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里所说的和亲,已经远远超出当事双方结好、和睦亲善的意义,是一种政治联姻、一种处理双方关系的手段,且能达到一种外交与军事的策略。因而一般认为,唐代的和亲是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高祖以宗室女嫁匈奴单于开始,以婚姻作为结好外族的策略便被传袭仿效,成为历朝常用的处理周边民族关系的方法。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2.
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特殊政策和策略,对于它的历史作用一直众说绘纭,因此上力求通过一些历史史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和亲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周秦,唐代中期以后开始兴盛,逐渐超越陆上丝绸之路。洛阳虽处于中原腹地,但水运畅通,从东汉开始,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方商人和使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洛阳,隋代大运河开通以后,洛阳与海外的交通更加便利。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与发展,对人民生活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5.
古代丝绸之路开辟了东亚与欧洲之间联系的通途,而亚欧大陆各种文明之间的碰撞和交融又增进了亚欧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往来。不过,由于地理上的障碍和发展水平的限制,当时的亚欧关系是稀疏的。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亚欧文明的社会经济水平并无太大差距,双方关系又是比较平等的。  相似文献   

6.
7.
本文依据唐至明清茶叶经济、茶业政策、茶风传播、中外交通的有关史料,认为华方丝路贸易应当是丝绸、瓷器、茶叶三位一体,因此对丝绸之路有新的解读。成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的“丝绸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丝茶之路”。  相似文献   

8.
郭晔 《华章》2010,(17)
民族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长谈不衰的话题.不同的时期,各民族关系也各异.这些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为现代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非常丰富,货币文化即其中之一。中国货币的历史悠久,种类很多,作为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商业活动远播世界各地。本文阐述研究丝绸之路文化必先研究与贸易密切相关的货币文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汉代政府自张骞“凿空”之后下力保障中外交通安全和沿途物质供应,出现了“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的开放盛况。汉代开放为古代中国培育出丝绸消费的国际时尚和国际市场,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丝绸生产和耕织体系的稳定,耕织结构的稳定又促进了丝路贸易的兴盛和其它产品的生产。丝绸贸易使中国在由长安到西域的丝路沿线出现了一批商业性城市。汉代开主,使中国人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也使世界了解中国,接纳中国。由于丝绸之路的形成,从太平洋到大西洋的世界经济纽带出现了,整个世界因此由分散逐渐走向一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是各个民族的人民一起创造的,形成了庞大的文化宝库,对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古代北方就存在一些少数民族,比如东夷、南蛮等,这些少数民族创造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本文重点分析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提出影响因素,意在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贯穿甘肃省全境,敦煌、张掖等地是中西交通的枢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各个民族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回鹘人,曾是丝绸之路的主宰者。漠北回鹘与吐蕃为争夺丝绸之路,征战不断;甘州回鹘统一河西走廊,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党项族抢掠丝绸之路,其西夏政权灭甘州回鹘,控制了整个河西。蒙古四大汗国中的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在丝绸之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城市经济,一直是近几年来史学界倍加关注的问题,也是这几年高考复习的热点问题。在此,本人利用现行课本的一些知识点,将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征做个简要的归纳。  相似文献   

14.
以文化或礼仪作为民族政治基础,建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这种传统遗产,对探索目前中国民族关系问题和边疆安全具有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原因多元而复杂,以往学者对其南下入侵的原因多有探讨,但对其南下内附的原因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北方少数民族从部落联盟到民族政权的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阶段性、民族首领的扩张掠夺意识尤其是“大一统”思想意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短时间内的剧烈变化、中原历代王朝统治者推行的民族政策、中原王朝的治乱兴衰以及立国思想等,都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古代希腊逻辑言说的开展奠基于三大基础,印修辞学、几何学与哲学。其中,由修辞学发展起了论证形式;由几何学发展起了推理形式;而由哲学则发展起了抽象形式。最终,古代希腊的逻辑言说在其形式逻辑学这里确立了基本的范式。相比之下,古代中国以“说”而非“辩”为主的方式影响了逻辑言说的充分发展;科学活动中对于经验的倚重也限制了逻辑言说充分发展的主要途径;哲学思考中过于浓厚的具体化色彩同样不利于抽象表达的生长。再加之语法结构和书写系统的特点以及观念和思想层面对于语言的实用化倾向和怀疑性看法,都存在着不利于逻辑言说的因素。当然,这并非说古代中国没有逻辑言说。早在西周时期,各种推断句型已经形成;春秋时期,分析这样一种逻辑言说的形式也已出现;战国初年,逻辑言说的论证形式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概念的初始形态也产生了。但是,古代中国的逻辑言说显然存在着一些缺点,最突出的表现是:过于注重语用并由此导致定义形式和推理形式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之关系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之关系,是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饶有意味又内蕴丰富的课题。酒之于古代文人,一个普遍的、重要的作用就是浇愁、销愁,化解胸中块垒;与此同时,酒也激发了他们的豪情、豪性;由于特殊的时代社会原因,历史上饮酒最甚的是魏晋文人与元代文人;而最得酒中真趣的是陶渊明和苏轼。另外,酒之醉境与艺术创造和虚静状态有某种相通或相似之处,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兴衰更替的演进中,弥漫着血腥的屠戮和武力的威慑.皇权的取得和巩固,非有兵权在握不能成功.从秦汉以至明清,经过数千年的嬗变整合,在防兵如防贼的疑惧中,皇权与兵权的结合却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强化.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的古代法史学者梅因指出“中国古代只有刑法,没有民法。”这话虽不失绝对和武断,却也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中国古代国家对私权益的漠视和民事立法的薄弱这一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什么原因制约了中国古代民法的发展?作者以中国古代国情为出发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浅析了制约中国古代民法发展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