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唐代文言小说繁荣与科举制度盛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言小说在初兴期蓄势的基础上,繁荣期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作者蔚起,名篇如林,呈现出堪与诗歌媲美的繁荣景象。唐代文言小说的繁荣,离不开现实的土壤,尤与科举制度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直接有关。这一时期进士科、制举以及吏部科目选等取士非常盛行,不仅选拔了一大批才学之士,而且营造了文言小说繁荣的文化氛围。唐代科举制度盛行给文言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而科举士子假文言小说叙写科举环境下的现实人生,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则将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繁荣。  相似文献   

2.
近日拜读了邱昌员教授的力作《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研究》,全书洋洋洒洒四十五万字,对唐代文言小说与诗歌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论,正本清源,条分缕析,思虑缜密深刻,读罢掩卷,深为叹服。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度的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对唐代小说的繁荣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科举行卷之风导致唐代小说的兴起;科举制度的盛行给唐代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科举制度造成的读书士子人群构成唐代小说作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造就的重文尚辞的文化风尚推动了小说的成熟。  相似文献   

4.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唐代科举选官制度和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情况的考察,本文提出:唐代的科举制度造就了一个不同于往古的读书士子人群,也造就了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在科举制度下形成的唐代士风--科举士子所共同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心理、文学风习等,是中国散文体短篇小说在以往叙事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得以成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决定了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精神内容和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关注的是唐代文言小说与唐代诗歌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了唐代文言小说中浓郁“诗人气”背后的种种渊源:唐世风尚的推动,小说文体本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指出了“诗人气”在不同类型唐代小说中的不同表现。以此来理解和把握唐文言小说的精神内质,发掘唐文言小说别样的美学意蕴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文言小说经过长期的孕育、发展和演变,至唐代产生了传奇小说,从而使文言小说发生了质的飞跃和根本性的变化。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一)小说观念和创作宗旨的更新:(二)描写对象和题材内容的转变;(三)小说艺术的继承、拓展与突破。这些飞跃和变化说明,以传奇为代表的唐代文言小说已基本上具备了现代文体意义的小说特征,文言小说在唐代进入了成熟和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据此也说明,前人对唐代传奇小说的高度评价是中肯的。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科举制度,由于曾经一度起过进步作用,因而在正史中多半是从正面加以肯定的。而从它实行之日就产生的各种弊端,则全面普遍地反映在唐代的大量轶事小说中。而唐代的轶事小说,又是文言小说发展的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无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成就,都远远超过了前代。据此,本文就唐代轶事小说中抨击科举制度的作品,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入小说”所导致的文言小说“诗化”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是将“诗歌”的种种“文学特质”带入了传统的“史书叙事”,从而促进了中国叙事艺术的发展,并最终完成了由“史传”向“文学”的蜕变,导致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成熟和小说创作高峰的出现。邱昌员的《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拓展,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     
我刊从2003年起开辟学术专栏,第一期以中国历史小说研究为议题,第二期以中古文史为议题,第三期以《聊斋》研究为议题,第四期以明清诗文为议题,2004年第一期以文言小说研究为议题,第二期以汉以前文学文化研究和吴伟业研究为议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学界关于唐代小说与行卷之关系的研究逐渐升温,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学者历来意见不一。肯定的观点主要从小说文体、《云麓漫钞》的创作时间、小说的作者身份与创作时间等方面论述其观点。从肯定者的自我质疑和质疑者的多方探索两个方面看,唐代小说与行卷间不存在必然关联。  相似文献   

11.
科举自唐代之后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沿用至清,千百年来,几乎成为士人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对士人有着深刻的影响.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与科举制及科举文化有着复杂关系,其作者均为落榜文人,他们批判科举制度,但却无法跳出时代的局限和世俗的追求,无奈之中又不得已而依附此制度,对科举制度仍然抱有幻想.  相似文献   

12.
如何厘定文言小说的"类"是文言小说研究中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典籍文献中关于区分文言小说"类"的观念与方法,分析了文言小说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两种不同审美趋尚,指出文言小说的分类宜从风格上把握,不宜从题材上去把握:可以分为"晋类"和"唐类"。  相似文献   

13.
卓洪艳 《现代语文》2007,(11):13-14
唐代文言小说留下大量的科举士子累举不第的记载,分析小说中落第士子的文化心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唐代科举士子和唐代小说。论文试从羁旅行役、生活困顿之艰辛;羞愧失意、怀才不遇之愤慨两方面阐述其所折射出来的落第士子的心态。  相似文献   

14.
以唐五代文言小说中佛教小说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魏晋时期文言小说中佛教内容,梳理唐代佛教小说中出现的新变——讽刺。采用文献整理法,按照小说艺术手法,可将众多讽佛类小说分为三类,即对比嘲讽的方式、暗含讽喻的方式、巧用白描等。唐五代时期的讽佛类小说,代表着时人对待宗教的新态度,它摆脱了早期文言小说中对佛教的一味崇拜和宣扬,体现出更多理性的光彩,描绘了一幅幅不一样的社会文化画卷,文学色彩浓厚,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5.
唐代灵验类文言小说内容各异,特点相似,呈现出较相近的情节模式,反映了小说作者多元化的叙事理念。  相似文献   

16.
明清两代,在官私书目中,“小说”是子部之下的二级类目。但是,在日常语境中,“小说”这个概念及其指称的实体正经历着转型与嬗变。明清时期小说观念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指称的实体来看,“小说”这个概念由指称子部之下的某类文言作品,进而转型涵括了文言、白话两种形态的小说文本。从知识要素之间的关联来看,“小说”与集部中的诗、文、赋等形成了同构、毗邻的关系,由“学说派别”转型成为文学文体。从“小说”与子部的关联来看,“小说”从子部中剥离出来,它与子部由从属的关系转变为平行的关系。明清时期小说观念的转型和演变,为近现代学术体系下小说统序的形成搭建了稳定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变文是唐代说唱伎艺转变的底本,它已经具备了成熟小说的特征,是唐代与文言小说并行的通俗小说。佛教变文来源于佛经故事,题材与内容都是讲神魔之争,它的基本特征是神变、斗法。佛教变文创造了一个人神混合的世界。形式上,佛教变文散韵结合,善于铺陈,这些写作手法被明代神魔小说所直接继承。所以,佛教变文就是唐代的神魔小说。  相似文献   

18.
1912年以来的百余年,宋代文言小说研究在文献整理与研究、传奇小说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文化研究、特质研究和价值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但在志怪小说、轶事小说研究方面还稍显冷清、成果寥寥,同时在叙事研究方面也关注不多、成果较少。另外,宋代文言小说因为与民间信仰、宗教和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而在原型意象和母题方面意蕴非常丰厚,但这方面的话题可能还未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应该是宋代文言小说研究的一个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的特征——从六朝志怪到宋元话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大系统,即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记叙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粗具文言小说的规模。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是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而宋元话本以其通俗化、口语化、市井化及说话人的风格等特点不同于文言小说,成为白话小说的定型文本。  相似文献   

20.
“传奇”考     
“传奇”一词是中国古代小说重要的文体术语,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方式,发生在唐代,然于宋元时期蘖生文体意义,隐晦于明清两代,而真正确立则在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的创建时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是其肇始。“传奇”作为小说文体概念,是指由唐代新兴、宋以来绵延不绝的“叙述宛转,文辞华艳”的文言短篇小说这一文体。这既可以将“传奇”与“志怪”的笔记体相区分,也可将“传奇”与“传记”、“古文”相区分,从而使这一小说文体脉络分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