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孔子与庄子对于命的态度和看法不尽其然,但也并非毫无干系。孔子的命观念主要有"生命"、"君命"、"天命"等含义,庄子之命观念主要有"必然性"、"偶然性"、"生命"、"命名"等含义。庄子于命和天之关系以及命之特性上对孔子之命观念进行了融通;当然庄子之命观念也是对于孔子之命的一种反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天之内涵上可知二人对于命之侧重点不同,从命之侧重点不同可知二人对于命之态度不同,从两人命之态度不同领会两人游世观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命"与"逍遥"--论庄子的心境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哲学的根本宗旨是超越规律而实现自由。他所主张的“安命”就是人生虽然无法避免命运的限制,却可以改变对命运的态度,其根本方法便是“心斋”和“坐忘”。在庄子那里,“有”与“无”是相即不离的关系,“有”和“无”之辨落实在命与逍遥(自由)的关系上,强调命与逍遥的合一,规律与自由的合一,亦即安命的根本义蕴所在。  相似文献   

3.
生命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生命观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庄子生命观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时间双重性的认识 ,以气统一生死和死生苦乐之辨。正是这些独特的认识使庄子坦然面对死亡 ,,从而为其哲学增添了超脱飘逸的色彩。  相似文献   

4.
庄子和惠施分别是先秦道家和名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在《庄子》中记载了两人的许多辩论和对话,最著名的辩论就是“濠粱之辩”。通过“濠粱之辩”可以看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之差异。具体来讲有三点:“天地一体”与“天地一指”:世界观之差异;“乐”与“知”:认知方式之差异;“逍遥”与“泛爱”:人生哲学之差异。  相似文献   

5.
赋起源于以铺陈为特征的诗化散文。考察先秦文库之珍存,对赋体形成和诞生关系最大者莫若《庄子》。与“命赋之厥初”的荀况和“以赋见称”的宋玉相比,《庄子》虽未形成赋的完整体制,却颇富赋的雏型,已看得见苟宋赋的端倪。《庄子》颇多铺陈文字,并形成相对独立的篇章,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它亦诗亦文,奠定了赋的特有机制;它那假设问对的结构模式、对比映衬的铺陈方式、虚拟寄托的构思特点及丰富奇僻的词汇等为后式赋家所祖式,影响了赋体尤其是汉大赋的形式特征。由此可见,《庄子》不愧为赋家之祖和赋之滥觞。  相似文献   

6.
生死观是贯穿古今中外哲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庄子思想和海子诗歌的重要内容。从表面上看,庄子和海子二人毫无联系,但实际二者多有融通之处。庄子和海子都强调对精神世界的塑造,重视生存的意义。不同的是,庄子侧重于"死生一体",而海子则更推崇"向死而生"。  相似文献   

7.
庄子认为,人的一生面临着命运、社会、自我以及环境等带来的难以摆脱的困境。其中,生态之困主要是指环境之困,是指人身处其中的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的限制和束缚,涉及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对生态之困的解脱方法主要表现为对“至德之世”、“建德之国”的生态社会理想和至人、真人、圣人的生态人格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在摆脱生态困境的种种策略和方法中所贯穿的都是顺物自然的生态学原则。  相似文献   

8.
庄子以“至人”为理想人格,其特征是:与天为一、无为无己、形全精复。其中流露出的美育思想要点是:至人最美,至人之美突出精神美,通过“坐忘”、而成至人。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认为“俟命”是初学立心之始,与朱熹将之作为修养工夫的最高层次不同,它展示了陆王心学关注现实生命、强调“知行合一”的特别进路。“俟命之学”贯穿了阳明一生的许多阶段,而在贵州龙场的悟道又对此有某种开启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庄子“逍遥”观有三层含义:一是作为超然自得的绝对精神自由状态;二是作为顺应,利用一定现实条件的自由状态;三是作为“自足其性”的完全顺应客观条件的自由状态。它们同时代表了庄子人生观的三种境界。但在现实生活中,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只是一种精神慰籍,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现实。为了实现这种自由之境,庄子这三种“逍遥”观必然会依次逆转实现,最后,庄子的真正人生观还是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完全顺应客观条件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一生仕途坎坷、穷愁潦倒,加之身染恶疾,是“四杰”中命运、遭际最凄惨的一员。其诗歌创作,特别是“染疾”以后的后期创作时有不平之气、悲苦之音,集中反映了为其不幸命运而呼号的骚怨主题。这种骚怨大致包括“才高位下”、怀才不遇的仕途感慨,疾病缠身、悲天怆地的生命呼号,归隐林泉、寻仙访道的解脱追求三个方面的内容。综观卢照邻现存的诗作,诗人以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骚怨之歌。  相似文献   

12.
种竞梅  许敏 《保定学院学报》2012,25(4):101-103,136
庄子是一个生命哲学家。他对人生命运有着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的思考,对有限的人生轨迹作了清晰的描绘,对生命本真作了客观的揭示。他的乐死安生的达观态度、淡泊名利的价值取向、安时顺命的处世艺术,对当今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安徒生的《丑小鸭》详尽地展示了人性的顽强,赋予了我们克服人性弱点的.勇气。在命运的沉浮起落中,它于悲情中升腾崇高,于平庸中发掘奇特,于坎坷中蕴含品性,是人们追求真理、理想“光荣的荆棘路”的人生写照,是世界上奋斗者的“共名”词,解读这一形象,从丑小鸭的生存策略到所引发的“共名”现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生奋斗的现实参照原型。  相似文献   

14.
在海明威的小说里,男女分离是一重要主题,这种分离常以极端死亡的形式出现。海明威似乎通过所谓的“命运”因素来掩盖他对与女人一起生活的恐惧。本文试图回答海明威总是写男女主人公的分离而非让他们白头偕老、拥有快乐长久生活的原因。这是海明威的战争经历及女性对海明威的影响造成的,反映了他对异性的恐惧和憎恨,表明了他想拥有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庄子认为,人的一生都面临着命运、社会、自我以及环境等因素带来的难以摆脱的困境。其中,社会之困主要是指时势、儒家仁义等对人的限制或束缚。庄子对时势之困采取了安时处顺、无为而治的消解方法,对仁义之困采取了法天贵真、掊击圣人、以道释儒的化解策略。在庄子所采取的摆脱社会困境的种种策略和方法中所贯穿的都是顺物自然的生态学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儒、道、释传统文化都富含和谐思想,在儒家传统中,更有着大量的论述,《论语》尤其论述深刻而详尽,它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研究孔子的“和”、“中和”、“中庸”、“仁和”等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对《中国古典武学秘籍录》中所收录的明清武学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理分析与唯物辩证法,结合逻辑推理对中国武术中所存在“势”的机理进行了理论探研与阐释。研究发现:“形”与“神”,“气”与“节”是“势”的一对互补概念,“形”“神”兼备是“势”的构成要素,“气”“节”合一是“势”的转化条件。并认为在“形”“神”兼备的基础上,只有做到“气”“节”合一,才能“势”“势”相连。这一研究使武术中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势”能较清晰地展示出来,为进一步理论构建提供一定启迪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齐物论》是实现逍遥游的方法的话,那么《养生主》就是生命个体在现实中如何达到齐万物和齐生死的途径。在《庄子·养生主》中,作者对于生的把握主要在于虚心以游世,对死的态度则是顺应自然,坦然面对,正所谓生是时机死是顺化,全真保性自由自在地享受生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象祠记》一文在阳明心学体系中的地位,认为其反映了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构建心学体系初期的思想,可视为后来“致良知”说问世的前奏。《象祠记》中“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提出是对孟子“性善论”的发展,“化”是灵魂,且有“主体之化”与“客体之化”的不同疏解。其“爱屋及乌”说、“舜善用人”说、“舜善化人”说及“人性本善”说,基本存在于道德认知的层面。《象祠记》中所反映的祭象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意义世界的层面,通过对与宗教相关不同角度的分析,提示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这其实也是祭象背后深藏着的真实意蕴。  相似文献   

20.
在英国诗歌里,有两首同以水仙为描写对象的诗作,一为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一为赫里克的《致黄水仙》。两者在风格上各有特色,但表现的主题却相去甚远。水仙在华兹华斯笔下是自然的象征,美的化身。《致黄水仙》则表达了生命短暂的哲理。以新批评派的观点评判,这两首诗构成了一个极好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