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俊  邱爱东 《物理教学探讨》2004,22(2):23-25,28
物体坠落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现象,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便可发现物体坠落时在不同的介质中情况不同。分析时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比较多,综合性强,利于学生想象。因此我们将此类问题归类例析,旨在引发学生留心生活,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达到活化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物理试题的情境化是将物理问题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将习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的描述赋予现实中的物体.这样的试题能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求解这样的试题能反映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而在  相似文献   

3.
《浮力》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一章不仅涉及到浮力的概念,而且还跟前面学过的密度、压力、压强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物理知识还没有形成知识结构框架,所以在学习《浮力》这章时,许多学生感到问题变化多,理不清思路,解题无从下手。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好本章的内容呢?一、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概念时应注意以下5点:1.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2“.浸在”的含义。“浸在”应包括完全浸入时的“浸没”和部分浸入时的…  相似文献   

4.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既然物理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物理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充分认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下物理的教学理念就是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了让学生能从生活走向物理,就要把学生身边的事、物同物理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如我们人的“一身”中就蕴藏着许多物理知识。(1)头发:人的头发为什么是黑的?它有何意义?人的头以中富含黑色素,黑色素对所有的色光都能吸收,所以人的头发呈黑的,由于对所有的色光和紫外线等的吸收,从而对人的大脑具有保护作用。(2)眼睛:人的眼睛是一个很复杂的光学系统,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正常眼睛看物体时,在视网膜上成一个倒立缩小…  相似文献   

6.
物理知识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初中物理新课标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主题,要求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在平时的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并从实际生活着手.学好书本上的物理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充分应用于生活之中.对于刚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初中生.教学时如何使他们认识身边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声音是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动物世界进行情感信息交流最主要的媒介,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正因为如此,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从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声现象、光现象入手让学生学习物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物理是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学生理解掌握不难,但在各类考试中容易因粗心而丢分.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可按下面知识联系图进行.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本章知识的学习作些分析指导,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五彩缤纷的世界里、绚丽多姿的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很多.相比之下,物理知识让很多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如何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涉及弹簧的问题通常为综合问题,物体运动过程复杂、涉及知识面广、能力要求高,是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的题型。但是这类问题对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完善学生的物理观念,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探究能力。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对涉及弹簧的问题进行了分类讨论,针对不同类型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弹簧产生弹力时的两个端点都要连接物体,若弹簧某一端点的物体固定不动,则称为定弹簧;若弹簧两端连接的物体能同时运动,则称为动弹簧。本文主要以定弹簧为例,展示“一图五点二线”法解决含定弹簧类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水平是每个物理教师所担负的责任.通过教学实践,许多教师发现利用生活中的现象,能够创设出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可以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感,有利于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得到的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所以教师在平时传授知识时,应该多为学生列举生活实例,让物理学习更加贴近生活.本文探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对生活化问题情境的运用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