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赏识”二字早已认识了,但对“赏识”二字内涵的真正理解还是源于学校推行的赏识教育,源于一个后进生的转变。原来赏识这么美丽。现在的学生都有比较严重的厌学现象,即使不厌学,学习自觉性也不强。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就是这样,每天都有几位学生没有做作业,听课时总有几位学生不认真。其中有一位后进生更是经常没有做作业,学习成绩差,学习没有一点兴趣,我使出浑身解数:把他留下来补课,对其进行有关学习目的性的苦口婆心的教育,请家长到学校……十八股武艺用尽,但是收效甚微,我丧气,想放弃,正巧学校推行赏识教育,心想何不一试。  相似文献   

2.
面对“德育后进生”.我们往往追求如何管住学生.而不注重如何去疏导学生,这样可能会对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而失去转化他们的良机。去年,我碰到了一个“德育后进生”.他让我发现“好孩子是赏识出来的”这句话的巨大魅力,赏识确实是转化“德育后进生”的良方。  相似文献   

3.
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优秀的学生需要赏识教育,“后进生”更需要赏识教育。  相似文献   

4.
周弘先生在家庭教育中提出的赏识教学给广大教育者一个新的启示,那就是将赏识教育运用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让赏识教育在学生中充分地发挥作用,以此教育理念为契机,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沟通手段,在实践中探索,让赏识教育真正为教学服务,让学生受益,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逐步形成积极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赏识教育所追求的是孩子学说话学走路,让孩子“追蝴蝶”的那么一种教育境界。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转型期的今天,赏识教育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们的注意,实践证明赏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理念。对于教师说要怀着赏识的态度,真诚的用爱心去对待学生,赏识学生的每个闪光点让所有的孩子都沐浴在爱的阳光里,让他们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美好。  相似文献   

6.
当前教育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问题,我们把这类学生称为学习后进生。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认可,孩子需要赏识,后进生与其他学生相比,自信心不足,老师很少关注,是教室里的边缘人,所以后进生更需要赏  相似文献   

7.
《河北教育》2009,(5):11-11
近日,万全县在全县推广“赏识教育”,县教育局为全县学校发放了《赏识你的孩子》的讲座光盘,统二购买了千余本《赏识你的孩子》图书,全部免费发放到全县教师手中。通过组织集体观看和学习,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手段。赏识教育突破了以分数为主的学生评价方式,注重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提倡鼓励,让学生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在快乐中成长。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转化后进生问题已日益受人关注;不少专家学者对此多有论及,一些学校也在进行探索。而后进生较为外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厌学。下面笔者就农村初中后进生厌学原因作一粗浅探讨。当代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新一代,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经学校教育和培养,一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正在迅速成长,但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均衡的,一所学校,直至一个班级,总存在一部分与社会时代不相符合的后进生,这些学生厌学情况严重,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农村初中的后进生。这些学生人数不多,但影响不好。有…  相似文献   

9.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赏识是一座精神相融、心足交汇的桥梁,更是一盏在黑暗徘徊时遇到的明亮灯塔,班主任老师如果学会尊重和赏识自己的学生,便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在班集体这一方沃土上,培养出绚丽的花朵。  相似文献   

10.
黄忠云 《教师》2012,(30):120-121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赏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本人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从赏识学生打破教材、赏识学生的问题、赏识学生的创意、鼓励并赏识后进生、把“赏识”与“批评”结合起来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赏识学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职生受招生就业制度、高考扩招等因素影响,学生素质有所下降,就业困惑、自卑心理、厌学情绪、青春期骚动等因素,使学校育人工作的难度增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转变教育理念,坚持赏识教育理念,以此优化学校教育的整体氛围,形成一种和谐、宽松、激励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功感,从而激发起进一步“学好”的动力。我们立足赏识教育理念,结合中职校的自身特点,着重确立三种意识,为学生铺设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2.
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全国各类职业院校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后进生的现象,本文阐述了运用“赏识教育”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救心治本”地促使后进生实现自我转化的尝试和体会,以供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的同志参考和以期得到有关专家的指点。  相似文献   

13.
教育就是培养人的活动,怎样培养就需要通过赏识的心态,赏识的手段去达到,因此赏识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先推行赏识教育,没有赏识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素质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4.
赏识好似一道阳光,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赏识犹如一剂良方,能使很多学生受益匪浅;赏识是一种爱心教育,是教育的艺术。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尝试了赏识的教育艺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一、用心赏识每一个孩子。古人云:水不击不跃,人不击不奋。”在日常生活中,我总是坚持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每一个孩子,用赏识的语言和情感调动孩子潜在的能力和学习热情。我班有一名叫潘家豪的小男孩,性格内向,作业马虎,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较差,同学们都不爱跟他玩。但是这个孩子跳绳却很出色。在学校跳绳比赛中,一举夺得了小组第一名,为班…  相似文献   

15.
杨瑞清 《人民教育》2005,(12):14-16
每次到南京北郊的劳山脚下瞻仰陶行知先生陵墓,都会为牌坊上的“爱满天下”4个大字感动不已。1995年,我们把坚持多年学习、实践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的体会,概括为“学会赏识”。2000年,我们请一辈子致力于“童心母爱”教育的斯霞老师亲笔题写了“学会赏识,爱满天下”8个大字,作为行知小学的校训。我们的教师、学生、家长太喜欢这8个字了!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学会爱,首先要有真爱。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没有爱不行,仅有爱不够。要爱,更要会爱。中国的教师最爱孩子,往往也是最不会爱孩子!错误的爱,就变成了害。只有学会了…  相似文献   

16.
谷祖翔 《考试周刊》2009,(35):213-214
学生是需要被人赏识、被人鼓励的,可是不少教师在赏识鼓励学生时,还存在误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双慧眼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给以肯定、鼓励,尤其要多关爱后进生.使他们能同其他学生一样学习并能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7.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赏识。”赏识,是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从而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而现实并不那么乐观,据调查,63%的中小学生认知需要偏低,不大喜欢学习。也常常听到家长的抱怨:孩子为什么对学习总是找不到感觉?甚至学习很优秀的学生也极度自卑,内心充满恐惧,时时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我不行”。  相似文献   

18.
职业学校数学课一直是需要改革的学科,学生对数学厌学,不感兴趣,基础比较薄弱,上课效果比较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他们的特长,寻找学生的优势,赏识教育是职业学校教师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本文论述了赏识教育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赏识教育”以充分认识每个孩子的巨大潜能为前提,以发挥“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心理效应为出发点,帮助孩子自己解放自己,从而走向成功。“赏识教育”提出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教育者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使他们有继续前进的动力,获得更大的进步。这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它和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赏识教育”认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因为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为此,我们应该积极推行“赏识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应该注意热切的激励性、真挚的情感性、精当的指导性、强烈的启迪性。  相似文献   

20.
刘莉 《教育论坛》2007,(5):6-7,5
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在《给中国父母的一封公开信》中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是的,我们应当学会对学生赏识。同时我认为,教师对学生赏识应从关注开始。关注是反映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人或事充满关心与期待,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教育的目的。关注的不同,表明对学生的具体期待也不同,而这往往会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