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日本TBS所摄大型电视节目《万里长城》播出后,在日本引起比较强烈的反响,收视率达19%,创同类节目最高收视率。1992年2月14日,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研讨会上,与会者观看了TBS的《万里长城》,并将《万里长城》和《望长城》作了比较。大家普遍认为,《万里长城》虽然没有《望长城》厚实、生动,总体上比不上  相似文献   

2.
有 人说 ,纪录片的生命在于真实 ,真实性是电视纪录片的本质。十二年前 ,当一部完全以纪实手法摄制的电视纪录片《望长城》一经播出 ,立刻引起广大观众强烈反响。《望长城》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呢?《望长城》的总摄影师韩金度曾用4个字作答———“归真返璞”。当《潜伏行动》这部反映武警海南总队击毙武装犯罪团伙头目刘进荣的电视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 ,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 ,中央电视台竟在20天内连续播了3次。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它的真实。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具有一种多向性、开放性和追求新奇的特点 ,他们更习惯于通过自己的眼睛和…  相似文献   

3.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我国第一部彩色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在当前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时候,这种题材的电视片是很需要的。但是,我们看了《敌营十八年》前三集之后,却感到颇为失望。这部电视片同有的电视片一样,也是热衷于对谈情说爱的描写,并且渲染得更露骨。该片第三集《将计就计》中一些镜头最为突出。这一集的主要情节是,女特务罗茂莉为了摸清江波的底细,施展各种手段向江波卖弄风情;江波为了同敌人周旋,消除他们的怀疑,就将计就计,逢场作戏,最后战胜了女特务。剧中的这场戏,在处理上是有严重缺陷的。电视上对罗茂莉这个女妖如何  相似文献   

4.
1991年11月18日开始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纪录片《望长城》,给电视屏幕带来了一缕清风。由于摄像机走入“寻常百姓家”,往日荧屏中鲜为人见的普通人形象,在这里以他特有的美学价值,征服了观众。长镜头的运用,“一滴水映世界”的题材,使得《望长城》一出现便令人瞩目。但是,恰恰是长镜头刻划对象时的错用功力,导致了该片主题的失落和纪实的失误。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一)主题失落《望长城》的主题是什么呢?四个  相似文献   

5.
秦新民(以下简称秦):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等五家,联合拍摄了十集大型理论文献电视片《走进新时代》。这部片子播出后,被誉为是一部热情讴歌“三个代表”和迎接“十六大”的精品之作。《走进新时代》的政治性理论性很强,但电视是走进千家万户的大众传媒,片子既要思想深刻、史实准确,又要生动感人,百姓爱看,才能达到它的宣传效果,所以拍好这部片子的难度很大。  相似文献   

6.
蔡万麟 《中国广播》2006,(12):29-31
十集系列直播《万里长歌》也像是一次电波里的“长征”。就广播而言,对一个主旋律主题做异地的、接续性的、累计近20个小时的直播,似乎也是“前所未闻的”事。报道组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有亮点、有突破、有美誉,应当说在情理之中。当然,努力也要有方向,路线错误不能有。事实上,《万里长歌》从一开始策划就有着明确的追求。我们把近些年对于广播的感悟和心得,几乎全部倾注于《万里长歌》。因此,《万里长歌》是以往经验的结晶,也是未来发展的试验。它的成功,印证了我们对于广播理念和实践诸方面的一些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万里长歌》给  相似文献   

7.
春节过后,由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与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举办的电视系列片《望长城》研讨会在北京西郊的一个招待所召开。《望长城》的总编导、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刘效礼率领着他的剧组端端正正坐在会场里,拿着小本做记录。《望长城》已经饮誉全国,正是该剧组创  相似文献   

8.
(一) 中国当前的纪实性电视片缺乏具有电视自身特点的理论作为支撑点。这个判断无论你是否同意,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说明这个判断的现象是:纪实性电视系列片《望长城》的出现使得电视理论界手忙脚乱,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理论术语去论证解释它。这部纪实性电视片从编辑思想、拍摄手法、后期制作、主持人主持形式,对中国电视界都是全新课题。值得指出的是,《望长城》在电视观念上,对中国电视理论界产生了震动效应。为此,电视理论界正面临挑战。我们有必要对当前电视理论作一次疏理,以便使电视理论找到正确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长城的呐喊     
随着主持人焦建成在长城上的一声呐喊,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大型电视系列片《望长城》揭开了帷幕,它是1991年度电视屏幕上一件值得书写的大事。这一声呐喊给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带来勃勃生机,使其向现代纪录片的品位大大地跨进了一步。四集十二部《望长城》尽管还有许多不足,尽管它还没有完全挣脱旧的工作方式的束缚,但它却以一种新的  相似文献   

10.
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黄金时间,一部长达40多分钟的电视片《最后的山神》与观众见面了,看过此片的人大多会翘起大拇指:“真是一部好片子!”它是由中央电视台孙曾田编导,刚刚在国际上获得亚广联电视大奖的电视纪录片.  相似文献   

11.
黄晓红 《记者摇篮》2005,(12):18-19
为拍摄一部电视系列片,历时10个月,行程4000多公里,足迹遍布本溪两县四区的各个村落,采访手记达5万余字……这是我八年电视记者生涯的第一次。这部系列片,就是2003年本溪电视台摄制完成的纪录本溪独特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的八集电视片《太子河文明》。  相似文献   

12.
杨烁 《新闻传播》2006,(5):64-64
具有文献和人文色彩的电视记录片对观众来说并不陌生。上世纪90年代初,记录片曾有过短暂的辉煌:《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毛泽东》《邓小平》成为记录片时代的高峰。其中,文献元素的合理使用让电视片视野开阔,结构严谨。  相似文献   

13.
论纪实     
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立刻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朱羽君教授以《屏幕上的革命》为题进行过述论,随后,《望长城》的总导演刘效札又与军事记者冷冶夫合作,写了一篇《纪实论》,以纪实的标准对中央电视台军事部播出的2000部纪录片进行了总结.一时间,“纪实”的狂澜席卷了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电视台.一些电视台的编辑记者们言必称“纪实”,创作必模仿“纪实”,而不论自己是否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认识了“纪实”.更有甚者,一些编辑记者将“纪实”作为一种时髦去追去赶,不顾题材、内容是否合适.一律以“纪实”为准,还有一些人更以‘”本片无一句解说”为荣耀,将创作手段作为创作目的去追求,造成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本末倒置.针对目前情况,笔者欲就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纪实”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1991年12月21日,在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刚刚面向全国播放完毕之时,该片主创人员来到北京广播学院,同部分师生进行了交流和研讨。近一天的研讨会开得热烈而务实,现将各种意见综述如下: 一、主创人员的体验《望长城》从最初的筹备到最后完成历时三年,片子成品总长度为624分钟,分4集12部,1991年11月18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每周播出一集,每集由三部组成,分三次播出,一次时间50多分钟。片子播出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的困惑与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纪录片的话题很多 ,本体性的学术命题自有人去纠缠 ,涉及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的言论也不少见。但关于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问题似乎探讨的不多。我也一直觉得谈论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是一个学术上的虚假命题 ,这就像讨论四大菜系的容器变迁一样有些无聊。可偏偏对中国来说 ,这又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许多学术命题是有中国特色的。一电视纪录片在中国的产生最初是一种“野草”状态 ,借用一句财政术语就是大都属于“计划外”开支。即便是计划内 ,也一般作为特别节目予以立项。中央电视台从《望长城》到《大三峡》 ,一直到后来孙增田、陈晓卿等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出现新的繁荣,特别是在表现人物方面,而且更多地把镜头对准普通人,使纪录片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观众.如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就是讲述了一个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即使象《望长城》那样气势磅礴的电视史诗,  相似文献   

17.
虽然是在山东电视台非黄金时段播出,十五集电视系列片《中华泰山》仍然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最近,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又用英文播放这部纪录片。)那风光旖旎的电视画面,行云流水般的镜头组接和浑厚深邃的思想内蕴,深深地征服了观众的心。看完这部片子之后,观众纷纷来电来函,询问它究竟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总编导、总撰稿、总摄影孙玉平是个什么样的人?笔者有幸旁观目睹了这部电视片的制作过程,现将制作过程中的几件小事记录下来,以飨读者。资料库孙玉平的资料库非常丰富,单单为了制作系列片《中华泰山》,孙玉平就拍摄、积累…  相似文献   

18.
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电视界引起很大震动,它以真实可信的纪实风格,征服了亿万观众,人们惊喜地发现,电视竟有如此功能与魅力,还有多少潜能有待我们去开发!此前不久,传来了电视纪录片《沙与海》在亚广联获大奖的消息。与此相关的研讨会一个接一个地召开,于是有的编导感到“困惑”,有的甚至打来长途电话,询问:“纪实是电视片的方向吗?”“今后大家都  相似文献   

19.
“柳丝袅袅风缲出 ,草缕茸茸雨剪齐”———阅罢黄一中先生编撰的《世界影视片名手册》的书稿 ,敬慕有加 ,感叹之余便想起了白居易的这段诗句。黄一中先生是我的前辈 ,中国电视事业的第一代工作者 ,自 195 8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来到中央电视台之后 ,分别在新闻部、对外部、国际部任过编辑、记者、副主任、主任 ,职称为高级编辑。在中央电视台引进国外节目的实践史上 ,他既是开拓者 ,也是见证人 ,同时更是一位有心人———这部近 4 0万字近 1 2万部、集的《世界影视片名手册》便是对他的阅历、经历和能力的最好之诠释与说明。这是一部文化信…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来说,2007年最大的一个项目就是《同饮一江水》。这部投资两千多万元人民币的纪录片开创了很多第一,为中国电视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同饮一江水》原名《澜沧江——湄公河》,从2005年开始筹拍,历时3年,2008年上半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中文国际频道(CCTV4)分别热播,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这部20集的纪录片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柬埔寨国家电视台(TVK)、老挝国家电视台(LNTV)、缅甸广播电视台(MRTV)、泰国大众传媒第九电视台(Modemine)以及越南电视台(VTV)合作拍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