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网络流言是在网络上传播的关系人们利益的不确定的信息,网络流言的扩散能产生非常大的危害性,不仅使网络空间人心惶惶,严重的还可能造成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所以,政府部门要坚持信息公开的原则,在面对突发事件、热点事件时及时公开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消解网络流言产生的空间,为网络舆论引导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危机事件中的流言传播有着特殊的规律,应对策略也需要有相应的针对性.本文以汶川地震中的"都江堰水源污染"流言为个案,分析了危机事件中的流言传播过程和应对策略,认为危机状态下的社会心理易使流言产生更大恐慌,而流言进入社会实践构成了对官方信息的质疑,需要有信息的及时公开和良好的信任机制才能使应对策略生效.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的新媒体语境下,伴随着高速化的信息传播,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的媒体态度也逐渐成为了把控流言传播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一些广受公众关注的新媒体事件中,媒体的报道态度更是决定着网络舆论的走向.那么,探析媒体态度与流言传播之间的联系,及媒体态度对新媒体事件发展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体报道态度及流言传播之间的关系作出探究,从而对媒体报道提出一定的实践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于流言的传播和防治做过研究。微博的出现赋予流言传播以新的特点。在公共事件发生后,流言更容易借助微博这个公开、即时、互动的信息交流平台进行“病毒式”扩散。微博中的虚假信息往往在发布时没有经过真假的鉴别或是被有意捏造,大范围传播后对网络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调查显示,2005-2010年高达30%以上的企业在过去5年中遭受过舆论危机。舆论即民意情况,是公众对其关心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公开意见、态度和情绪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性和持续性。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则往往遭受舆论——流言的侵扰。美国心理社会学家G奥尔波特对流言进行过研究,认为流言在传播过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媒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环境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民主化、信息公开化进程不断加深.许多社会事件都是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网络热点事件.本文选择了近期网络热点事件——“安徽丢肾事件”,关注全媒环境下网络舆论在网络热点事件中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安徽丢肾事件的报道分析,分析个体事件上升为公共事件的演变流程及网络舆论、流言传播对于事件升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发展迅猛,网络流言频发,有恶搞反讽社会现象折射民意型,还有因缺少证据当事人争取舆论支持的"罗生门"型,更多的是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披露迟缓引发质疑猜测造成的多重再加工型流言。转型期社会不同阶层在权益诉求时信息不对称是主要原因,而整个社会诚信缺失严重、全民焦虑加剧了流言的滋生和传播。对网络本质认识不清,暴民心态、看客心理毒害网络伦理道德,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在各类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流言总会不胫而走,恣意蔓延。对于流言,学界专家也从各方面对其进行了解读。本文结合"瓮安事件"、"合肥地震"事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流言扩散的机制,探讨了流言与舆论的互动,并就流言控制与舆论引导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蔡静 《当代传播》2011,(4):26-28
从2003年的SARS,2008年的"5.12"大地震,到后来的"3.14"事件、"7.5事件",几乎每次公共危机的出现都伴随着流言的产生和传播。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考察,非常时期流言信息的广泛接受和传递不仅意味着信息渠道和信息内容的变化,更关键的还透视出传播主体与受众的心理需求变化。因此,本文将尝试从公共危机中心理需求的变化出发,  相似文献   

10.
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袭人事件发生后,伴随着监控视频曝光引起的视觉冲击,网络流言大行其道。网民在"情绪优先"支配下对信息进行筛选并进行理解和评判,基于对规则的维护进行情绪化的网络表达,形成宣泄式的网络狂欢。本文反思该事件的网络传播现状,提出网络要进行"有价值"传播。  相似文献   

11.
史晶莹 《传媒》2018,(10):33-34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媒体由于其时效性、单一性等技术壁垒的客观存在,在这场变革中日渐式微,出现了产能分布与受众需求之间错配,舆论引导边际效应递减、传播中心地位和内容生产主体旁落等境遇.在此背景下,"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的"中央厨房"信息生产、传播模式成为传统媒体革新、融合之举.  相似文献   

12.
蔡骐 《当代传播》2003,(5):32-33
2003年中国发生"非典"疫情,人们与之的抗争,并最后取得抗"非典"的胜利.新闻传媒的表现从事件一开始就受到社会的关注.媒体在"非典"带来的危机中的责任与义务是什么,信息的传播如何才能做到公开透明,这些话题都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然而,"非典"时期的另一个现象同样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5月份"非典"流言突然大规模扩散.虽然由于政府与媒体很快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使流言迅速被遏止,但是对这一现象从传播学的视角来进行反思,无疑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跨国传播的流言由于传播网络复杂、信息畸变严重、不易溯源等特点,与国内流言的传播相比有很大不同。在日常生活中,跨国流言往往存在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广,辟谣更为困难。本文以"Momo事件"的传播作为研究对象,从路径和内容两个方面探析流言的跨国传播过程,总结传播特色及事件造成的后果,并探究流言跨国传播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迅速增加,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坚力量.在网络传播中,舆论的时空似乎凝聚为方寸之间,改变了以往舆论空间和时间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政府面临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越来越多,流言的传播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健全完善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是有效遏制流言与谣言传播的关键措施,对于减弱危机事件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力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试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应用相关传播学原理,分析政府信息公开对流言传播产生的重要控制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流言的传播在突发事件发展中产生着重要的作用.流言公式告诉我们流言受信息的重要性、模糊度与公众的批判能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拟从流言公式出发,分析影响流言产生及传播的因素,为媒体在突发事件中进行流言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张迎辉 《东南传播》2012,(11):62-64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多有发生。本文针对"发泄型群体性事件"首先在了解我国学者论述的前提下对其概念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以"瓮安事件"为例,把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分为事件爆发前的流言传播阶段、事件爆发前的谣言传播与情绪酝酿阶段、事件过程中情绪的群体感染与行为的群体模仿,以及事件平息后谣言的消散和情绪的消解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的信息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18.
袁仲伟 《新闻世界》2010,(9):155-156
本研究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深入剖析网络流言与政府形象的互动过程,认为网络流言的传播降低和破坏了政府形象,而这与地方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一贯形象是相吻合的。因而,地方政府形象提升已经成为势所必然,政府公信力有待提高。有效了解公众舆情和及时进行信息公开成为政府应对网络流言的必然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21世纪以来,网络得到飞速普及和发展,为信息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流言也搭乘信息高速公路进行了大量传播,形成独特的网络流言。本文将简要分析网络流言的成因。一、网络提供流言传播的温床(一)匿名传播网络流言是通过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网络介质传播的,普通网络用户通常匿名使用这些网络介质。1993年,《纽约客》杂志上彼得·斯坦纳的漫画——"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就是网络匿名  相似文献   

20.
<正>网络时代快速发展,我国网络社交网络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在我国行使舆论监督权有多种方法,然而利用网络平台行使舆论监督权也是近年来在我国形成的新型监督方式。但当我们利用网络行使监督权的同时,另一个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网络流言的传播。我国有句古话叫"三人成虎"讲的就是流言的厉害,当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