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淮深(公元八三一—八九○年),系张议潮之侄。在咸通八年(公元八六七年),张议潮“归阙之日,河西军务,封章陈款,总委侄男淮深,令守藩垣”。自此以后,至唐昭宗大顺元年(公元八九○年)二月二十二日,“殒毙于本郡,时年五十有九”,都始终处于任上。关于张淮深之死,张景球在墓志铭中,谓“哀哉运蹙,蹶必有时,言念君子,政不遇期,竖牛作孽,君王见欺。殒不以道,天胡鉴知……”。语言隐约,使人不得其详。近人罗  相似文献   

2.
关于唐末归义军上层人物间的争权斗争和张淮深一家同时殒毙,以及归义军执权者的更迭,罗振玉先生在《张议潮传》中有简略的叙述。他认为:“淮深卒,弟淮□嗣,淮□卒,托孤议潮婿瓜州刺史索勋。勋乃自为节度。”其后,向达先生又在《罗叔言〈补唐书张议潮传〉补正—瓜沙往谈之四》一文中指出:“盖在大顺元年沙州骤乱,变生肘腋,淮深猝未及防,举室殒毙。作乱者即索勋其人也。索勋既杀淮深兄弟,遂自立为节度,故再修功德记并无嗣立之辞;补传云云,纯属臆测,不足据也。”近有孙修身同志在《张淮深之死再议》(以下简称《再议》)一文中,对向先生“无嗣立”和“索勋杀淮深”之说持相反意见,认为导致张淮深之死的原因,是淮深曾“勾结田(令  相似文献   

3.
张议潮出走与张淮深之死———张氏归义军内部矛盾新探杨秀清大顺元年(890年)张淮深全家暴卒,死得不明不白。虽然学术界公认张淮深死于归义军内部的政治斗争,但究竟死于何人之手,由于无明确的史料记载,学者们的意见也大相径庭。解放前,向达先生曾经指出淮深全家...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根据法藏敦煌文书P.2913V《张淮深墓志铭》及从非常著名的《张淮深碑》抄件(S.6161A+S.3329+S.141564+S.6161B+S.6973+P.2762)卷背诗文中新找到的相关记述,对这些文书及其折射的归义军史诸问题进行了辨析考证。指出:《张淮深墓志铭》为葬后补写,当撰于索勋当政期间,即景福二年至乾宁元年(893—894),略晚于同是张球所撰作的《索勋纪德碑》;通过对上述文书及当时敦煌史事的分析可知,索勋掌权后曾有过迁改葬张淮深及其诸子以安抚张淮深旧属等举动,表明在张氏家族的内讧争斗中索勋的态度相对和缓,不像张淮鼎、张议潮十四女及李氏诸子那样激烈;与张淮深同时遇害的主要就是其与陈氏夫人所生六子,并无陈氏本人,张淮深其余儿子则因非陈氏所生而没有死于此难,推测张淮深当与诸嫡子政见一致,而诸庶子在此次血腥政变中的地位与作用特殊;张球撰作上述文书时非常用心,遣词用字均仔细斟酌考虑,透过其于字里行间的隐晦表述,我们既可以索解出部分研究线索,又可以感受到张球与张淮深感情之深厚与行文之老到。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普通中学还是职业中学的语文课本里,“见 动词”的格式都曾多次出现。如: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3.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  相似文献   

6.
以子育育子     
鲁侯是鲁国的君主,有一只海鸟落在鲁国郊外,鲁侯隆重地迎接到祖庙中,为它演奏古乐名曲《九韶》,供它娱乐,用牛、羊、猪三牲全备的宴席招待它,但这只海鸟被鲁侯弄得头昏眼花,不饮不食,三天之后就死了。  相似文献   

7.
王伟琴 《课外阅读》2010,(11):178-179
z于P.3451残卷变丈中的“尚书”及其篇名,1937年孙楷第先生在《敦煌写本(张淮深变文)跋》中认为“尚书”指张淮深,并拟变文名为《张淮深变文》。之后,王重民先生的《敦煌变文集》、潘重归先生编的《敦煌变文集新书》、项楚先生《敦煌变文选注》及其增订本、黄征先生、张涌泉先生校的《敦煌变文校注》等都沿用了孙先生的看法。笔者在对P.3451残卷歌颂对象考证的基础上认为P.3451残卷变文的“尚书”应为两个一一张议潮和张淮深,其篇名似应为《河西节度使张尚书变文》。  相似文献   

8.
读了《新疆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许征《殽之战注解弥缝》觉得其对“死君”的解释有商榷的必要。《秦晋殽之战》中有两句用“死君”语。一是“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是?”一“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对这两处‘死君”的解释,注家多有分歧,许文是杜预之说,而非其他诸家之解。顾炎武释“死”为“遗忘”,缺乏旁证,惠栋以“死’为“君”的定语,把未下葬的君主称为“死君”,不近情理;杨伯峻释“为”为“有”也不够妥贴,然而杜注一释为生死之死,一释为“背”,两处注释没有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40年代,学者丁山提出测地神话的主角竖亥即服牛神话的主角、殷商先祖王亥,然其论证犹有未足。本文检核《山海经》、《竹书纪年》等典籍,论证王亥、竖亥所处同地,并配合相关记载,提出竖亥、大章承大禹之命测地的神话实由王亥、王恒襄助帝泄协和诸夷之史事变化而成。通过这些论述,本文拟进一步肯定丁山先生王亥即竖亥之论。  相似文献   

10.
张淮深在归义军内部并未自称过常侍,而是曾使用与常侍相搭配的宪衔之简称大夫作为自己的称号。自乾符四年至中和元年的五年间,张淮深先后获得过散骑常侍、户部尚书及兵部尚书等三次检校官的晋升,此即P.3720《张淮深造窟功德记》中所谓的"五稔三迁"。光启三年五月至九月间,张淮深开始在归义军内部使用仆射称号。张淮深卒后所获得的"司徒"赠官,当与索勋有关。虽然归义军在张承奉时期一度不再使用司徒指代张淮深,但到了曹议金统治时期,张淮深的司徒称号又得以恢复并沿用。  相似文献   

11.
韩偓不仅是唐末一位被清《四库全书》馆臣称为"内预秘谋,外争国是,屡触逆臣之锋,死生患难,百折不渝,晚节亦管宁之流亚,实为唐末完人"的忠臣,而且是唐末最后一名著名诗人。本文特为之编撰生平和诗文系年的简要年谱。  相似文献   

12.
《张淮深碑》为敦煌遗书中系统记述张氏归义军家族事迹的仅有文献,亦是研究归义军初期历史的宝贵资料,原石已不知所在,敦煌写本P.2762+S.6973+S.3329+S.6161B+S.11564+S.6161A保存了此碑文。文章考证《张淮深碑》的作者当为悟真,撰于中和二年(882);写本背面的诗则是不同时期作品的汇集,最早的当写于归义军初期,最晚的写于金山国后期,这组诗的最后编定,当在914年左右。结合写卷字迹可推测,这件《张淮深碑》写本当为张球抄写的张淮深纪念诗文集。  相似文献   

13.
(?)字甲骨文中屡见,前人多与(?)字一起释为“见”.实际上,甲骨文中(?)与(?)有别,(?)是“见”字,(?)则是(?)的异文,以释“望”为妥.“望”字甲骨文多从竖目作(?)(《铁》222.1)(?)(《存》7.2)(?)(《粹》》》1108)(?)(《后》1.10.3)等形,但也有从横目作(?)的(见《明藏》499、《缀》334、《京津》4386、《佚》654、《七》x28、《屯南》135、2234等).所以我认为,甲骨文“望”、“见”之别,不在目的竖(?)与横(?),而在人的立(?,  相似文献   

14.
曾子杀彘。亦作“杀彘教子”。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  相似文献   

15.
韩偓不仅是唐末一位被清《四库全书》馆臣称为"内预秘谋,外争国是,屡触逆臣之锋,死生患难,百折不渝,晚节亦管宁之流亚,实为唐末完人"的忠臣,而且是唐末最后一名著名诗人。这是特为他编撰的诗文系年的简谱。  相似文献   

16.
支玉良老师在《从教学的失败到教学的成功》一文中(见《历史教学》2010年7月上半月刊),用自己的教学经历展示了对谭嗣同之死的评价。支老师认为谭嗣同之死是“用最宝贵的生命来捍卫变法的正义”“更具震撼力”“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些观点没有人能反对,但同时也不能说明谭嗣同之死有多么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说文·臤部》:"豎,竖立也,从臤,豆声"。许慎对竖的释义和我们现在在日常生活中对竖的解释相差无几,都是立,直立之义。"竖"字在古代文献中经常与"子"连用,其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多见,"竖"字在古代文献中单独用含义也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史学界对谭嗣同为何选择献身道路的问题,基本成定论的说法是:牺牲我一人,唤醒世人的爱国激情。但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则众说不一。因此,“戊戌变法”一课中“谭嗣同之死”成为学生关切的话题。支玉良老师《从教学的失败到教学的成功》(见《历史教学)2010年7月上半月刊)和高树山老师《也谈谭嗣同之死》(见《历史教学)2010年10月上半月刊,以下简称《高文》)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唐末小品文简论刘朴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指出:“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认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泽丛书》里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  相似文献   

20.
一狙现巧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 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死。(《庄子·徐无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