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的心理活动指向集中于某一对象就叫注意,注意是大家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平时人们常说的“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精力集中”等就是注意的意思。注意和人的心理过程紧密联系,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属性或特性。在心理和行为活动中,每个人都具有三种注意类型: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被对象自然吸引),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对象变成探索研究的内容),有意注意的发展就转化为有意后注意。  相似文献   

2.
物象作为审美对象,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方向上展开自己的审美畅想,并将作为审美对象的物象向一种理想的方向提升。花的意象在不同的世界里有着不同的姿态。以花的意象为例,可比较中西方审美文化心理的差异:“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倾向;“诗性的生存方式”与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人不仅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物质生理需要,而且能从中获取精神心理需要。美感正是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心理快感。“审美距离”是审美的前提。审美主体从对象中直观出的审美意蕴既不是对象本身固有的,也不是主体“移入”的,而是主体审美思维在其心理上能动地感受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多彩多姿的自然美,在于一定的物质所构成的特定的自然形式和自然形象。在审美创造(艺术实践)中,人对自然是以情感观照的方式来掌握其美的属性和表达审美感受的。在这个关系中,审美的主体以情感的体验反映着客观的审美对象,这种情感观照是积极的,振奋人心的,是激励人们去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去“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然而,这种情感观照的贴切与否又取决于对“自然形式和自然形象”的体贴与揣摸程度,即主体与客体的相互适应程度,这种适应须在客观的自然美与审美主体的主观意识之间的相互促进之中得到实现。本文即是就此而感的一点心得,还望得到同志们教正。  相似文献   

5.
古代古老的农耕文明的发达,使我们的祖先具备了成熟的环境意识。自然崇拜,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逐渐演化成一种基本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在思想上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反映在建筑活动中及环境塑造上,则表现出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亲近自然,体宜因借,因地制宜,力求与自然融合、与人居环境协调的生态审美意向。  相似文献   

6.
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所志之怪大体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然之怪、死生之怪和神鬼之怪,其创作前提是“人鬼乃皆实有”。对“怪”的描述,有原始人类的工具崇拜心理,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但更多体现的是六朝人雍容宽厚的审美趣味和对个体生命的珍视。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崇拜是人类古已有之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崇拜者对崇拜对象所怀有的一种尊敬、钦佩的情感和心态,反映了崇拜者希望成功和追求完美的渴望之情。崇拜的积极心理意义是使人感到有所寄托、有所期望、有所追求。但反之,在崇拜心理形成的过程中,由于易发生“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相似文献   

8.
2 0 0 0年第 2期《文艺研究》曾发表了《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一文。作者指出 :“审美反映论是文学的第一原理。”文章的一些命题有些不妥。文学的反映对象不应当如作者所言仅是“社会中的人的情感领域” ,而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文学的客体主要不是“包罗全部生活的整体的联系” ,更不是人与对象的诗意的联系 ,而是“人的世界” ,是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审美价值是客观的存在。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不是越经过主体个性色彩的诗意情感的折射就越好 ,而是必须以高尚的审美理想为指导 ,以正确反映现实的审美价值为前提  相似文献   

9.
自然美有直接经过人工改造和未经人工改造的区别,后者又可称为“天然状态”的自然美。为什么这些客观自然物能变为审美对象,具有美的属性呢?对于前者,因为它是在人类物质交换过程中,客观自然物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成为“人化自然”(有的并不都是美),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即马克思说的“劳动创造了美”;而后者怎样呢?这是议论最多、时间最长,又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凡涉及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自然山水自六朝以来一直被文人视为主要的审美对象之一,晚明文人出于对自然山水与自我心理感受的纯粹关注,开拓出藉由山水通往主体心灵自由的审美路径。其中,公安派袁宏道的山水文学将庄学与“性灵”文学相结合的尝试更是堪称典范。袁宏道凭借对庄学的深刻领悟和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受,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在审美视角、审美趣味和审美体验上别出机杼,远契庄学精髓又不失公安派“性灵”之内质;既是庄学的赓续,更是对庄子审美境界的超越与创新,其文学史意义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1.
西方的崇高观念是在主体与客体对立冲突中张扬主体性精神,中国人的崇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主客体和谐一致的基础上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之情。中国人的崇高境界有两种典型的审美形态,即雄浑与冲淡。冲淡与平淡不同,冲淡是一种崇高美,把冲淡看作是一种优美形态,是很大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12.
由于对水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纳西族产生了水崇拜习俗,并在其生活中影响深远.这种习俗的形成不但与纳西族哲学的形成和独特的地域环境有关,还与纳西族的民族心理有关.纳西族的水崇拜习俗表现了纳西族对水的独特审美感受,同时通过对水这种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物质的感知和审美,表现出对资源保护,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珍视,最终表现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诗的神奇魅力在于“场”效应和“混化”效应,这里所说的“场”,就是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时空环境三者互动的整体把握。这种“整体把握”,又叫“混化”。三者的相互渗透,能使诗句产生“易染性”,哪怕是熟语套话.甚至枯燥的数字,在整体中,也会受感染而有了诗意,产生魅力。这种“场效应”和“混化效应”,在古文论中谓之“气”,有了“气”,诗就会被激“活”。  相似文献   

14.
苗族神话所构建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图景,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表现了人与对象依生、共生、整生的审美境界。同时,这种和谐也体现在人的内在精神的和谐上。本文试图以月神神话、巨石神话、枫木图腾神话、鸟图腾神话为例,用生态美学的视角对苗族神话作一次新的解读,以进一步发掘神话中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的百余年里中国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学理论,其原因在于过度引进西方文论,迷信西方文论及受惯性思维误导.要重视中国文论传统和资源,重视20世纪中国人自己的理论成果,破除对西方文论的迷信,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为重要的范畴。自南朝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以来,它就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美学范畴了。在中国绘画史上,“气”在各个时期的内涵都得以新的阐发和丰富。本文从“气”、“味”丰富的美学内涵入手,通过对“气”、“味”、“韵”等审美范畴的比较、分析,从鉴赏到创作全面论证了清代李鱼单①审美“气味”论之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为重要的范畴。自南朝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以来,它就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美学范畴了。在中国绘画史上,“气”在各个时期的内涵都得以新的阐发和丰富。本文从“气”、“味”丰富的美学内涵入手,通过对“气”、“味”、“韵”等审美范畴的比较、分析,从鉴赏到创作全面论证了清代李鱓审美“气味”论之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俚濮是彝族的一个支系,生活在金沙江流域两岸的中低山区。俚濮彝族保持着众多的原始宗教信仰,其中对山神的崇拜是其自然崇拜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年的正月初二,是俚濮人祭拜山神的日子,其祭拜活动具有广泛性、群众性、自发性。作者通过对攀枝花啊喇么彝族支系俚濮人的山神崇拜调查,分析了俚濮彝族山神崇拜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6 0年代后的朱光潜美学已是实践美学 ,从以物的形象为审美对象到强调美的意识形态性 ,再到提出文艺是生产劳动 ,是朱光潜实践美学形成的基本轨迹。以文艺的主观性说明实践的能动性 ,以审美的创造精神沟通的物质与精神生产 ,寄托人类全面发展的文化理想 ,是朱光潜实践美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思想源头谈之较少,一般来说是忽略不谈。我们试图依据考古发现,从灵魂观念、对自然的崇拜、原始的审美意识及对天地的最初认识诸方面略作探讨,对中国思想的最初源头寻求一种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