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呼啸山庄》之所以是一部经典著作,很大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小说精神。即一方面有意识写出了传统的善恶之争,给出了理智战胜情感、善战胜恶的伦理解答;另一方面,又无意识地做出了现代性伦理的预言:意志是善的,充满力量的;理性是恶的,软弱的。在这双重伦理的交织中,我们能够给予《呼啸山庄》一个更全面的解读,并回应人类善恶混沌一体的母题。  相似文献   

2.
硬笔书法     
其实,人心就是两条虫,一条善虫,一条恶虫。当善虫打败恶虫的时候,你就表现得很善良很正义;当恶虫控制了善虫时,你就变得凶狠残酷,道德也就败坏了。  相似文献   

3.
1.王守仁的心学四诀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的“格物”是  相似文献   

4.
幽梦影     
无善无恶是圣人;善多恶少是贤者;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  相似文献   

5.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恶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认为恶毕竟是恶,应该揭露,应该很快消灭;另一方面认为恶是一种精神体验,可以使人的生活道路丰富起来。他认为善与恶是并存于世的,他相信人是能够变得美好而幸福的,为了达到善,人们要有基督的仁爱宽容恕和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6.
颜元人性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自己的学、教、治主张奠定理论基础,颜元在驳斥程朱学派的天理性善、气质有恶的人性理论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性善论,认为天理性善,气质亦非恶,恶由引蔽习染所致,对人性作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育具有巨大的道德教育功能,可以开启心智.启迪思维、训练能力和陶冶情操。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则能够更好调动心灵中真.善,美的力量,有意识地去战胜假,恶.丑,使自己生命价值意义的实现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浪潮中。本文从解读历史新课标,教学实践与以身作主等方面探讨了历史教学中怎样实现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华 《文教资料》2008,(3):45-47
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戈尔丁对战争等人间罪恶更加深恶痛绝,对人性和人类社会的见解愈加深邃与成熟.为了达到警醒世人,扬善抑恶的目的,戈尔丁怀着悬壶济世之心,通过<蝇王>小说刻意安排了一个"恶战胜了善"的情节,从而更加深刻、尖锐地反映出人性的复杂性及善恶相争的残酷性.同时作者也乐观地对人类自身倾注了巨大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郭氏之墟     
刘向  刘向 《现代语文》2004,(3):10-10
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音,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新序》  相似文献   

10.
人性善与恶的争论已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微妙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可以使人的个性尽情张扬,人性的善与恶会出现相互的转化。所以不能简单地界定一个人是善是恶,因为个体往往是善与恶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1.
赖忠先 《中国德育》2007,2(8):56-59,74
致良知就是依良心而行,也即存善去恶,其实质就是除去私欲习气,扩充现成良知,恢复本体良知。为善、去恶、去闲思杂虑、去为善去恶之念这四点,既是致良知的方法又是步骤。“致良知”说对今天道德教育的启示是,道德教育只有从一个人的内心意识(良知、良心)开始,才是真正的、最深刻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汉魏六朝时期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性习思想作了阐释。其内容具体包括:循天返朴说;性待教为善说;修善则善,修恶则恶说;性有善恶,教可异化说;性非绝世,善自托物说;性情相应;教扶善法抑恶说;敦教学以移性性说。这些学说即使放在现代心理学视野内审视仍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的“无善无恶”之说在后世引起了极大争论,批评者讥其“源于佛老”。本文通过分析王阳明“无善无恶”学说的提出及其思想内涵,并与佛教特别是禅学的“无善无恶”说进行比较,指出王阳明之“无善无恶”论与佛学确有共通之处,二者均认同本体界无善无恶,现象界有善有恶,均强调形上虚寂本体与形下现实生命的贯通。然心学之“无善无恶”论的理论依据为儒学传统之体用论,与佛教之缘起论迥然有异。就阳明心学的思想实质来看,是援释入儒而以儒为宗,心学与佛学是在保持各自差异基础上的交融。  相似文献   

14.
被称为神魔小说的《西游记》,其实依然是人的小说,神与魔其实是人行为的两个方面。作者通过“真假大圣”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人性中神性与魔性、善与恶的冲突,说明只有神性战胜魔性,人的精神境界才能达到真正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扬雄的性“善恶混”论实际是荀况的性恶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扬雄在《法言》中提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李轨、吴礻必、宋咸、司马光就此各执一说,各有偏差。其实扬雄“善恶混”实际是荀子性恶论的继承,即善恶混而不可分,既有为善之可能,也有为恶之可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与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相契合。一、真善美统一:意义与内涵首先,人类世世代代千百万年来所追求的,就是要发扬真善美,反对假恶丑,亦即要用真、善、美去战胜假、恶、丑。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所向往的共产主义社会,便是集中体现真、善、美的社会。据此,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三大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17.
生命之美     
生命里有善的成分,也有恶的成分,善恶彼消此长。善膨胀为主流时,恶萎缩成潜伏的病毒,生命为善所主宰,这时的生命是美丽的;恶膨胀为主流时,善冷冻成休眠的种子,生命为恶所主宰,这时的生命是丑恶的。这是我看了小说《幸存者》之后想到的几句话。  相似文献   

18.
其实,人心就是两条虫,一条善虫,一条恶虫。当善虫打败恶虫的时候,你就表现得很善良很正义;当恶虫控制了善虫时,你就变得凶狠残酷,道德也就败坏了。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人性、品性两方面阐述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理论的本旨:先天无善无恶,后天可善可恶。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作家戈尔丁的《蝇王》引发我深深的思考:人的本性是善是恶?孩子的本性是善是恶?恶是怎么产生的?面对复杂的人性,教育何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