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玲 《今日中学生》2022,(29):44-45
<正>真真是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来到心理咨询室的,她坐在靠近窗口的位置,满脸的倦容——她已经被失眠折腾了好久。“再这样下去,我感觉自己就要废掉了!”真真无奈地说道。真真一直是一个努力上进的孩子,读小学时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她有一个保持好成绩的秘诀:“小学六年,我每一次都保质保量地准时完成作业!”上中学后,科目一下子多了。真真整天都惦记着作业,有时候遇到不会的题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四个教学实例介绍了相关量是与化学变化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过程无关的一类计算题的巧解方法.  相似文献   

3.
要把书读好、读活的辩证法是:始入于“迷”,终出于“迷”。所谓始入于“迷”就是在学习的时候。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把全副身心都“迷”到学习中去。“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学家韩愈,就曾在《答李翊书》里。用处若忘(静居时如有所忘),行若遗(走路时若有所失),俨乎其若思(看来好象在思考什么问题),茫乎其若迷(茫茫然理不出一个头绪)这样几句话,来形容自己读书时入“迷”的神情。世界上众多学有所成的著名人物,在  相似文献   

4.
误始误终     
胡哲 《中文自修》2008,(1):58-59
从祝英台家失魂落魄地跑出来,梁山伯一路跌跌撞撞,他的脑海中开始无法遏止地跳出印满回忆的画面。英台的一颦一笑,英台离别时的话语,英台望向自己时眉间深锁的细纹……全都是英  相似文献   

5.
锐始懈终     
古人曾将诗歌的起结分别喻为“凤头”与“豹尾”,即要求开首美丽,出人意表;结尾响亮,有如撞钟。从诗歌的创作情况来看,往往是“凤头”易得而“豹尾”难成。其原因就如陈仅所说:“入手时一鼓作气,可以自主,至结句鼓衰力竭,又须从上生意,一有不属,全篇尽弃,故好者尤鲜。” (《竹林答问》 )张祜的《题润州金山寺》便是一首锐始懈终之作:   一宿金山寺,微茫水国分。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因悲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全诗描写了金山寺胜景,致使后人不复能措手,几同崔颢《黄鹤楼》诗,故古人推为…  相似文献   

6.
释“一”     
在现代汉语中,“一”既可以充当实词或实词性语素,也可以充当虚词或虚词性语素。1充当实词或实词性语素1.1“一”为数词①用在重叠的动词中间,表示“稍微”、“轻微”或表示动作的“短暂”、“尝试”等。如:试一试、瞧一瞧、歇一歇等。②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表示“短暂”、“轻微”。如:昙花一现、不屑一顾、看一眼便走等。③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接着说其结果。如: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石头踢开等。④用在动词前,表示一下子。如:一举成名、一劳永逸、面目一新等。1.2“一”为序词如:一误再…  相似文献   

7.
在介绍“立春”和“雨水”这两个节气时,我们通过“春”的古文字字形,了解了古人对春天的印象就是草木萌芽。草木萌芽,意味着生命的开始,而生命力的体现,则在于动。所以,“春”的形象便天然带有了一种“动感”。  相似文献   

8.
都说过了1999年12月31日零点,从2000年开始,人类就正式迈入21世纪了。正式迈入21世纪了。对此一直迷惘疑惑,不知道新世纪起始这一刻,该从哪里算起?一般认为,宇宙天体运行,无穷无尽无始无终。宇宙本没有时间,时间是人类创造的尺度,用来丈量生命。时间把逝去的历史切割成无数碎块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家说,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内驱力。可是,这种内驱力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拖延,有人非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作了这样一个实验:她让138个儿童做一连串的工作,其中一半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完,另一半则在中途停止。一小时后,她测试那些儿童,发现有110人对未做完的工作比对已完成的工作记得更清楚。其结论是: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心态就叫蔡戈尼效应。其实,做事非要有始有终的人为了避免半途而废,很可能把自…  相似文献   

10.
“一了”是元明俗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个时间性副词,后人训释多有不确。张相(1953)《诗词曲语辞汇释》“一了”条:“犹云向来或本来也。”但在引例说明时对“向来”、“本来”未加分辨,似有混同之嫌。之后诸家多本其说,释为“一向、向来”,《汉语大词典》、《宋元语言词典》等概莫能外。胡竹安(1989)《水浒词典》则训作“一句话算数,说一不二”,显系望文生义,尤不可取。 按:副词“一了”在元明之际有两个常见的义项:一曰“从来、向来”,所表时间无下限;一曰“原先、之前”,所表时间有下限。彼此义界分明,不容含混…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中“奖率”一词 ,教材无注释 ,教师教学用书将此句注译为“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 ,平定中原”。译文以“激励、率领”释“奖率”。这个解释笔者认为不确。《小尔雅·广诂》 :“率 ,劝也。”《说文解字·力部》 :“劝 ,勉也。”《广韵·弥韵》 :“勉 ,劝也。”《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李注 :“奖 ,劝也。”可见“率”在此处与“奖”同义 ,其意为“劝勉”。在先秦的语言材料中 ,“率”与“劝、勉、奖”常连用 ,《汉书·文帝纪》 :“其开藉田 ,联亲率耕。”韦注 :“以奉宗庙 ,且以劝率…  相似文献   

12.
在提倡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挖掘丰富的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符合学生学情的语文课程。拟以“诗意节气”为语文教学资源,对“诗意节气”语文项目学习实践过程加以梳理并进行反思,提出“以始为终规划成果,以终为始生成项目”的观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正>尽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备受关注,但现实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教师忽视现实学情,缺乏课堂教学明确的目标意识,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缺乏有效的示范与帮助,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模糊且缺乏有效评价。为此,教师需要"以终为始",以目标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扶放有序,  相似文献   

14.
<正>苏教版教材《金子》一课,以时间为顺序,告诉人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获得财富,取得成功的道理。主人公彼得·弗雷特的特别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我感觉到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很喜欢。在教学中,我对本课及相关课文的教学"始终"进行了特别处理,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有以下两点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5.
元旦,表示新的一年从此开始。我们的祖先以五谷熟、四时尽而改年更岁,因而,人们对元旦的来临总是充满新的希望和欢乐。相传五帝时期,颛顼以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尔雅·释诂》解释:“元,始也”;“旦,早也”。可见,“元旦”的古意即一年之始、一日之晨。南朝梁人肃子云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也含有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6.
一年复始话“元旦”作者:石战利,杨爱萍每年的公历一月一日叫做元旦,又称新年。“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入萧子云《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为年之初,旦为日之晨。元旦,即新年开始的第一天。我国人民欢度元旦,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只是元旦的...  相似文献   

17.
苏轼《石苍舒醉墨堂》一诗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首句曾被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二集》《人生识字胡涂始》一文所引用,这篇文章近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作为教材。最近读了一个学校语文组关于这篇文章的教案,其中把苏轼“人生识字忧患始”这句话解释  相似文献   

18.
元旦,新的一年的开始。我们的祖先以五谷熟、四时尽而改年更岁,因而,人们对元旦总是充满新的希望和欢乐。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公元纪年法”,将我国元旦正式规定在公历1月1日。由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使用的历法以及宗...  相似文献   

19.
牛猛在运动场上英勇无比,可以将炮弹似的铅球投到10米开外,但是一回到教室写作文,就变成了狗熊。那一个个方格组成了坚不可摧的铁笼,令他这个丛林之王削尖了脑袋也钻不出去。为了提高牛猛的作文水平,牛老妈想出一个绝招——背成语!成语是中国古代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短短四个字蕴藏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