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的安子文和刘澜涛等开国功勋相聚北京参加开国大典时,回首当年他们在北京草岚子监狱从事秘密斗争的岁月,都不由感慨万千,并不约而同地想到那个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
值此国庆佳节50周年之际,我访问了当年采访和报道开国大典的新华社记者李晋。走进新华社宿舍楼,一位身穿大红T恤衫的白眉老人与我如约而见。知道我是来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后,李老开门见山地指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纲领的实现。”“我有幸采访和报道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和开国大典。”李老强调说他是和李千峰同志共同承担并完成这项任务的。当时他们既是新华社负责发布公报式新闻的记者,又是政协新闻处的工作人员,被安排住进了中南海勤政殿,并于IO月1日那天登上…  相似文献   

3.
在举国欢庆祖国五十华诞来临之际,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当年我率领华北战车团参加开国大典的情景,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4.
不少报纸、杂志刊登的回忆开国大典的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常常看到这样的说法:在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篇关于李敖访问北京的报道也这样写道:“来到天安门城楼上,当年毛主席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地方,李敖赶紧在此留影……”  相似文献   

5.
孙林 《新闻世界》2008,(5):21-21
据说。当年一年轻人刚从学校毕业,想到美国西部当一名新闻记者,无奈人生地不熟。于是,他想到了大作家马克·吐温,并写信求教。马克·吐温回信说:“你要能按我的办法做,一定能得到你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最好的死法     
年末岁尾,大家都在准备请财神、贴对联,对来年充满期待,我却总想到死。我想到死,并不是对生绝望,而是太了解它了。生的含义,尤其在中国,不就是恶狠狠的竞争吗?那天一进门,大家就说我身上有骨灰的味道。我就纳了闷了,他们怎么知道我从火葬场回来?我说家里有老人亡故,喜丧,93岁了,睡梦中去世的。  相似文献   

7.
李普: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盛大庆典,我写的消息后来收入我的一个新闻作品集子——《开国前后的信息》中,标题简化为《开国大典》。其实,“开国大典”这个概念,当时比这个要宽,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新华社播发的消息中就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了。  相似文献   

8.
我离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已经24年了。但当年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席卷大陆的雄壮气势,为非洲独立冲锋陷阵的解放战士的英勇形象,仍常常萦回在我的脑际。现在,这些当年的风云人物有些已经逝世几年或十几年了,有些也已经退出了政治舞台。但当我听到非洲继续前进的脚步声时,还常常想到他们寻找和开辟道路的功绩。  相似文献   

9.
我相信,时至今日,那汉江边的炮声仍会不时在他耳边回响。他叫王宪清,今年82岁。在延安八一敬老院,我见到了他。老人是1947年2月参军的,当年走进革命队伍时的喜悦之情他依然记得。那时他年纪小,新发的衣服裤子长,就挽了起来,高兴得不得了。之后,他随部队南征北战,直到1951年抗美援朝来到汉江边。这是老人印象中最为激烈、最为凶险的一战。那是怎样的个昼夜啊面对敌人他们拼死阻击老人黯然地  相似文献   

10.
<正>"文化老人"丁景唐和我这个"乐观老人"同年,今年95岁。我们初次相识见面至今已有70年。上世纪40年代,我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时,课余爱看的刊物中有一本《小说月报》。1944年《小说月报》举办大中学生征文比赛,我投去一稿被刊用,获得三等奖。1945年3月11日,颁奖仪式在福州路山东路口当年有名的中西  相似文献   

11.
柳萌 《传媒》2001,(1):34-36
在北京火车站的对面,有条叫富强(?)的小胡同,我大致还记得它的方位。有次去《北京观察》杂志开会,先到了一个小时,就想到这条小胡同看看,转来转去怎么也找不见了。向一位住在附近的老人打听,老人说,前几年这里盖国际饭店,这些小胡同早就被拆除了。我听后,只是“噢”了一声,就怏怏地走开了。  相似文献   

12.
几十年来,我一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又从事中国人民广播史的资料收集和编写工作。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央台的前身。为此,我和北京广播学院(现改名中国传媒大学)原副院长赵玉明访问了当年在延安创建广播电台一些老人们,听他们述说当年那艰难和动人的故事。这样,我们认识了王唯真,他为人谦和而又热情,几次访问以后,我们就由相识而深交,成为好友了。他和我是同龄人,不过比我早来到人世几个月,我心中尊之为兄。  相似文献   

13.
于佳 《中国新闻周刊》2014,(8):I0032-I0035
就在那一瞬间,陶金海明白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我突然就想到了中国大陆的老人,自己家的老人。”一个“蓝海产业”未来的图景清楚无误地呈现在陶金海脑中 “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游历泰州时说。如今,与中国许多城市一样,泰州也“老”了。“各种尘世的幸福”或多或少也都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4.
主要访谈时间:1999年11月22日、11月29日、12月6日 访谈地点:朝阳区官庄王学智家 访谈人:岳永逸访谈者记:主要出于调查研究解放前天桥艺人生活史的目的,1999年至今,我一直在寻访知晓当年天桥实情的老人。 王学智老人就是我访谈的对象之一,也是我迄今为止访谈最为详尽的老人。对于老天桥甚至老北京的研究,他的回忆无疑是十分难得的鲜活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去年11月10日,九十三岁的著名老教育家吴贻芳与世长逝了,这是我们国家的重大损失。在向吴老遗体告别的时候,我望着这位长期与保姆朝夕相处的孤身老人,想到她把一生交给了人民,连亲属都  相似文献   

16.
"大门就是这个样子.我就是在这座大门前,遇到了毛主席,主席还亲切地问我叫什么名字、多大了."10月31日下午,复原后的西柏坡新华社旧址前,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对身边的人讲述当年的情景.  相似文献   

17.
别瞧我这个“土记者”,我还有一张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彩照呢?1989年初夏时节,我应北京《农民日报》的邀请,赴京参加首届优秀通讯员表彰大会。坐上北去的列车……列车在齐鲁大地上奔驰。我这个半百老头的心早已飞到了天安门! 那天,报社领导作导游。我们从西侧登阶梯而上,看到:大型宫灯垂吊飞檐,鲜艳红旗迎风飘扬,汉白玉的栏杆精致华贵,我们禁不住用手去抚摸、欣赏。当我站到当年毛泽东主席一九四九年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地方时,情不自禁地把右手也扬了起来。我停在国庆35周年邓小平主席检阅陆海空三军站立的地方,回首往事使我欣慰。改革开放10年来,共和国的变化多么大呀。  相似文献   

18.
《生前他为二十五位老人送终身后一千多人为他送行》,是我发表在2006年9月12日山西日报A1版"今日视点"专栏里的一则840字的消息。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则消息见报后很快被全国50多家大  相似文献   

19.
2006年7月2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携夫人到天津市档案馆参观视察,他认真仔细地翻阅着世界船王董浩云当年在天津航业公司创业时的档案,激动地说,我没有想到,你们把我父亲当年在津活动的档案保存得这样好,这样完整。据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该馆珍藏了董浩云曾供职的天津航业公司档案671卷,详细记录了董浩云从1931年初到1937年末在津活动及1938至1947年回到上海后与天津航业公司来往情况,  相似文献   

20.
开花的屁股     
如果我面目狰狞,我做错事的儿子一定会带着哭腔哀求:爸爸不打屁股。我不记得自己当年是否哀求过自己的父亲,但是和他一样的恐惧却是有的,一想到大大的巴掌要落到自己的屁股上,背后就有嗖嗖的冷风,甚至脑海里会闪现出白皙屁股上的一片姹紫嫣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