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增强突发事件研判、预警与快速响应能力,对加强网络舆情监管与引导,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网络舆情演化机制与特征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然后选取重要程度与分类性能均比较优异的末级指标作为特征属性,构造 C4.5 决策树风险预警模型;最后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相关数据带入风险预警模型,得到预警风险等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风险预警,预警准确率高达94.7%。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自媒体的蓬勃发展,自媒体时代中网络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发表观点和表明态度的重要途径,高校网络舆情出现新的内容以及特点。根据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以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构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以5个子系统组成舆情预警机制,为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监控和预警提供方法,确保高校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是当前公安工作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公安机关网络舆情机制,主要包括汇集分析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对机制及表达机制4个要件,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公安机关网络舆情机制的建立,能够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对于加强公安机关自身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引导人们积极投身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信息时代下突发公共事件会比之前任何一个时期更能迅速扩散和传播。近年来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发生在校园内的任何事件都有可能演变成网络上的舆情,对高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于维护校园稳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对以往高校舆情的各项数据分析,结合调查研究,针对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从参与主体角度来探究舆情疏导体系,力求通过建立有序的处理机制服务于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伴随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逐渐走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广泛知识面、先进思想活动的新一代主力军,当突发事件到来时,如何进行网络舆情引导,是当前高校最应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应从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内在因素着手,全面了解突发事件的特征,以意识形态教育为核心,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为抓手,明确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必要性,提高对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视程度,建立规范的网络舆情管理的监督预警机制,完善网络舆情引导的应急处理机制,推动网络舆情引导的“V团体”队伍建设,积极建立网络舆情处理的反馈引导机制,切实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6.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作为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一部分,对高校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高校网络舆情在自媒体时代的特点,指出自媒体时代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存在网络舆情研判不够准确、信息沟通不顺畅、舆论引导被动滞后、应对舆情危机方式单一的问题,应从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及完善危机消散后的恢复机制三方面来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能力,旨在维护高校的形象、声誉及稳定。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高校网络环境特别是舆情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便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甚至助推突发事件发展,产生不可预测的危害性后果。而高校本身又具有主体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因此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的信息监测机制、信息研判机制、决策应对机制和善后总结机制,探索构建突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突发网络舆情预警象限、应对预案措施和信息库资源积累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策略。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对社会和高校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交互性与多元化,难控性与个性化,突发性与群体极化等新的时代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式和效果带来巨大变化。高校有效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应该构建完善的多维采集机制、别类分析机制、应急预警机制、报送反馈机制、三次干预机制以及研判防控机制六位一体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情作为信息化与民主化发展的新兴舆论现象,对社会管理和意识形态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也带给执政党和政府全新的挑战和考验。针对福建泉州的网络舆情可能释放的负能量和政府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必须从领导、预警、研判、引导、法治、培训等方面探索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以有效地运用和管控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10.
<正>网络舆情是大众媒体通过互联网媒介对社会热点内容尤其是危机情况的意见、观点和态度.《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构成、机理与管控》一书利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频次统计、最优尺度分析等方法,从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构成和发展机理出发,研究网络舆情预警需求,并从预警理念、技术支持、组织体系等方面探讨了预警机制高效运行的策略。舆情本体即为危机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文本内容,管理者了解网络舆情的热度、变化和危害性有助于提高旅游危机事件管理水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舆情事件在高校内部时有发生,且传播迅速,给高校的日常管理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高校管理层应充分利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为学生营造安全稳定的网络舆情环境。  相似文献   

12.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是指高校为了建设和谐校园而构建的大学生舆情工作管理机制。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原则是统一协调、以人为本和分级预警。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的构建可以从预警机制、监测机制、研判机制、上报机制、阅评机制、处置机制和反馈机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情已然是新媒体时代网民利益诉求的表征.较之于其他舆情形态,网络舆情的演化更为复杂,传统的“公关管控”管理路径显然难以适应它发展的需要,从理念、制度、机制三个层面创新网络舆情管理路径迫在眉睫.为此,我们要树立网络善治、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管理理念以及以德为先的自律理念,进一步完善网络管理法制化建设,严格贯彻落实信息公开制度,深化网络新闻发言人和规范监督问责制度建设,并通过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网络对话机制、网络舆情应急联动机制以及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保证网络舆情管理的规范与高效.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广泛地应用网络。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或者平台的社会舆情。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而来的网络舆情,其体现形式主要有论坛、博客、电子邮件、聚合新闻等,并且具有随意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分析把握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着重从网络舆情监管、预警、汇集、分析、处置等方面探索并建构其工作机制,对于促进高校文化信息领域等方面的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以网络舆情传播机制为依据,通过社会网络大数据等分析技术的使用实现有效引导过程。在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机制以大数据社会网络为依据使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从技术和管理视角出发,探究了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具体引导管理策略,以期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校网络舆情既是大学生利益诉求表达的新渠道,也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更成为考验高校驾驭舆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一个标杆。通过对网络显性舆情的监测,及时倾听和有效解决大学生的诉求和建议,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生活稳定;通过对高校隐性网络舆情的研判,及时发现和有效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思想稳定;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警机制的建设,提高高校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可以有效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7.
《商洛学院学报》2018,(4):93-96
在综合分析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舆情热度预警、舆情特性预警、危险性预警、发布者预警四个方面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赋予它们各自5个警情指标隶属度,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判定高校舆情信息预警等级。结果表明,该模型得出的结论与实际相符,能够对高校网络舆情等级进行有效监测及预警,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评估的实现和应用提供一个系统的科学依据,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周礼 《华章》2011,(33)
关于大学生舆情工作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舆情信息收集机制、舆情研判机制和舆情干预机制.要构筑起强大的舆情信息和预警网络,要重视舆情预警的调查研究,就必须将触角深入到高校的各个角落和广大学生当中去,了解和掌握尽可能多的第一手资料,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网络是现时代民意表达最重要的载体,建立网络民情预警机制对于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化解矛盾,科学决策、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分析了网络舆情的特质,勾画了网络民情预警机制的基本框架:网络民情信息汇集机制、信息分析决策机制和事情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88例典型涉法网络舆情事件为样本,通过对涉法网络舆情的类别和特征进行梳理,检视人民法院引导处置涉法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建立涉法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的体系构想,即人民法院应在立足自身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坚持整体工作原则和个案处置原则相结合,尽早建立健全涉法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的长效机制,包括建立自上而下的一体化舆情工作格局、分级预警处置机制、联动协作处置机制以及事后总结评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