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课程体系新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缺陷必将导致学校教育的缺陷。面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现行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原要求。基于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它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对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论根据、操作方法等层面作深入的探讨,并从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锐意改革的精神意向上,对正在实施的高中课程改革进行理性分析,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经教育部批准,自今年秋季起,天津市普通高中起始年级进入新课程实验,全市65000名高一新生将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学习。为了切实推进全国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教育部研制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在这里,本刊发表天津市教研室课程室对高中新课程的新内涵以及各学科教研室对高中各学科新课程的结构、内容以及课程标准的解读文章,希望高中任课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和深入探讨,积极投身到高中课程改革实践中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有了新的目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得到了重视,教师因此需要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素养,优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有效评价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课程评价体系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让教师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2006年10月,中国高中课程代表团就美国高中课程改革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问题,访问了美国教育部及部分州教育厅,与美国亚洲协会、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弗吉尼亚大学教授进行了座谈,还深入到纽约州维切斯特县的博览富高中(Braircliff High),纽约市皇后区的长岛市高中(Long Island City High),  相似文献   

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在课改伊始,人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内容(包括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之间的关系)、实施、评价等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和探讨。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教师自己开发课程,很多学校、教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迫切需要,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问题提出、概念界定、国内外现状分析、制定原则和体系设计,全面系统地分析、论证和阐述了拔尖创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建设问题,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学院为实例,就正在实施的拔尖人才德馨教育体系、科技创新多维保障体系、学生成长认知引导体系、学生事务管理体系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7.
新华网消息,十二五期间,南京将试点高中多样化办学改革,设立2亿元专项经费,重点建设四类富有鲜明办学特征的高水平普通高中,形成课程丰富、资源开放、评价多元、育人全面的普通高中发展新局面,遏制当前高中办学的同质化倾向,以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为目的。南京市教育局局长介绍,这四类特色高中是指综合改革高中、学科创新高中、国际高中和普职融通高中。综合改革高中以培养基础宽厚、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基本目标,在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等方面形成明确思路和举措。学校在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强化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突出本科人才“排头兵”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在前期化学专业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成功实施的基础上,双轨协同推进学院本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模式的探索,秉承“小规模、高规格、拔尖教育”的培养理念,构建化学专业“厚基础、精专业、重创新”和其他专业“一体化、创新型、个性化”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竞争实力。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初步成效,学生的各类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声誉得到认可,为同类兄弟院校的本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观强调整合教师、学生、资源、环境等因素。课程基地通过开发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创设特色开放的教学环境、拓展学生创新的实践平台、建构教师发展的智力中心,彰显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核心素养。课程基地建设要解决好课程基地的整体规划和课程资源的提档升级两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课程分析是学校课程选择和课程调整的基础。校长的课程分析有助于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在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校长的课程分析集中在三个方面:关注课程目标;强调对课程文化的领导;关注时间、空间、学生、教师等因素的安排。校长要提高课程分析的水平,需要加强课程理论素养,积累课程研究经验;注重教师的课程管理作用,分析学生的成长需求;统筹学校课程体系,关注学校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崔志钰 《江苏教育》2014,(16):70-71
项目是当前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载体,但单一化的项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中职教育教学中的诸多现实问题,项目多样化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深度重构中职课堂的需要,是有效落实错位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机融合课程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我校实施已一年有余。在实践中,我们以全新的观念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新型观念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和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建立多样、多元、灵活的评价机制。并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促进了师生发展,激活了教研,推进了课改,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核心素养是我国实现学校教育价值和确立人才质量标准的基础与核心,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应建立起来的学生发展必须达到的目标体系。本文通过梳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与价值取向,尝试提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的思路:横向整合,融会贯通学科素养;纵向衔接,构建垂直教育体系;整体推进,同步实施课程改革;分级测评,完善质量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4.
新的课程改革,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到教学安排。都体现出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创造力,培养跨世纪人才,创设了非常有利的环境。我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就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地理观点,成为创新人才,做了一些初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唐盛昌 《现代教学》2012,(11):51-52
全国及各省市的示范性高中,客观上集聚了一批资质相对优异的学生群体。对这些学生的培育,需要对示范性高中的学校课程进行系统设计与整体思考,促进他们志趣爱好的培育、优势潜能的识别与开发以及创新素养的提升。笔者结合我校的实践与思考,谈谈如何推进示范性高中课程体系的规划与设计。一、示范性高中课程整体规划的出发点当前,高中阶段教育任务与高中生发展需求发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文章通过研究一流本科教育的理念和特点,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一套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该体系中,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新项目和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意识能得以激发;通过强化实践环节,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通过导师指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可得以培养;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可得以全面评估;通过加强与行业的合作,可以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全面准确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提供准确的评价和反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持续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超常儿童则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人力资源储备。接受适宜的教育是超常儿童发挥潜能、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前提,课程在其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本文将对国内外超常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理论及已有课程模式进行分析,为我国超常儿童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我校作为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综合样本校,从2004年秋季进入高中新课程,现在已整体完成一轮实验工作。三年来,我校按新课程要求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制度重建,不断充实课程资源,改善办学条件,采取有力措施开展教师岗前和跟进培训,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依法科学实施新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课程  相似文献   

19.
在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把握教学需求,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巩固基础建设,保障教学需要;打造精品队伍,培养大师人才;强化过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突出灰色系统特色,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强本课程群中相关的不确定信息处理、有限知识和有限理性等定量方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才能走出一条精品课程群教学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双赢的独具特色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重点高校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的状况,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及应注意解决的问题与建议等,进行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