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镌刻在褒谷石门西壁的摩崖石刻。其原址在古褒斜栈道南端(即今陕西省汉中市褒河公社境内)的褒谷之中。1967年因国家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中凿出,于1972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现保存完好。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另有题额一段,高54厘米,宽35厘米。文二十二行,行三十、三十一字不等、题额二行作十字,书体皆为汉隶。《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素为历代名家所赏识。自北魏郦道元、宋欧  相似文献   

2.
<正> 艺术的光彩是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在今天看来,仍然以它独有的特色,焕发着不灭的光辉,显示着不朽的艺术魅力。它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在民族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使我们认识祖国悠久辉煌的艺术传统,而且使我们能形象地了解汉代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 画像石画像砖是一种具有鲜明绘制目的和创作意识的石刻艺术,产生于汉代“谓死如生”的人生观和“厚葬”的风气中。作为一种祠堂、墓室石刻,本来是一种费资耗财,崇拜鬼神的迷信活动的产物,而且画像石画像砖作为一种“画”,它的欣赏主体是死人的灵魂而非生人,但画像石刻艺术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却是符合生者的意识和愿望,因此,实际上的欣赏者还是生人。这就决定了画像石刻是在两汉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之中重死者、轻活人、敬老朽、贱少壮的巫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画像石刻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出现,它的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即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刚不是孤立存在的,尽管它的教育作用大于其他两个方面的作用,但是无沦哪一方面的作用的意义都是以社会功能整体的存在为前提的,这就使得画像石刻艺术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  相似文献   

3.
隶书在诸体中处于文字发展演变及笔法创变的枢纽地位,上溯于篆,下启真行草。隶书变于先秦,而烂漫于秦汉,至有清而复兴。于秦汉铭刻探究体式,于简帛寻求笔法,系统梳理秦汉,为今天的创作提供源泉,是为正路。  相似文献   

4.
唐宋史学和金石学的发展促使当时的学者倾力收集、整理、研究各类石刻文献,其中石门石刻文献是他们较为关注的一种地域文献。这些文献保存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有助于研究者释读一些疑难字句。其中,关于元二一词的讨论,便从唐代一直延续至清代,而宋代许多学者均聚焦于此词,一直致力于准确理解这个语词。最终推断出词语的真正含义,便是东汉人在遇到元年、二年并举时,通用的一种省文写法。  相似文献   

5.
漂亮的隶书     
初春的一个下午,我带领全班学生走进了市博物馆。在毛泽东诗词临摹展区,学生们大开眼界,中华民族的瑰宝———汉字,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孩子们。楷书的庄重、隶书的秀美、行书的洒脱,篆书的深奥……一时间,我成了讲解员,一会儿说诗词,一会儿讲书法,我们都陶醉在艺术的海洋中。“老师快来看,这字太漂亮了。”小唱等几个女生在一幅字画前神采飞扬。我走过来,映入眼帘的是几个漂亮的隶书,方方的字型,每一笔都透着诱人的美,可见作者娴熟而深厚的功底。“我练了五六年的书法,国家的奖也拿过,但今天自叹不如。”小唱边看边说。“这叫人外有人,山…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介绍了林州市洪谷寺千佛洞窟门上方被遗漏的两方初唐纪年题记以及窟内的造像、刻经等 ,同时就千佛洞与邺城地区北齐至隋刻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1993年11月1日至4日,由汉中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四届蜀道石门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汉中市召开,日本国古道路学术代表团、书法代表团、旅游团三个团体共25人专程前来参加了研讨考察,上海、四川、甘肃、陕西等省的85位专家教授和研究者到会,共提交论文80余篇。会议就古代蜀道的历史沿革、建筑工程、日本的古代道路与现代公路建设关系,石门摩崖石刻的书法史地位、对近现代书法的影响等课题进行了深入探  相似文献   

8.
在写作中,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明明有很好的立意,写的过程中却常常走了样,不是显得肤浅,就是陷入空洞、说教的怪圈,结果是好立意没有好表现,真是“文不遂人愿”。  相似文献   

9.
褒奖孩子,应注意言辞适中。言过其实的夸奖会使孩子不能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例如,被夸为“小机灵”的孩子,可能会产生“必须获胜,不能失败”的心理压力;或者相反,使他得意忘形,目无他人。而被誉为“小数学家”的孩子,可能会自觉地压抑自己爱好艺术的情趣,甚至有可能会钻牛角尖,深深陷入虚幻的冥思苦想之中。对孩子的天赋要有洞察力。你觉察出孩子有某方面的特长,可多多鼓励他,而不要过分抬高他,鼓励比过分抬高要有益得多。比如对孩子说“你是聪明的孩子,我知道你能够做好这件事的”就比说“你是个  相似文献   

10.
欧美一些国家忌讳13这个数,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传说. 在英国伦敦住宅区,找不到13号这个门牌,剧院座位没有第13排,宴席上第13个座位总是摆着一张独特的小桌子,自然没有  相似文献   

11.
隶书振作于清代书坛,郑簋因开汉隶端绪而声名卓,备受时人嘉奖。然晓出半个世纪的王澍声讨郑簋“赋隶”,“以弱毫描其形貌”。他提出学习汉隶关键要得“汉人浑朴沉劲之气”。本论述“沉劲”着重从书法艺术的技法和精神两个层面切入,探讨“浑朴”从时代根源发掘社会化习尚对书法艺术的影响。王澍“浑朴沉劲”的隶书观深得汉柬神髓,对清代中后期的隶书创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词语的海洋中,那些带有蔑视,否定或憎恨感情的词,称为贬义词。贬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带上褒义。例如: (1) 他是儒夫上校,一个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军人,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是个老顽固。(都德:《柏林之围》,高中语文第四册) (2) 不幸的是,尽管我们攻克了不少城市,打了不少胜仗,但总是跟不上他的胃口。这老头简直是贪得无厌……(同上) “老顽固”原意是指思想极守旧,不肯接受新  相似文献   

13.
送葬诗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王褒的送葬诗,更是特别具有特色,表现了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另一个方面的思想特色。王褒的两篇送葬诗并不是为北迁者所写的公共的墓碑文字,而是充满苦涩创意和艰难思维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送葬诗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王褒的送葬诗,更是特别具有特色,表现了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另一个方面的思想特色。王褒的两篇送葬诗并不是为北迁者所写的公共的墓碑文字,而是充满苦涩创意和艰难思维的结晶。  相似文献   

15.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产生的字体。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因此,隶书在篆书与楷书行书的过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宋奇 《许昌学院学报》2008,27(1):116-118
汉画像石刻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糅合绘画、雕刻两大艺术表现形式而形成的艺术珍品.许昌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刻作为这一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1.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特征;2.无限的想象空间;3.古拙质朴的艺术风貌;4.夸张的表现手法与独特的雕刻技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国共两党褒恤政策工作的文件,还通过大量在相关档案报纸等资料中发掘的鲜活实例,梳理了民国时期及新中国建国后,国共两党对抗日烈士的褒扬以及对抗日烈属的优待抚恤工作。本文主要涉及了一个争议较大且鲜有先行研究的领域,即新中国政府对国民党抗日烈士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等。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以来,共产党与国民党携手抗敌,不管中国的局势如何跌宕变化,新中国对抗日烈士的褒恤工作从未有过实质意义上的中断,国民党抗日烈士烈属在新中国也得到了公平公正的待遇。这充分表明国家对为国捐躯烈士的尊重及对开展褒恤工作必要性的深刻认知。  相似文献   

18.
“腾出一小块空地,挤出一点点时间,‘刻刻小队’将带给你一片笑声与掌声。”啥叫“刻刻小队”?你一定没有听过这个名字。原  相似文献   

19.
汉以前的书写工具近一个世纪以来屡有发现,通过对出土实物的鉴定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书写工具及其制作方式对于文字书写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简牍的形制决定了中国文字的的书写款式。进而影响到文字的结构模式。隶书的横向取势不是秦汉时期文字剧烈嬗变的结果,而是有其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20.
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变形与夸张.隶书上承篆书遗脉,下开楷书之源,更能体现中国书法的变形与夸张.它使中国的象形文字彻底从象形化走向抽象化、符号化.文章分别从古隶和汉隶的用笔、结体、章法等方面阐述隶书的变形与夸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