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系营销应用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校企合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可以借鉴企业管理中的关系营销理论.应用于校企合作管理研究中,建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应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创利益、共同受益”的原则,识别和兼顾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需求结合点和利益,最终实现多赢,促进校企双方长期饱定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校企“双赢”合作机制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政府统筹,面向社会,地方为主,依靠企业”是发展高职教育的总方针,产学合作将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立足点,基于“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将着眼于校企双方的利益点,其“双赢”的合作领域和深度决定了双方合作的层次,而专业建设集中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开发的多种功能,是校企合作的基本结合点。  相似文献   

3.
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要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要建立合理的调整校企合作关系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包括导向、约束、激励等外部机制和利益、平衡、保障等内部机制,其中利益机制是校企合作最有效、最根本的调节机制。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及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探索实践,为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准备了条件,从转变合作观念入手,提升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能力,建立合作的利益基础,探索市场体制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成为当前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中开展校企合作早已达成了共识,但校企合作的总体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尤其是对高职小专业而言,政府和学校重视度不足,开展校企合作会更加艰难。企业参与教学必须要有自己的利益,高职小专业必须在尊重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开展简单易行的校企合作会比较容易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5.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中最具特色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其“来源点”是由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性”所决定的;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实施和开展离不开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合作的纽带和链接是双方的共同利益,即双方需要找到的切合“利益点”;最终如何使校企合作走向持续化、常态化和规范化协同则需要学校、国家、各级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共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机制和体制,并以这套体制和机制为“发展点”带动和引领整个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不只是学校与企业“简单相加”,而是相互渗透、共同提升的过程:也是顺应市场、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打追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基础。因此,调研了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以及发现存在的问题,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高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观念欠缺、政策欠缺、制度欠缺都需要地方政府加以解决。地方政府要促进高职校企合作提升层次,协调校企合作双方利益,监督校企合作协议的落实,评估高职校企合作成果,并要推动学校和企业双方加深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推动高职校企合作双方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与保障政策,推动校企合作良好环境的营造,推动学校和企业双方加强交往。  相似文献   

8.
冯毅 《现代企业教育》2014,(24):231-232
本文针对我国高职院校软件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实践,通过目前软件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认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软件类专业的必然趋势。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起“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次要与软件企业建立课程合作机制,然后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最后建立起对院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评价体系,使得高职软件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遇到了理论研究滞后、体制机制僵化、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法律法规缺陷、政府行为缺失等五大瓶颈。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共同体”建设与实践为主线.投入专项资金,积极开展校企共同体理论研究;实施区校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园-企-校合作,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凸显企业主体地位,满足企业利益诉求,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制度保障、机制约束以及成立资产经营公司等措施,改善校企合作的政策环境:通过“区校联盟”、“园-企-校联盟”、市长联系学校制度等灵活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与职责。“校企共同体”模式成为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试验地”.为推动和引领中国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邓志辉  杨卫军 《继续教育》2010,24(8):107-108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及发展方向,而为企业培训员工是校企合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培训员工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其具体形式较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企业在培训成本分担及其它方面有一定的制度。高职院校要在培训企业员工方面加强校企合作,首先应多站在企业角度考虑问题;其次应选择中、小型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并选择贴近合作企业生产实际的培训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