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火影忍者和忍者神龟同属“忍者”行业,本期我们将教大家实现忍者们的变身之术:“当鼠标经过时,火影忍者会变身为忍者神龟”。很神奇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是吴语的成熟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用吴语创作的白话小说、戏曲、民歌以及研究吴语的专著等,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明清吴语的宝贵资料。苏州话和上海话是吴语的代表方言,考察这两种方言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明清吴语的研究概貌。涉及明清苏沪方言的成果比较丰硕,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共时平面和历史演变研究都有所涉猎。不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方言材料使用过狭,方言文字较少有人涉及等。  相似文献   

3.
华青 《初中生必读》2012,(Z2):72-73
《西游记》之所以令人百看不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书里面写了千奇百怪的变身术。其实在动物世界里,从最低等的单细胞原生生物到高等的哺乳动物,为了在弱肉强食的斗争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之所以令人百看不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书里面写了千奇百怪的变身术。其实在动物世界里,从最低等的单细胞原生生物到高等的哺乳动物,为了在弱肉强食的斗争中求得生存,确实具有巧妙的变身术。  相似文献   

5.
经期前后的保养是非常重要的哦!每位女性都要好好对待每个月定期报到的好朋友,所以Easy专为女性设计的健康食品,帮你舒缓经期的不适,轻松品茶和吃甜点的同时也能拥有健康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叶佳苗 《小学生》2004,(2):87-87
  相似文献   

7.
试论上海方言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话的底层显示,上海话原本是一种接近于现代侗台语的古越族语,现在的上海方言是由历史上本地人群改用汉语后形成的.我们认为在语言改用中起关键作用的不是移民本身,而是标准语的确立.而汉字在确立汉语标准语地位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坦克被誉为"陆战之王",在路地战中一直雄霸天下,无与争锋。可是,随着反装甲技术的不断发展,坦克的"王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越来越先进的炮弹正想着法地把它从  相似文献   

9.
是非问是疑问的一种,常根据疑问语气和语气词划分内部研究角度。笔者因区域之便对萧山方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其与泛吴语的大同,但亦存在差异,在此将它分为三类讨论,并与上海方言是非问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日期:梦幻的明天天气:笑眯眯的太阳心情:开心一百分今天,姑姑来我家做客,我见她又胖了一圈,便问道:"姑妈,你不是在吃‘快速减肥药’吗?难道吃了没用?"姑妈叹了一口气说:"唉,别提了,那是假药,吃了不管用的。"  相似文献   

11.
至尊宝曾经对紫霞仙子说:假如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今天,你可能也要说出类似的话,不过对象却是你从前没有珍惜的易拉罐。从一个普通的易拉罐空瓶,到一件杰出的手工作品,当中的距离很远吗?其实不是,那只是一颗心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海外英语》2012,(10):40-40
  相似文献   

13.
小兔乖乖是个好孩子,每天一回家就做作业,这天,她做到了这样一道题目:小猴不(bùbú)愿意帮助奶奶摘玉米棒,山羊大婶说他是个不(bùbú)懂事的孩子。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上海方言正在不断走向消亡,而上海方言是上海地区文化的载体,也是上海人乡土感情的重要维系,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这些都构成了上海方言保护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上海方言正在不断走向消亡,而上海方言是上海地区文化的载体,也是上海人乡土感情的重要维系,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这些都构成了上海方言保护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蕴藏在民间方言和土语背后的往往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心理以致社会关系.本文从语言角度切入鲁迅后期的杂文分析和教学,大体分为三类对殖民地情欲和普遍的游戏态度的批判;劣质性和欺诈式语境批判;对不平等的人群关系及种族歧视暴力的批判.文章力求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社会内涵,揭示鲁迅杂文独特的情感特征,引导学生从某一角度切入文学经典的细读.  相似文献   

17.
张萍 《早期教育》2005,(8):23-23
准备好旧衬衫盒、彩色纸、油画棒、水彩笔、剪刀、双面胶、线、2根冰棒棍。  相似文献   

18.
《当代职校生》2003,(12):25-25
  相似文献   

19.
学说上海方言,拉近彼此距离记得一年前班里转来一名新生小杨,由于刚随父母来沪学习,一口浓重的家乡口音给她带来了不少烦恼。大伙儿总是嘲笑她说的话不伦不类,还学她的样说话。虽然班里的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可是他们大多已在上海生活了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20.
阿黄     
方竹 《语文新圃》2009,(1):28-28
上高中的时候,我们都叫他阿黄,也可能是阿王,由来者何,弄不明白了,上海方言中.“王”与“黄”同音,是分不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