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作为独立的哲学范畴,是理解《老子》“道”论的重要维度之一。“常”在时间上表现了“道”的恒久性,在空间上表现了“道”的稳定性。理解“常”需经过三重进境。首先,要明“常”之现象。“常”在万物的生命历程中表现为“复命”,在万物的生命状态上表现为“知和”。其次,要达“常”之本质。“常”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了“道”循环往复的周行过程,在空间维度上呈现了“道”比于赤子的和谐状态。最后,要显“常”之价值。“常”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去,政治化为“无为”之道与“损益”之道,使国家长治久安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对师德教育“真真切切”的重视中,某些“师德问题”反被“忽视”了,出现了多层面的“缺失”现象。在教育起点上,存在着受教者内在“信念性”和教育者施教“理念性”的缺失;在“真善美”关系上,存在着师德师智师艺结构“融通性”和功能“转化性”的缺失;在教育“影响力”上,存在着横向“聚合性”和纵向“连续性”的缺失;在修行实践上,存在着榜样“示范性”和自我“独立性”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元代“小学”教材在名目上可分为“韵语”类和“蒙求”类,在内容上可分为“儒家道德伦理类”和“历史类”,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与之前的“小学”教材相比,元代“小学”教材无论在编纂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当时社会上逐渐浓厚的理学风气相一致,而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同时也继承了传统教材的优点,体现了教材编纂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对于现在的初级教育教材的编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在使用趋向动词“上”、“下”及形成对垂直方位的心理表征能力的基础上开始掌握“上”、“下”类方位词。本文考察了儿童使用“上”、“下”类方位词的情况 ,从句法、语义方面描述了其发展过程 ,并讨论了儿童习得“上”、“下”类方位词的机制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经济法基础”线上教学的现状,然后论述了“钉钉+云班课+掌上高校”模式在高职“经济法基础”线上教学中的实践,最后评价了“钉钉+云班课+掌上高校”模式在高职“经济法基础”线上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6.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课堂教学变革提供了新指引,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供了新方向。具体表现在:教学定位上要从“适教课堂”到“适学课堂”转变;教学目标上要从“分解割裂”到“融会整合”转变;教学方式上要从“单向传递”到“协同建构”转变;教学评价上要从“学业标准”到“素养标准”转变。  相似文献   

7.
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女性的独特视角 ,通过对母女情感关系的描写 ,在内蕴上展示了“孤独”、“痛苦”和“无奈” ;在艺术形式上 ,以“叙事”、“镜语”和“音乐”的手段使内酝的表达渐趋深刻。  相似文献   

8.
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贴近”与“细小”上立足;完善教育过程,将“入脑”与“入行”衔接;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在自我教育上借力;坚持以学生为本,在针对性上切入;整合资源利用,在“统”与“通”上运筹;坚持与时俱进,在创新上求突破等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好意思”在意义上依赖“不好意思”,在句法上依赖否定结构,需要出现在由“不”“没”构成的否定性结构中,或者出现在反预期结构中。“好意思”的否定依赖性源于“好意思”的历时演变过程,“好意思”成词晚于“不好意思”,是“不好意思”在反问句中的变形使用中产生了“好意思”。  相似文献   

10.
桃源县电教工作围绕“教育强县”主题,坚持以创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为突破口,在“建管训用”四个字上作文章,牢固树立“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培训是重点,应用是核心”的理念,在“建”字上求完善,在“管”字上求科学,在“训”字上求普及,在“用”字上求创新,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县县情的素质教育发展的路子,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快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孔子德育方法论:"下学而上达"的内涵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以德育方法论“下学而上达”为指导,在德育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后世学者、教育家不仅在理论上不断对“下学而上达”思想进行阐述,既探讨了“下学而上达”的内涵,又探讨了“下学”与“上达”的关系,而且还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实行了“下学而上达”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德育活动中,“下学”可以理解为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和个体的道德实践,“上达”则理解为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高尚道德品质。研究孔子德育方法论“下学而上达”的内涵,能够为当前如何解决德育实效性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文化交汇语境中理解“五四”和“五四”人物,使得对“五四”的理解有了历史的同情。“五四”是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中的一次高峰,中国要面对文化水平远超过自己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民族焦虑,这种焦虑感直接催生了“五四”策略性的激进主义武的文化调整。“五四”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调整:在精神层面上,“五四”提倡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引发了文学革命和整理国故两大文化事件;在社会后果上,“五四”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组织的重新定向;在制度上,打破了三纲五常,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13.
以现代法为参照,先秦儒家之“礼”在总体上就是法;在机制上,“礼”蕴含着“法”(“刑”),“礼”“法”(“刑”)结合是儒家法的运行机制;在原则上,“法”(“刑”)以“礼”为指导原则,“礼”是“法”(“刑”)之理;在内容上,“礼”涵盖了现代意义上的各种部门法,如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婚姻法、商法等。因此,先秦儒家法实质是“礼”与“法”(“刑”)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4.
李强 《教育文汇》2014,(4):32-32
又是一节口语课。这学期刚从村小转过来的几位学生在口语课上还没有开过口。他们说以前没有上过口语课,害怕不能说好。真的不能说好吗?我想起了在书中看到的美国老师倡导“我能”教育的一个案例。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老师在新生入学第一节课上都会在黑板上写上“我不能”三个字,然后问孩子们该怎么办。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黑板上只剩下“我能!”“不”字不只从黑板上擦掉了,也从孩子们的心里擦掉了。从此,这些孩子们的心中就没有了“不”字。  相似文献   

15.
初中物理课本没有对“功”下定义,而是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样从“成效”出发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即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相似文献   

16.
观念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本文研究了高等职业教育观念及其创新的主要特征和指向,在发展战略上,高等职业教育观念创新指向“战略投资”和“知识产业”;在发展目标上,观念创新指向“需求型发展”;在发展规模上,观念创新指向规模必须服从质量;在人才培养上,观念创新指向开发“看不见的知识”;在管理模式上,观念创新指向“知识管理”。  相似文献   

17.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宜”与“不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应把握“六宜”“六不宜”:在体系构建上宜“综”不宜“单”;在队伍建设上宜“专”不宜“兼”;在职能定位上宜“实”不宜“虚”;在督导内容上宜“广”不宜“狭”;在督导方式上宜“疏”不宜“堵”;在信息处理上宜“快”不宜“拖”。  相似文献   

18.
新兴词语模“x控”源于日语,“x控”中的模槽“x”在构造上有较大的选择性和灵活性,模标“控”标示“x控”总体上是体词性的,“x控”具有极强的新生类推潜能。进入当代汉语系统后。“x控”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汉化,主要表现在语义上的扩大化和形式上的汉语化。“x控”很好地达到了语言的简约性和明确性的平衡,利用网络自由交流平台和人们求新猎奇的心理,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扩大。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引发了“村小”教育价值危机问题.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和“村小”教育价值危机问题的双重挑战面前,作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必须重建我国“村小”的教育价值.在研究价值取向上,要从“解决问题”转向“重新发现问题”;在研究方法论上,要做到“能动”与“受动”相统一:在研究态度上,要积“跬步”以成“千里”.  相似文献   

20.
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品德的自主建构和发展。然而,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却存在明显的人的失落:目标的“趋同化”设定模糊了学生的品德差异,内容的“抽离式”重组遮蔽了学生的道德生活,方法的“说理式”运用忽略了学生的道德体验,评价的“标准化”导向阻滞了学生的道德创生。有必要从人的复归的角度修复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在目标上,“理想化”与“现实性”相关联以关照人的主体需求;在内容上,“预设”与“生成”相结合以关照人的主体生活;在方法上,“思维训练”与“行为养成”相统一以关照人的主动实践;在评价上,“标准化”与“差异性”相辉映以关照人的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