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们经常收到来自边远地区和农村读者的来信,反映他们买书的困难。有的基层团委反映:“为了买《共青团员怎样要求自己》这本书,跑了几个县,路费化了一大笔,书的影子还没有见到。”有的农村青年来信说:“要买本有用的书,真比找对象还难。”有的少数民族读者甚至说:“在他们那里,想买一本心爱的书,比等兔子头上出角还难。”读者一再呼吁,要求帮助他们解决“买书难”的问题。鉴于读者的这种迫切需要,从去年五月起,我们决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小说创作学习班上,有位年轻的业余作者一连讲了几个构思,结果都被与会者否定。原因是:他所要写的,别人已经写过了。这位年轻作者长叹一声:“唉,总是撞车!”“撞车”,究竟是什么原因?许多青年朋友提出这一问题。似乎难以讲明白。一位与会的作家忽然想起了写情书。热恋中的人,只要有点文化,总免不了要写“情书”.所谓“情书”,就是有情人之间表示爱情的信。世界上的“情书”究竟有多少,谁都没有统计过,恐怕也难以统计。但它肯定要比人们所创作的小说作品要多得多.“情书”多如牛毛,却“风格”各异、长短不一。或直率,或迂婉,或质朴,或华美,或理智,或冲动,或情  相似文献   

3.
老婆时常揪着我的耳朵问:“余阿毛,你这辈子给多少人写过情书?”我总是满脸委屈地说:“不就是给你写过一点嘛。”她总是露出不屑和不信的表情。她这样是有理由的。我给多少人写过情书,我自己也记不清了。假如把它们都收集起来,我相信可出一本厚厚的书。遗憾的是,它们恐怕早就被人撕碎扔在风中了。但有一封情书,是我亲手撕碎的。  相似文献   

4.
先是听人讲有本《投稿指南》要出,对投稿很有帮助,我们听了很感兴趣;后又听人说,谁买《投稿指南》谁上当,我们又愕然了。后来,我们弄来本《投稿指南》翻翻,是边翻边笑边有气。这本书,从扉页开始便出错,扉页上版权栏里称“字数560”,这不是大笑话吗?700多页的书只印560个字!这儿不是掉了三个“0”,就是掉了“千字”二个字。  相似文献   

5.
财经读物是这两年书市上的“红人”,从小打小闹的陪衬角色中走出来,今天的财经读物是书市上真正的“红花”。“红”到什么程度,从出版的热度和阅读的指数都可见一斑,一个“全民阅读财经书”的时代似乎已经来临。软肋之一:馊掉的“奶酪”说到财经读物的流行或者泛滥,不可不提《谁动了我的奶酪?》,“奶酪”的滋味实在是鲜美,它使得名不见经传的中信社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名动天下,千金万金买不来的名气、品牌却通过一本书轻易地得到了。而通过“奶酪”我们更熟知了“颠覆”一词。当中信社将“奶酪”甫一推出还未形成“风暴”和“神话”之时,一系列“奶酪的颠覆版”,如晨鸟出林铺天盖地,以令我们眼花缭乱的速度冲向书市一发而不可收,直至上海文化出版社推出一本“奶酪终极版”:《奶酪够了。》。这一路的“奶酪”下来,让我们领教最多的就是“颠覆”这两个字,“颠覆”是不是可以作为新世纪书市(或文坛)的“第一词”?。一些基层书店设立的“奶酪专架”为陈列“变种”的“奶酪”不得不一再扩容,这种明火执仗的赶尽杀绝的做法,很快使“奶酪”变硬、变馊、变臭。一段“奶酪”的财经神话也就此终结。但不管如何,凭借“奶酪”起家并声名雀起的中信社终就意识到了财经书的无穷魅力,其他出版社也...  相似文献   

6.
在出版行业中有几个热门的关键词:渠道危机、出版崩溃、改制、教材招标。还有很多较热门的关键词,譬如:总发、国际资本、媒体替代等等。在我们激烈争论这些行业热门话题、站在产业顶峰去构建新的市场主体时,常常忘记了两个重要而尴尬的问题:1、谁在买我们的书?他想要什么样的书?2、谁在和我们竞争?他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我们竞争?生存还是死亡?读者和跨国集团,这两大势力似乎决定着我们的命运。“飞扬书业”在2004年7月取得总发行权许可后,立刻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编制“飞扬书业”2005至2007年发展规划,作为今后三年,“飞扬书业”调…  相似文献   

7.
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书是顾问——凯勃司说;“书是随时在你身旁的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而且起码是两个面,有时还不止。 读书,也是。 说到读书,自然可以列出它的正面价值的许许多多方面。但是,它有没有另一面呢,即它的负面,有,而且相当不少。 每一个“过来人”,都有一堆复杂的记忆。 话题回到30年前。这是关于书的命运的。 我因多少有点沉迷于“书香”而接受了毕业留校任教的决定。但是,马上就亲历了文化的浩劫。因为要革文化的命,教书者和书,成了文化的替代物即革命对象。书在“文革”中被集中革命过两次:一次是初期“破四旧”,这次在大学里并没有大开“烧戒”,因为要留作批判材料乃至罪证。另一次是在教师被七斗八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学要从城里搬到乡里山沟的前夕。读书确实无用了,既然读书无用,书也就失了存在的根据。 这样的时候,一般来说,不读书或少读书者遇到了自由快乐的盛大节日,因为这些人的负担最小,容易轻装上阵紧跟形势;而谁读的书多,谁的成绩大,甚至谁的藏书多,差不多就是革命矛头最先攻击的对象,起码是最被动的了,因为他们通常负担较重。 至于书,没法说话的书,就更是  相似文献   

9.
我们熟知“颠覆”一词是从那本新世纪第一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开始的,当中信社将“奶酪”甫一推出还未形成“风暴”和“神话”之时,中国青年出版社就棋高一招地推出陈彤的《我能动谁的奶酪?》,而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封页上打上了  相似文献   

10.
我对许焕隆同志提出的质疑,简单答复如次: 一、关于瞿秋白同志参加“五四”天安门集会的示威游行及被捕问题,我们应以瞿秋白自己及杨之华同志说的为主,不必寻章摘句加以否定。当时被捕及被正式保释的北京十三个大专学校的学生32人中没有俄文专修馆瞿秋白的名字,可能正是由于他是俄专学生,而不是十三个大学校长提名具保的人,或者因为他自己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和名  相似文献   

11.
让我们"诗意地栖居"--《朗读美学》的哲学维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凤辉 《现代传播》2002,(4):114-116
这是一本讲朗读美的书 ,这是一本需要朗读才会体味其中真味的书 ,这是一本会使你不由自主地就要朗朗出口的书。透过“话语狂欢”的“众声喧哗” ,我们听到的是一缕清新之音 ,余音袅袅 ,心旷神怡。在如下的背景下 ,她的诞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有声语言是如此重要 ,迫切地希望提高能力 ,领略它的无尽魅力 ;另一方面 ,却仍然有人认为有声语言只不过是“思想直接流露而已” ,语言功力是“不学而能”的 ,只要“自然地说”就可以了。而《朗读美学》使人们看到 :在有声语言的王国内 ,不仅有笔直的公路、整齐的田畴 ,…  相似文献   

12.
“努力学习新闻业务,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陆定一同志为《新闻写作指南》一书题的词。该书内容分6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名人篇”,有新闻界老前辈瞿秋白、戈公振、范长江、叶圣陶等人的文章和事迹介绍;第二部分是“耕耘篇”,介绍一批高级记者、主任记者、编辑和优秀通讯员的先进事迹;第三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看了《中国记者》1987年第5期刊登的一幅照片——“公开的情书”(新闻摄影月赛一等奖)以后,仔细把文字说明和图片的人物表情加以对照、分析,发现其中有明显的漏洞和不实之处。文字介绍说:“炊事班战士王民正在宣读对象寄来的情书,”可照片中正在读情书的不能令人相信是王民本人。从他那副显得诡秘自得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是另外一个替王  相似文献   

14.
(一) “你的足迹遍及全中国了。”路易·艾黎白发红颜,风采磊落,目光深邃,粲然微笑道: “你怎么知道的!”“从你一大本又一大本的通讯报告中,就可以看到你的行踪纵横了。”路易·艾黎点点头。他从1927年来中国,伴着我们党已经五十四个年头了。他走遍了神州大地,写了许多书。从他的书中,可以看到中国变化的历程。而这个变化的动力,他也记录下了,正是中国共产党。路易·艾黎是富于思想的人,也是勤于观察的人。虽然住在北京,可是他在北京的时间并不多。他登山情满于山,临水意溢于水。但是,他并不单纯欣赏自然的美。他说:“美必须同现实的道德的生活相吻合,才会有真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们是谁?我们自何而来?我们去往何方?带着坚韧不拔的勇气,我们一步步把这个问号推向曾经遥不可及的天际线。越过这天际线,我们期望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一本伟大的书,一本能持久的书,一本获最佳少儿读物奖的书,一本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的书,一本改变了房龙命运的书。该书5年内再版32次,今天的美国人、中国人仍然在读这本书。  相似文献   

16.
,不像哲学,也不像神话,通篇在讲故事,很好读。在阅读艰深的学术著作,规范化的学术论文之余,翻看这本书,是一种享受。读完后,又觉得意味深长,平易之中直指文明的幽深之处。翻看这本书,首先碰到了两个问题:谁是士尔先生?有哪“两界”?先说第一个问题。书中交代:第一,士尔先生是一位人类学教授,外出考察时曾失踪多日,梦游奇境。以此为引导,苦心经营十载,成就此书。由此而言,士尔先生是本书的叙述者,是士尔先生在说在写,我们要以此作为理解此书的基础。第二,书中第十一章又讲道:“帝山东南八百里,依山临海,居一凡常人家,男名士,女名尔。”书中又讲道:“士半百之年,一日耕于田间,暴雨突降,天光四起。士感皮肉尽裂,脑髓暴涨,天光穿身。眼前万物不见,唯见数码轮显,细观万数,盖以一、二、三、四、五、六为基,演绎变幻。”这里所讲的数字,就指“一本、二维、三生、四象、五行、六说”,是天光开眼所见之物。我们又由此而确定,士尔是书中的人物,是作为叙述者的士尔先生笔下的士与尔两个人物。士尔所代表的深意还不仅如此。如书中所说,士与尔是凡常人家的夫妇,合而生三娃。六数指“万古而来,大千世界,实乃无生有一,一分二维,二合生三,三衍万物,万物四象,根于五行,行于六说,六说合正,成七归一”。  相似文献   

17.
TOP1 几米手绘本系列:手绘已泛滥 几米书中,淡淡的伤感,温和的讽刺都映照着喧嚣而又繁忙的都市。读几米的书,会有一种都市的美丽与柔软静静地在我们的心底流淌。读者和作者一样,都是没有丧失童年梦想和柔软心灵的人。只是不知道,几米带给我们的“手绘本风潮”会持续多久?让我们就这样沉醉于几米描绘的童话世界中,不要管以后这种“绘本”会被复制到多少次。  相似文献   

18.
《出版工作》编辑部: 贵刊1981年第12期所载《科普刊物要老老实实地普及科学知识》一文中说:“有些文章内容违反基本常识,如一本讲‘世界之最’的书上讲,三万年前恐龙把哺乳动物吃光了,实际是恐龙生活在一万多年前,哺乳动物远在这以后,谁也吃不到谁。”于是顺手翻了两本词典和两本生物书,虽然各说略有不同,但共同的说法是它们都曾出现在地球的中生代(即一、二亿年前)。有一个词典的具体说法是,中生代的三迭纪,哺乳类出现,而整个中生代都是恐龙的全盛时代,到白垩纪  相似文献   

19.
林栋 《传媒》2002,(5):13-14
最近,一本名为《河南人惹谁了》的书在市场上卖得十分火爆。笔者也是“火爆”中人,那天在王府井新华书店迎门处,我曾亲眼目睹了一时间“洛  相似文献   

20.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勤奋的书,也是一本思考的书,智慧的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业务的书,也是一本学术的书,做人的书。新闻界的朋友们出版过许多书籍,而像《记者心语》这样的书,还不多见。它不是一般的作品集,不是记者采写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新闻学著作,而是作者在实践中“理性化感悟”的集锦。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老记者,我阅读这本书,有一种亲切之感,好像是同行、朋友之间在谈心。作者的许多心得,引起了我的同感,给了我不少启迪。近几年来,我反复强调重视“观念”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原因,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