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的驻地记者,是指媒体常驻某地的新闻专业人员。驻站记者具有"双重身份":人员由报社派出,由报社管理,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又常年派驻在基层,许多采访都要依靠当地的党委和政府支持和帮助,在工作环境、采写方式、通联协调等方面都与总部记者有较大不同。驻地记者应该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将新闻做"软"做"活",进而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实践证明,一名优秀的驻站记者,要具有"单兵作战"能力,能独立完成新闻采写任务,及时提供大量鲜活新闻。同时,还要快人一步、深入采访,利用平时积累的资料、掌握的情况,积极开掘、延伸新闻源,探求背后更多的新闻价值,达到报道效果的最大化。这也要求,驻站记者不仅要具备积极开拓创新型的思维方式,构建完善的信息源,还要具备较强的新闻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我的新闻职业生涯中,先后有两次赴安吉县当驻站记者的经历,至今当驻站记者已有6年多了。我认为驻站记者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关健是如何扬长避短。优势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贴近基层;劣势是远离报社总部,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往往站得不高,视野不够开阔。如何把驻地新闻转化为全局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需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全局意识。要善于跳出驻地看全局我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驻站记者,必  相似文献   

3.
版面是报纸等文字载体的形式概念,排版是为了体现编辑部的意图和对新闻价值的评判,让新闻更容易抓住读者。广播新闻是新闻以声音的形式在某个节目时间段的集合,节目的编排也是为了体现编辑部意图和对新闻价值的评判,让新闻更容易抓住听众。因而,广播新闻节目可以借鉴报纸的版面意识,同时更要发挥广播自身的优势,形成广播新闻特有的"版面风格"。一、避开劣势,让广播新闻"版面"重点突出、"一听了然"毋庸讳言,广播媒体的劣势在于"转瞬即逝"。那么,怎样才能让它抓住听众,吸引听众一路听下去,并且能在其记忆中留下印记呢?笔者提出广播新闻节目要有版面意识,就是要借鉴报纸的长处,避开自身的劣势,使得一档广播新闻节目重点突出、"一听了然"。先说记者。广播记者报道新  相似文献   

4.
都市报驻站记者孤身在驻地,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没有总部记者便捷,缺乏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是都市报驻站记者面临的一大困境。在一次驻站记者业务培训会议上,《大河报》副总编辑刘书志的话很精彩,他说,每天的报纸就是一桌大餐,记者提供什么样的"菜料",编辑部就能根据这些"萝卜、粉条或大肉"烹饪出什么样的菜肴,而这个"菜料"的挖掘,是每个驻站记者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培养优秀通讯员,建立起新闻线索库在都市报新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发  相似文献   

5.
对社会丑恶现象和党内腐败现象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其担负的舆论监督职责更重。 党报派驻各地的记者,与编辑部记者一样承担着舆论监督重任。驻站记者除了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外,还应拿起新闻批评的武器,对所驻地域那些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与现象,进行批评和揭露,以明辨是非、扶正祛邪。 与编辑部记者相比,驻站记者开展舆论监督遇到的阻力更大,更容易受到驻地的制约。驻地党政领导对待舆论监督的态度,直接影响着驻站记者开展舆论监督的行为以及舆论监督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对现场声情并茂的展示,让观众"身临其境",无疑是电视新闻区别于其他媒体最大的优势。现场,是电视新闻的第一要素。区别于时政报道和资讯类新闻,关注民生的社会新闻一定要注重"现场"的开发利用。谁能最大限度挖掘"新闻现场",谁就能在日趋白热化的电视节目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有力席位。挖掘"新闻现场",SNG连线、3G连线,不可或缺,通过出镜记者的叙述,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发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的话:全媒体时代是一个新闻传播手段众多、新闻资讯爆炸、新闻竞争激烈的时代.记者,尤其是驻地记者如何提高自身能力,做好驻地采访工作,成为行业关注的话题.本期"茶座",约请到了人民日报分社和新华社分社的两位资深驻地记者,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8.
董秀芳 《新闻战线》2012,(8):99-101
驻地记者应善于在"大同"中寻"不同",从同质题材中捕捉令人叫好的独家新闻,产生与众不同的影响力。走出去,下到最基层去,下到基层最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和行业中去——这是"走转改"活动开始后,几乎所有新闻单位向编辑记者提出的共同要求。一时间,"一  相似文献   

9.
新闻敏感是什么?比较通常的说法是: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 新闻敏感对于新闻记者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直接关系着报道工作的成败、优劣。特别是驻地记者,因其岗位的特殊性,具备较高的新闻敏感尤为重要。一名具有较高新闻敏感的驻地记者,往往能迅速准确地判断某一事实的意义,判断这一事实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是否对全局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并从纷纭复杂的事实中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准确、及时地宣传党中央精神,当好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相似文献   

10.
马忠君 《中国记者》2013,(1):117-118
融合新闻形态不仅没有削减"新闻价值"和"报道技巧",反而提供了更多的有效增强的手段。操作"融合新闻"的记者也成为新闻编辑部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2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反映出融合新闻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特征。  相似文献   

11.
正基层是新闻的源头,记者要想挖掘新鲜素材,就要深入基层,沉下去,沉到底,这样不仅能获取真正的新闻,往往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要想获取"真金",需要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多途径介入,多形式深入,多层次挖掘,去发现生活中最新鲜、最感人、最生动、最有趣的新闻事件。要细致地搜集新闻素材,精心选择角度,独辟蹊径,力争做到采访面广、选择性强,搜集到人人心中都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新闻素材,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鲜活有趣,生动感人,  相似文献   

12.
陈钢 《新闻知识》2015,(3):107-108,96
在突发事件、重大活动、热点问题、重大调研等"显性新闻"之外,围绕新政策、新趋势、新民情等"隐性新闻"开展日常就地调研挖掘新闻,是媒体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能否抓住机遇把"大新闻"做出"高大上",是记者职业素养和水准的体现,同样,在表面相对平静之下让日常"小新闻"出彩,也反映着记者的发现力、采集力、写作力。根据笔者多年新闻工作体会,让日常就地调研不断"出彩",一要克服审美疲劳、保持职业热情,二要坚持"走  相似文献   

13.
驻地记者远离总部,处于报社新闻指挥中枢的神经末梢,感觉有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但驻地记者也有天然优势,身在基层、离新闻发生的第一战场最近,接触的是滚烫的第一手材料。作为省级党报,新华日报记者部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业务为中心  相似文献   

14.
《县委书记刹"三风"》一稿在6月7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刊登后,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回顾这篇报道的采写经过,一个最大的体会是,当一名人民日报的驻地记者,必须打好主动仗。驻站记者怎样才能打好主动仗呢?①要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要把握全局,要做到心中有主题,手中有题目;②在报道思想的深度和高度上,要有过人之举,力求使所写稿件在更大范围内有指导意义;③注重对新闻报道的策划,驻站记者的策划应当是超前的、高起点的、有地方特色的;④要注意上下的"互动",有了编辑部的支持,记者写稿也就有了底气。  相似文献   

15.
如何把驻地新闻转化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需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全局意识,也考验着驻站记者的沟通协调能力。一名优秀的驻站记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扬长避短,避免出现"灯下黑"、业务水平下降、失去相对独立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远程采访,记者绝不是孤军奋战,如何与编辑部大后方沟通交流,获得"粮草充足"的条件,乃至使得整个采访圆满顺利,尤为重要.远程作战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有必要去远程采访,记者有三项必备的功课:一是要查阅资料,了解所要采访的新闻事实的背景,内容和发展趋势;二是要提前联系相关新闻当事人,如果没有条件联系到当事人,也可向当地同行请求援助;三是和报社领导及编辑开个"采前会",设计一个比较理想的采访计划.  相似文献   

17.
沈春良 《视听界》2010,(1):101-102
驻地记者站是编辑部的前沿阵地;驻站记者是驻守在前沿阵地的“突击队员”。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驻站记者如何提升业务能力,保证广播“先声夺人”?笔者认为,应当先人一步、深入一层、厚积薄发,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开掘、延伸新闻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两会不仅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共商国是的舞台,更是各路记者各显神通的平台.有位记者笑言,单看记者的眼神就能辨别此人上会年头的长短:那些在大会堂和各驻地四处好奇张望,一见某位"脸熟"的代表委员便上去凑热闹的,多半是新手;而跑过多年的"老两会",往往目标明确,眼神坚定,直奔某地某人而去.作为第一次上会的新手,我也多半属于前一种情况.而此次上会我的一个任务是跟着其他记者跑两会,作为旁观者看他们怎样报道两会.  相似文献   

19.
记得在一次新闻工作者的培训班上,一位副教授讲到合格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时说:记者要有"过人的思想"。他所说的"过人的思想",应该是近似于新闻敏感性,而且是超常的敏感性。我很赞同这位副教授的见解。记者要有"过人的思想",反映了新闻这一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说明记者应当具备一种敏锐地发现和判断一件事物新闻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要超于常人,而且在某种情况下要超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说,记者要有一双"新闻眼",要善于发现新闻,尤其是要善于抓住好新闻。同样,编辑也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要善于辨别真假,识别优劣,当好伯乐,发现好新闻,使好新闻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