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小翠 《文教资料》2011,(35):15-16
作者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从文学伦理学理论视角出发,从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方面对索尔·贝娄作品《只争朝夕》进行了研究,对索尔·贝娄作品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存在主义作家的创作开创了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荒诞派,荒诞派作品也在很长时期内影响着当代许多大家的创作。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的代表作品便反映了人的这种荒诞的存在。本文梳理了荒诞派文学的历史渊源及特色,通过贝娄作品与荒诞派作品的对读指出了新的时代背景下贝娄对荒诞派文学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3.
丛晓明 《成才之路》2009,(15):79-80
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生命中的创作时间长达六十多年,作品中包含了长短篇小说和戏剧,上世纪70年代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4年贝娄耄耋之年又发表了《拉维斯坦》,其创作能力可谓惊人。他广为人知的四部以女性为中心的作品,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这种忽视,许多评论家作出了不恰当的评论。贝娄的这几部作品对于研究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是不可或缺的。本文意在通过对这四部作品的分析,说明贝娄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4.
索尔·贝娄是美国犹太作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基于他的犹太身份,"犹太性"是其艺术创作的根基。索尔·贝娄塑造了众多的犹太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犹太主人公在以家族关系为基础、自我优越感为核心的犹太文化和以适者生存、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表现的美国文化之间艰难困苦地生存着。他们一度感到内心的焦虑与彷徨,在现实生活中精神常常处于崩溃的边缘,游离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小说中的犹太主人公为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曾做出很多尝试和努力,最终认识到爱的力量和作用,心态逐步得到调整变得积极乐观,并与他人和解,与社会融合,从而找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人性得以回归。本文以贝娄早期小说《赫索格》为对象,从作品中人物及作品主题来解读其犹太性,最后揭示贝娄小说超越民族概念,在关注美国犹太人命运的同时把民族的命运上升为整个人类命运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贝娄是美国当代最富盛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更是为他迎来了最初的声誉。有学者认为,贝娄使《奥吉马奇历险记》充满了喜剧的色彩,也有学者认为,作品是悲观的概括。本文认为小说的写作意图是"不确定"的,贝娄试图通过这种"不确定"演绎真实生活,呈现世界的本质,表达其对人及世界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6.
贝娄是美国当代最富盛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更是为他迎来了最初的声誉.有学者认为,贝娄使《奥吉马奇历险记》充满了喜剧的色彩,也有学者认为,作品是悲观的概括.本文认为小说的写作意图是“不确定”的,贝娄试图通过这种“不确定”演绎真实生活,呈现世界的本质,表达其对人及世界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7.
索尔·贝娄是当代美国犹太作家的杰出代表人物.本篇论文分析索尔·贝娄代表作《赫索格》的犹太性,试图说明索尔·贝娄在小说中表现出的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敏锐观察与犹太民族的命运折射关系,并进一步说明贝娄赋予小说主人公美好希望所蕴含的犹太性.  相似文献   

8.
索尔·贝娄笔下的芝加哥和纽约代表着二战之后美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小说中物质与精神、城市与乡村、现实与理想和他者取向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对立反映了贝娄对后工业社会城市文化的批判和贝娄的"双重意识",折射出贝娄超验人性的诉求及其思想的矛盾性。文章指出,贝娄作品重在呈现人物的思想意识,但贝娄将人物的心理投射在客观环境,用象征手法通过故事背景暗示人物的心理变化、营造氛围,使外部世界描写和人物心理揭示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坚守、人性本善的美好信念和对城市文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对于生命的关注一直是索尔·贝娄写作的重心。本文以福柯的生存美学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贝娄在《拉维尔斯坦》中对主人公拉维尔斯坦及其叙述者齐克的表征,希图剖析浸淫于作品深处的生命意识。作为贝娄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拉维尔斯坦》也展现了耄耋之年的贝娄的生存之美。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02年贝娄作品的全面翻译出版,其作品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越来越引起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2005年4月5日贝娄的与世长辞又在我国掀起了不小的贝娄研究热潮。本文拟从译著专著、整体研究、主要作品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展望等四个方面回顾新世纪以来(2000年—2006年8月)我国的贝娄最新研究状况,梳理文学批评者的研究热点,拓展贝娄研究在中国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1.
李丹 《林区教学》2011,(10):16-18
《只争朝夕》是公认的贝娄的代表作之一,是当代一部名著。运用心理现实主义和心理学理论分析小说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以此来解析小说中所展现人物的迷惘与孤独,并通过研究小说中对于人自身存在的思索和认识,对人类生存意义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同时通过对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剖析,分析其苦闷与绝望生活的原因所在,进而指出个人只有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努力,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只争朝夕》的成功对索尔.贝娄以后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对我们进一步研究索尔.贝娄的其他作品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从索尔?贝娄的作品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入手,探讨贝娄自我哲学从存在主义走向浪漫主义的转向及其表现,具体分析作品中这一转向的创作历程。通过剖析索尔?贝娄对自我定义的独特认知和作品所传递出的存在的勇气,得出结论———自我的追寻必须在对其所处世界的参与和对周围世界的感受中才能得以实现,否则就是一具空壳,就会走向极端主义。  相似文献   

13.
评论界对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辛格等作品中的犹太性因素分析甚详,但却对索尔.贝娄作品中的犹太性分析较少,即使提到也是一笔带过。虽然贝娄本人总想避免贴上“美国犹太作家”的标签,但他始终关注着犹太人的精神世界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也充满着大量犹太文化的因素。贝娄笔下的主人公继承了犹太人的沉思传统,保持着传统的女性观、金钱观、家庭观,在与美国文化的碰撞中继续自己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4.
《赫索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位20世纪60年代典型的美国知识分子形象并且生动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痛苦、虚无感和日益没落的道德观。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个典型的贝娄式人物,小说的结尾也是一个典型的贝娄式结尾。从叙事学理论、作品的犹太性和存在主义哲学三个角度分析,这种结尾不仅使小说叙述结构更完整更合理,而且通过犹太性和对存在主义的独特理解,作者给予了所有努力寻求自我认同的现代人极大的鼓励。  相似文献   

15.
美国当代著名犹太小说家贝娄的作品,与犹太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论文以其代表作《赫索格》为例,通过对小说情节设置、内容内涵、结构模式等进行分析.集中探讨贝娄这部小说的犹太特质。  相似文献   

16.
大凡流芳百世的作品,除了作者卓越的创作天赋、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高超的语言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有了这种属性,作品不仅不会因日月的更替而褪色,反而会引起不同时空中相同命运者的共鸣--涤荡着他们的心胸,启迪着他们的人生。美国当代小说家索尔·贝娄的《勿失良辰》(又译《只争朝夕》)就是这座百花园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小说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的百老汇大街为创作背景,以父子间的争时为切入点,再现了大机器生产时代美国人的精神状态、价值取向及道德观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马…  相似文献   

17.
“异化”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主题之一。许多作家在他们的作品里描述了现代人的这种异化感,揭示造成人的异化的种种因素,唤醒人们对它的认识。波特在《开花的紫荆树》里通过刻画异化的劳拉揭示了一个异化女性的生存困境,并运用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分析了劳拉与他人的关系的异化以及劳拉自我的异化。没有信仰没有爱失去自我,劳拉生活在与他人隔绝、充满绝望和死亡的精神荒原里,成了异化的“物”。  相似文献   

18.
《雨王汉德森》是著名的美国文学家索尔·贝娄的第五部作品,出版之后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认可与喜爱。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尤金·汉德森离开家乡去非洲寻找精神归属的事情,主人公经历了担任雨王等疯狂举动之后,最终发现生存的价值就是使自我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并肩负起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这部小说带给读者丰富的人类学知识和人文精神,具有丰富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句话指示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每个人都有内在本性,因而每个人都有价值、作用,人们不能从自我出发造立标准,对他人进行有用无用的区分,并抛弃"无用"的人,人们应该去发现他人的本性,并顺应其本性去辅佐他人。老子这种认识他人、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不仅反驳老子为我的观念,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中我与他人相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试用法国批评家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解读美国作家贝娄的作品,借助贝娄笔下主人公对希腊英雄、荒诞英雄和拜伦式英雄的戏仿层层递进分析奥吉、威尔姆和亨德森这三个人物形象,从而展现他们与传统作品中的英雄进行对话产生的结果:生活在现代荒原的人们只有将继承传统与突破自我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当代英雄,找到自我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