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性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但作为与主流文化相悖离的一种价值取向,同性题材长期被排斥于正统文学之外,难以登上文学大雅之堂,而女性同性之恋更因其闺阁的私密性与其文本的边缘性,异质性,鲜被提及。直到明清时期女弹词作家们才纷纷书写女性同性情谊并蔚然成观。本文即以女弹词中的《凤双飞》与五四女作家凌叔华的《说有这么一回事》写的异同以及分析这种书写背后的原因,以此来窥探长期被埋藏在历史地表之下的女性的情感空间和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2.
在《红楼梦》中写了宝玉的同性之恋,分为宝玉与秦钟、蒋玉菡、柳湘莲等人的"情友"真情、"密友"柔情、"侠友"慕情等几种类型。贾宝玉同性之恋的根源,在于自恋的心理与孤寂的情感需求,他在同性友人的发现了反礼教求自由、重情重义等与自己相同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主要从王安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三部作品:《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出发进行研究,正面和侧面进行举例研究,分析作品中出现的各种人物形象,从而挖掘文章所反映的女性的苦闷以及造成这种苦闷的原因,深入探讨王安忆在这三部小说中所展示的女性形象、女性意识、人生态度等,最终得出王安忆独特的女性创作心态、创作风格和反映的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4.
刘存 《文教资料》2010,(30):15-17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创作了书信体长篇小说《紫色》。《紫色》通过描述美国南方农村一个普通黑人妇女西莉从麻木不仁到自我意识觉醒的故事.细腻刻画了西莉成长变化的心路历程,深刻揭示了美国黑人女性在遭受多重压迫下的悲惨生存现状。本文试以同性朋友的角度.分析西莉走出家庭走向成功的坎坷道路。  相似文献   

5.
本从女性生存困境这个角度谈对《倾城之恋》的理解和思考。《倾城之恋》写的不是缠绵悱恻的爱情故障,而是展示旧式女性陷入绝境如何艰苦挣扎的辛酸故事。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蒲松龄在《莲香》和《封三娘》中写了女性同性情谊。这种女性同性情谊会由友情上升到爱情。选择这种主题在当时是一种难得的超越和突破。但是,作者在描述这种情感时,始终不离传统异性爱情婚姻,让这种情谊与异性爱情共生共存,但遭到异性爱情妁过分干预后则悲壮地香消玉殒。这种对传统异性爱情婚姻的超越和妥协反映出作者的深层创作动机:女性同性间的情谊喻示理想的同性的知己之交,但是,女性同性情谊不为社会现实所容,必须在现实的正常的异性爱情和同性友情的掩护下才能暗中存在。而在现实中,理想的知己之交也很难找到,当现实的俗务干扰了知己之交,也就不存在真正的知己。  相似文献   

7.
影片《庐山恋》《庐山恋2010》《恋恋庐山之山盟海誓》都是围绕庐山来表现爱情,但凸显的是完全不同的时代色彩。《庐山恋》以政治为主旋律,奏响了人情之美;《庐山恋2010》充分彰显了都市生活的时尚意味;而《恋恋庐山之山盟海誓》则是"小中求奇",山之静美与爱之悠远互相应和。三部庐山恋体现了江西电影创作审美取向的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8.
紫罗兰之恋     
紫色,能让人心情放松;紫色,能让人瞬间爆发;紫色,能让人如痴如醉;紫色,能让人热血沸腾;紫色,能让人心驰神往。我是在一个星期天对紫色有了全新的认识的,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了我的紫罗兰之恋。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是以女性的情爱生活作为源题材的,情爱心理是她刻画女性形象的基本视角。本文从张爱玲《传奇》里代表性小说《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介入,就其中女性形象的情爱心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魏琼 《课外阅读》2011,(1):178-178,191
细腻而敏感的张爱玲对封建旧式家庭中扭曲的女性灵魂发掘得最为深刻,描绘得最为成功。本文选取张爱玲《金锁记》、《半生缘》、《倾城之恋》等作品中的几个女性形象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1.
“人妖之恋”是中国传统文学原型,它表现了男权社会中男性对于女性的一种既崇拜痴迷又恐惧忌讳的心理。海岩《玉观音》将传统的“人妖之恋”继承翻新,创造出现代版的“人妖之恋”。现代版的“妖女”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缉毒警察,她有正常女人的职业、人际关系、人生理想、情感、道德,有合乎情理的感情关系,所有传统“人妖之恋”的超验特点全部消除。海岩《玉观音》中的“人妖之恋”在写实的外衣下,将传统“人妖之恋”的丰富的社会、心理蕴涵表现得更加充分、深刻。海岩对传统“人妖之恋”文学原型的继承翻新,为我国通俗小说创作的继承创新提供了某种启发。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清代以来一些涉及、描写同性恋的小说文本或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同性恋的部分成因。陈森《品花宝鉴》在客观上揭示出童年接受的女性化教育和单性环境对男性同性恋者性取向形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同性(男性)之间产生性吸引的可能性;现代女性作家的小说文本显示出社会制度、文化环境是女性走向同性恋道路的主要原因;当代陈染、林白们对女性同性恋的描述带有女权主义意味,女性同性恋不仅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也是女性自我意识、同性恋意识觉醒的产物;白先勇与王小波的相关小说则揭示了家庭环境对儿童同性恋性取向形成的影响;铁凝的《玫瑰门》提及"特殊经历"这一同性恋成因。  相似文献   

13.
张欣的《缠绵之旅》^[1]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一样引起读者有关浪漫情感的阅读期待,其阅读体验也如《倾城之恋》一样归于俗世的朴实。揭开小说标题的浪漫假象,我们读到了实实在在的女性岁月流逝的悲凉,确认了实实在在的爱情是生活的装饰品的认知,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多元社会价值景观。  相似文献   

14.
谢卫东 《江苏教育》2012,(Z1):62-63
作品简介: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山楂树之恋》是由美籍华人艾米根据好友的经历写成的爱情故事,该书在被张艺谋改编拍摄成电影后,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山楂树之恋》的爱情故事所发生的背景是文革后期,而那特定历史阶段应该永不可再有,这样的爱情,也如王蒙先生所说,"但愿不再有"。但《山楂树之恋》毕竟出现了,因此成为一本"空前绝后"的中国式爱情范本。所有女性都会为之哭泣。它不仅仅为女性读者钟爱,亦将成为"中国式爱情"的典型研究材料。它所透露出来的"干净爱情",对于当下情爱观有着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文化负载词常见于文学作品作品中,《倾城之恋》是当代女性作家张爱玲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里面蕴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本文从目的论出发,分析译者金凯筠对英译本《倾城之恋》中文化负载词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能为该小说进一步研究提供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的三恋以女性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大胆地展示了女性生命的真实图景,感同身受地道出了属于女性自己的真实心声,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文章以《荒山之恋》为例,在梳理女性意识与女性主义文学二者关系的基础之上,从女性独立意识、女性平等意识的追求两方面来探讨王安忆作品中表达的特有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尹青峰 《考试周刊》2010,(11):33-34
在《倾城之恋》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主人公白流苏和特蕾萨都试图哉寻属于自己的爱情与婚姻,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采取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就东西方异质文化下形成的女性性格的异同对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从中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8.
执著于高原的诗魂——淡墨散文诗集《大峡谷之恋》随想 王乙 李明生(《大西南文学》1988·6·)。 大峡谷的依恋与跨越 杨荣昌(《滇池》1988·7·)。 一颗玲珑剔透、闪闪发亮的文学珍珠——喜读淡墨散文诗集《大峡谷之恋》(《云南日报》1988·7·2 0)。 情感和生命孕育的恋歌 西南师范大学傅德岷(四川省写作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  相似文献   

19.
齐梅丽 《教学随笔》2016,(4):147-148
新旧时代的碰撞,文化的融合形成了那个年代人物内旧外新的典型特征。《倾城之恋》通过一系列的心理特征描写塑造了一个内旧外新的矛盾综合体——白流苏。本文通过分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言行及心理描写,对白流苏复杂矛盾的性格特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品花宝鉴》作为古典文学中表现男性同性情欲的代表作品,对男性的女性化书写是其鲜明特色。这种女性化书写方式,一面将同性情欲再现为异性情欲的替代物,一面又从中谋求到寄身之道;一面强调男伶作为鉴赏之物的客体地位,一面又将其打造为真实女性应该效仿的楷模。利用逻辑上否定与肯定的交织,在巩固传统的性别规范与道德秩序之时,也展现出特定时代背景下对待同性情欲问题既肯定又否定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