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城》是一部相当严肃的悲剧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主人公方鸿渐在爱情、事业、婚姻等方面的悲剧命运,还刻画了以方鸿渐为中心其他人物的悲剧,展示了人性弱点与人心的自然欲望之间的冲突,贯注了作者对知识分子人生悲剧的深沉关切和严肃批判。  相似文献   

2.
《围城》的悲剧性在其主人公方鸿渐身上得到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方鸿渐的悲剧性具体体现为他的爱情婚姻悲剧、人生命运悲剧,实际是一种性格悲剧,也是一种社会悲剧。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其悲剧命运具有很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的学业、工作、以及婚姻都充满了波折,从他的悲惨命运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阶层根深蒂固的摧残。围城是枷锁束缚着国人的前行,方鸿渐想逃离围城但始终在围城内游离。  相似文献   

4.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它以其无可争辩的讽刺艺术魁力及刻画旧社会知识分子怯懦人格的深遂和透辟的现实主义力量而获得了“现代(儒林外史X’的美称。虽然这部书问世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至今仍葆有一种常读常新的艺术美感,并以其深厚隽永的思想内涵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该书主人公方鸿渐,是旧中国一个到处寻求精神家园的普通知识分子形象。本文就试图对其悲剧人生作一点粗浅的探讨。方鸿渐是旧中国具有怯懦人格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还是让我们循着(围城)为我们提供的艺术场景,看看他那戏剧性(自然这出戏是悲剧)…  相似文献   

5.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独特存在.方鸿渐总是走不出"围城",其悲剧命运主要根源在于其自身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他的矛盾性格的形成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围城》中方鸿渐求学、觅职、恋爱,失业到婚变的失败经历说明方鸿渐已进入“神仙难,凡人更难”的人生因境。而从其家世、学历及人生际遇诸方面考察悲剧性格和命运的成因,我们更可以发现方鸿渐形象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士阶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方鸿渐的悲剧,表明了传统观念在现代浮躁的中西文化冲击下,已被逼入了危险的处境。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文学界的长城,他在《围城》中成功创造了方鸿渐这样一个落魄文人形象,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处境艰难,时运不济,即使是爱情这令人充满幻想的美好事物也让他连连“碰壁”。他总是踏不出自己的情感“围城”,最终注定了自己情感悲剧的发生。一段段情感经历让方鸿渐走出一座“围城”又陷入另一座“围城”,而情感悲剧的发生正是由于他不适应生存环境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文学界的长城,他在《围城》中成功创造了方鸿渐这样一个落魄文人形象,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处境艰难,时运不济,即使是爱情这令人充满幻想的美好事物也让他连连“碰壁“.他总是踏不出自己的情感“围城“,最终注定了自己情感悲剧的发生.一段段情感经历让方鸿渐走出一座“围城“又陷入另一座“围城“,而情感悲剧的发生正是由于他不适应生存环境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田国丽 《考试周刊》2013,(43):28-29
《围城》中的围城是自我筑就的壁垒,还是内心世界的围困。钱钟书的这部《围城》,似乎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的"闹剧",但这颠沛流离的"闹剧"的历程之后,我们还能笑出来吗?本文从方鸿渐的婚姻、事业、人生三个方面探讨方鸿渐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围城"围"与"困"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一系列遭遇绝不是单纯地由他的个性和学识造成的。分析方鸿渐的悲剧要结合当时的历史、化背景-传统化的衰落和西学东渐。作通过塑造方鸿渐这一“老大过时的史前原人”的遗骸形象,再现了传统化的地位、命运和嬗变。“围城”应当是指被内忧外患困扰的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表现了传统化的困惑和茫然,以及西方化在中国的尴尬。  相似文献   

11.
《围城》作者以调侃戏谑的笔调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悲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极深刻地表现了人生如同围城这一具有哲学意味的主题。小说所展示的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平凡普通的现实生活,就象生活本来的样子,既没有催人泪下的曲折故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但作品在对人物基本生存状态的展现中,却蕴含了深沉的生命意蕴,一种生命的孤寂与悲凉、痛苦与无奈。而这一点在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悲剧中表现的尤为深刻。方鸿渐曾先后与四个女人有过情爱纠葛,如果说和鲍小姐的调情、和苏小姐的应酬只是喜剧,和唐晓芙的爱情…  相似文献   

12.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一系列遭遇绝不是单纯地由他的个性和学识造成的。分析方鸿渐的悲剧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文化的衰落和西学东渐。作者通过塑造方鸿渐这一“老大过时的史前原人”的遗骸形象,再现了传统文化的地位、命运和嬗变。“围城”应当是指被内忧外患困扰的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表现了传统文化的困惑和茫然,以及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尴尬。  相似文献   

13.
《围城》的故事可以说是方鸿渐的故事,他的个人命运构成了全书的主要情节.他是一名受过封建传统文化濡染又接受过西方新式教育并在旧中国饱经战乱、备受欺凌的环境中成长的平凡的知识分子,先后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婚姻四个阶段,体现了一个普通的平凡人的人生历程.方鸿渐是钱钟书将自我平庸化塑造出来的一个形象,他带给我们的联想和启示是深远的,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4.
《围城》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个人悲剧表现出来的。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旅途先后经过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婚姻(家庭)这4大阶段。小说层次清晰而又生动地展现了这最基本的人生4大阶段在方鸿渐身上逐步破灭的过程,并以此反映出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灰色的人生。 尽管方鸿渐并不可恶可恨,但也算不上是一个正面知识分子形象,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大乡绅的纨袴子弟。他在爱情生活上,一方面,追求纯真、朴实的爱,厌  相似文献   

15.
《围城》以主人公方鸿渐旅欧回国后的奔波辗转及其爱情、婚姻情况为线索,反映了抗日战争最初几年一些知识分子生活上的混乱无序和心理上的沉浮变迁。书中讲述了方鸿渐人生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体现了作者钱钟书对人生、对命运深层的思考,蕴涵着一种更为沉重更为理性的世界观。文章从方鸿渐的事业和感情经历入手,结合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分析来探求作者的悲剧观,即否定与否定之否定的悲剧观。  相似文献   

16.
魏垂忠 《江苏教育》2012,(Z1):12-13
作品简介:《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20世纪30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抗日战争之外,他们都留学归来,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但是缺乏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揭示人生的无奈和命运的神奇,从婚姻是围城到人生是围城,主角方鸿渐不断渴望跳出围城,但是却又落入另一个围城,描绘了人生与现实世界的斗争和束缚。  相似文献   

17.
陈忠坤 《考试周刊》2007,(37):126-127
《围城》作为一部知识分子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尤以方鸿渐为首,本文以叙事学的视角解读这一人物,力图透彻地分析人物的多重性格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围城》的意蕴,大半来自方鸿渐形象的塑造。如何理解方鸿渐,成为解读《围城》和钱钟书的关键。论文一方面对方鸿渐的精神内质进行独特的审美观照,自然深入钱钟书的“喜剧”小说叙述,抵达其所深藏的“悲剧”人生体验。另一方面,论文意在探究,钱钟书在方鸿渐形象中所寄寓的深切理解与同情,使钱钟书本人,与其笔下的方鸿渐,形成某种有趣的“互文”关系;二者相互阐释,共同显示着钱钟书独特的人生情态:自由的秉性,和对人生社会的悲观。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的《围城》以擅长描写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为读者所称道。特别是他笔下的留学生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现代小说中,象《围城》那样刻画一大批留学生和教授的形象,又那么富有喜剧性的作品,恐怕很难找到第二部。《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作家精心塑造的贯串全书的唯一人  相似文献   

20.
《围城》     
<正>《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小说。在题材和主题上,钱钟书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社会的荒凉。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命运变迁,艺术地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一代欧化知识分子的特征和命运,写出了一部现代中国的"儒林外史"。在这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