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根本遵循。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启动仁爱教育的新时代行动:一是推动现代教育治理,筑牢立德树人的基础支撑,二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重塑立德树人的应然样态,三是明确未来行动路径,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狄更斯在他著名的教育小说《远大前程》中通过对男主人公皮普的“远大前程”幻灭过程的描述 ,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仁爱的感化力量。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均都经受了不同类型的爱 ,因此 ,他们都得到了同样甚至更大程度的回报———仁爱的复苏 相似文献
5.
杨祖恩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10)
"5.12"汶川大地震以来,全国各族人民、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社会各团体、各阶层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开展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抗震救灾工作。抗震救灾工作凝练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诠释和升华,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种精神震惊世界,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7.
8.
9.
李刚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13,(6):77-77
受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理论的影响,笔者发现国内外的各种教材中普遍存在着性别倾向问题,当下,新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了了解新课改是否关注性别偏见问题,本文以中外教育专家合作编成的《仁爱版英语》教材为实例,通过统计教材中男女两性出现的频次,分析带有性别色彩的教材内容,发现新课改下编写的教材依旧存在着性别偏见问题,以此提出消除性别偏见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诠释哲学是当代哲学的最重要发展之一。阿贝尔立足于普遍诠释哲学的视域,展示出许多受人瞩目的开端和新颖的立场。诠释,是阿贝尔哲学的核心概念。在勾勒与诠释概念相联系的问题史时,也将诠释哲学纳入到哲学—历史的发展脉络里去,以此来进一步明确这个进路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11.
12.
仁爱与关怀——儒家的仁爱教育思想与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仁爱教育和诺丁斯的关怀教育在精神实质和教育理念上有很多相通之处,如都把情感作为道德的基础,重视情感教育;均视家庭教育为教育的起点.但两者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如仁爱作为个体美德与关怀作为关系美德之不同;重责任教育与重权利教育之不同;培养男性为主的君子与培养两性平等的关怀者之不同.仁爱教育与关怀教育之比较,不仅有利于解释仁爱教育的现代化内涵,而且也能充实关怀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3.
14.
15.
仁爱是一种爱己爱人并由此推广到爱民爱国爱天下的普爱精神。教师之仁爱是教师将普遍之仁爱化为对教育和学生之仁爱并经由学生得以表现和实现的教育性仁爱精神。仁爱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不竭的动力和高层次的境界,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应加强教师德性修养,创建仁爱型校园文化,建设灵活开放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以弘扬仁爱精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袁新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17(2):31-35
本文批评了认为马克思哲学已过时的论调,论证了马克思哲学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存在",从而消除了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并指出了马克思哲学对当代社会尤其是当代中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诗歌里,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因此,后人才对其诗有“诗史”之称。但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仁爱之心,从大量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亲人、邻里、甚至对路人那种挚爱、博爱,至今读来仍让我们感怀。 相似文献
18.
冀志强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24(5):28-31
儒家的"仁爱"思想中蕴涵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因素,随着"仁爱"思想的发展,诸多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了大量极具情感色彩的经典命题。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仁民爱物",再到张载的"民胞物与"和二程的"万物一体",儒家仁爱思想的情感视域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仁爱的施予从人走向物,仁爱的性质从伦理走向生态,这便构成了这种情感逻辑的基本线条。但是,这种"仁爱"思想的情感在施与的过程中却产生了问题。尤其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会遭遇到一个仿佛不可克服的悖论。对于这个悖论的两极,我们只能通过实践来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教育仁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也是教师个体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好德性。教育仁爱德性包括义务的德性和美德的德性,作为教师义务的教育仁爱赋予全体学生被爱的权利,作为教师美德的教育仁爱要求教师真诚善待所有学生,它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实践统一。其伦理价值体现为有益于彰显教育的人文精神,有益于实施情感教育,有益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涵养教师仁爱德性应秉持教育生活理念,将社会培育与个体修炼结合起来,既发挥社会在教师德性塑造中的价值主导作用,又充分激发教师个体向善而行的道德愿望,在不懈追求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还是从事实判断的角度来考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理论祈向和实践目标诉求;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以及历史价值论等理论视野中成功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当代诠释,从而极大地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