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是英国著名作家。他于1954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蝇王》一经问世,即引起了评论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用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来分析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拉尔夫和杰克。"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在他们的性格中起了不同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以家庭和民族作为两个基本的伦理实体,对"伦"的本性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形成了其在思辨中所建构的"伦理世界观"。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指出了"伦"的最终归宿,即"伦"最终以法、道德与伦理的现实形态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英国十七世纪哲学家托玛斯·霍布斯在英国内战中写下了《利维坦》这部哲学经典著作。他认为人性是邪恶的 ,人类普遍具有一种权利欲 ,人们对权力的欲求必然导致无政府状态。三个世纪以后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在他的小说《蝇王》中重申霍布斯的这一哲学观点。本文拟对《利维坦》和《蝇王》进行比较阅读 ,从而揭示《蝇王》中的哲学话语。戈尔丁试图运用霍布斯的哲学观点来说明现实问题 ,抨击帝国主义攫取世界霸权 ,破坏世界秩序 ,企图使整个世界陷入无政府状态的邪恶本性。  相似文献   

4.
凭借《蝇王》获得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威廉·戈尔丁,一生所写的所有作品几乎都围绕"人性恶"这一主题,因此批评家和读者大都认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可是为什么他本人多次对"悲观主义者"这个称呼表示抗议,说自己并不悲观?本文认为,他只是一位具有强烈悲观眼光和悲剧意识的作家,这和悲观主义有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以男性伦理意识为视角,通过对文本《铸剑》中"剑"的隐喻和结局的文化解读,揭示出作者间接而强烈的关于男性伦理意识缺失的构建与自我否定。  相似文献   

6.
对《红楼梦》两译本中宗教文化词"菩萨"、"神仙"的英译统计表明:传统的"归化"、"异化"二分法对霍译和杨译在翻译策略上的差异缺乏足够的解释力。译者翻译策略上的选择取决于其对不同翻译伦理的认知和抉择,即求真于原文作者的再现伦理、求善于译文读者的服务伦理、求美于文化"他者"的交流伦理以及求和于赞助人的规范伦理。  相似文献   

7.
小说《蝇王》所描述的文明与野蛮的对立、秩序的瓦解与重建均可参照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来予以解读。霍布斯关于人类自然状态、自然法以及社会契约的政治思想对发掘《蝇王》的内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蝇王》做出解读,揭示出人性的缺陷只有通过外部力量的约束方能得以弥补。  相似文献   

8.
根据Liesheth Korthals Altes,Nussbaum,Chinua Achebe三位学者对叙事伦理伦理的思考,本文对任碧莲的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从叙事伦理角度进行解读。根据Korthals Altes叙事伦理探讨世界面临的困境,并为走出困境提供解决办法的观点,本文指出《谁是爱尔兰人》中第一代华裔在美国面临着后代伦理选择困境。根据Nussbaum的文学评论有责任考虑伦理问题以使社会更加公正的观点,本文认为多种族的美国,各族裔应该尊重他族文化,这是社会应追求的公正之一。本文另一个思想来源于Chinua Achebe,他的思想启发了本文对于多种族背景下的美国社会中第一代华裔在族裔伦理选择问题上的思考,即第一代华裔应选择开放地对待异族,不歧视异族。  相似文献   

9.
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在小说《蝇王》中运用了讽刺手法来探究人性本恶,从而阐明了人类战争的根源。本文从外在讽刺和内在讽刺两个方面着力于分析《蝇王》中讽刺的应用,以及戈尔丁如何应用讽刺的技巧使《蝇王》成为一部现代寓言。  相似文献   

10.
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历来是批评家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他的处女作《蝇王》更是倍受青睐。作者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在《蝇王》中表达了其人类生存的思想,他不仅仅关注人性的善恶,而且更重视人类生存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曹禺的戏剧继承了"五四"以来戏剧反封建的启蒙精神,擅长通过家庭矛盾来折射社会现实。本文通过曹禺的重要作品《雷雨》,从家庭伦理角度来阐述曹禺戏剧中的伦理冲突问题,探析伦理冲突表达的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无名女子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处女作《女勇士》中塑造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面对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自我与社会的冲突,守活寡的她逾越了自身的伦理身份,与人私通,怀有身孕,违背了身处的伦理禁忌,导致追求爱情和人伦梦想的破灭。然而,她选择用死亡的方式向封建礼教和男权社会宣战,完成从父权制下的一名"悲女子"向"反传统伦理女勇士"的转变,从而谱写出一曲生命的赞歌。  相似文献   

13.
威廉·戈尔丁是198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自他的成名作《蝇王》问世以来,人们对其意义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本文试图通过作品的主题、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以及对小说中西蒙、拉尔夫和海军军官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等多层面的分析,来否定《蝇王》是一部悲观主义作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界对库切作品的伦理研究热度不减,但对库切短篇小说的关注甚少。《女人渐老》和《老妇人与猫》中,库切描写了主人公伊丽莎白·科斯特洛的老年生活。对两部短篇小说的伦理解读,能够分析主人公面临的衰老的伦理困境和生命的伦理选择,从而探究库切对平等生命价值的尊重,以及他对工具理性弊端的怀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道"、"阴阳"、"三才"、"四时"、"五行"、"六气"、"七教"、"八政"、"九辈"、"十义"构成了《礼记》完整的参数谱系。这个谱系又可以划分为基本参数和伦理参数两个类别。《礼记》中所呈现的儒家伦理世界客观化境域的十个参数,非常有效地对应起了儒家现实政治伦理世界的差序格局。每一个参数的伦理运用都会得出儒家人格理想和现实境域的张力图景。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中,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往往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当《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女主角露西面临伦理困境时,她总会弹起钢琴,指尖流淌出的音乐昭示出她在伦理困境中所做的伦理选择。文章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理论基础,剖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主角露西的伦理身份、伦理困境以及她借由音乐做出的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和诗人,他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中对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而透过苔丝的悲情故事,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哈代伦理思想的折射。文章主要从性别伦理、恋爱伦理、夫妻伦理等方面来探讨哈代婚恋伦理思想在《苔丝》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伦理概念,对"责任伦理"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无论是在研究市郊的新颖性上,理论探讨的广度、深度上,还是在体系的构建上,《责任伦理导论》都是近年来国内关于伦理学研究的一部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19.
沿着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路径,将《恐怖分子》置于后“9·11”时代美国少数族裔身份危机、生存困境和美国当代社会伦理式微的伦理语境加以理解,有助于挖掘该作品隐藏的伦理价值,洞察厄普代克深层的写作意义。研究发现,《恐怖分子》一方面对当代道德疑惑和伦理危机的形式予以表征,使读者展开家庭伦理、伦理选择和伦理身份的争论,另一方面对读者的他者伦理和行动责任予以刺激,唤起读者清醒的伦理认知。因此,《恐怖分子》既饱含厄普代克深层的伦理旨归,又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伦理交流和文学的伦理教诲功能,彰显厄普代克的文学创作于当代社会重要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指导,结合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原型说与集体无意识理论,从新的角度对《蝇王》进行剖析和探讨。通过挖掘荣格的理论在小说中的具体反映,即论述在《蝇王》主要人物身上交替出现的荣格理论中的两种原型———人格面具和阴影,以及对《蝇王》中集体无意识的两种行为倾向的发现与分析,力图帮助读者突破过去对《蝇王》中“兽性”这一主题的理解,深入到对小说所包含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阴影”和其它原型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蝇王》在原型探索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