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身为一名女性主义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一生都在思考女性问题。在创作《维莱特》时,她已经对人生和爱情有了更新、更成熟的认识。在这部小说中,她借助露西这一人物形象实现了自己的爱情理想,并向读者传达了自己平等、自由、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爱慕的新型爱情观。该文旨在以小说文本为基础,结合夏洛蒂生活的时代背景,从露西对波琳娜、樊箫的爱情观的否定,露西与两位男主人公的关系,小说结尾的设置三方面探讨《维莱特》所体现的新型爱情观。  相似文献   

2.
在《维莱特》(又称《露西》)这部关于个人情感经验的作品中,夏洛蒂·勃朗特用细腻的笔触揭露了女主人公露西·斯诺的孤寂心理和精神恐怖。在露西恐怖、焦虑的背后是一颗因成长过程中爱的缺失而背负创伤的心灵。鉴于《维莱特》浓厚的自传色彩,它既可看做是关于女主人公创伤记忆的书写,也可看做是夏洛蒂对自身创伤经历及情感经验的表白。  相似文献   

3.
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维莱特》以第一人称手法讲述了主人公露西的经历,关于其叙述可靠性的问题,学界存在两种对立观点,本文从叙述者角色的边缘化和叙述时间差、文本层的缄默与含混,以及读者层的多样伦理回应等三个层面入手,将修辞方法与认知方法结合,从作者动因、文本现象和读者的循环互动中探讨《维莱特》的"不可靠叙述"。  相似文献   

4.
张妮 《钦州学院学报》2007,22(5):26-28,32
《维莱特》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一本自传体心理小说。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本小说是作者压抑情感的一种外化形式。作者创造了一个倍受压抑的女主角露西。她心灵的压抑,不仅来自于她内在的“理智”,还来源于整个社会的外在压迫。在“压抑”的束缚之下,露西悲观绝望,被动地承受着命运安排给她的一切,丧失了行动的权利。她没有勇气去追逐自己的幸福,哪怕是自己渴望已久的爱情。“压抑”好比一个牢笼,监禁了露西所有的梦想和希望。  相似文献   

5.
简.奥斯丁是进入19世纪后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的作家。她通过《傲慢与偏见》中几段婚姻的描写,来探索经济关系在婚姻和人们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夏洛蒂和柯林斯充满了现实色彩的婚姻一直以来是人们批评和鄙夷的对象,但将其还原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看待时,我们不得不赞叹夏洛蒂.卢卡斯婚姻选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夏洛蒂的三部第一人称小说的叙事艺术,即《教师》中叙述声音的性别政治,《简·爱》中读者与叙述者的“坦白”关系,《维莱特》中的不可靠叙述策略,指出夏洛蒂小说叙事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涵义,由此观照19世纪英国女性写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夏洛蒂·勃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文学批评家的高度关注。《维莱特》是夏洛蒂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文学批评家从多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研究,但很少有学者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解读这部小说。文章旨在以小说文本为基础,结合夏洛蒂·勃朗特所处时代背景,从典型女性人物形象比对、女主人公情感经历、小说开篇与结尾的巧妙设计三方面探究夏洛蒂·勃朗特在《维莱特》中传达的先进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湖畔诗人"的领袖。《露西组诗》是华兹华斯的代表作品,通过对"露西"的描述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大自然和女性的讴歌。本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通过对《露西组诗中》"露西"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探讨华兹华斯诗歌中所体现的自然与女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小说《六十盏灯》中,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盖尔.琼斯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女主人公露西.斯传奇的坎坷经历是对父权制主宰的社会意识的鞭挞,是对女性遭受的压迫的无情揭露。露西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对于最终推翻父权制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0.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是英国问世纪著名三姊妹作家之一。她出生在英国北部偏僻山区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夏洛蒂从小就酷爱文学。她的重要作品除消·爱》外,还有长篇小说《谢利》、《维莱特》、《教师冷。《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有意思的是夏洛蒂在发表这部小说时用的是男性化名——柯勤·贝尔。当夏洛蒂成名后逐渐在英国文艺界和社交界露面时,文坛前辈萨克雷不称其真名,而是亲切地称呼她为简·爱小姐。《简·爱》作者简介  相似文献   

11.
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角度解析夏洛蒂.勃朗特的自卑心理及其文学创作。她的自叙体小说《简·爱》、《维莱特》以及《教师》无不深深浸透着她本人由于缺乏美貌而感到的忧伤、痛苦和绝望。夏洛蒂的自卑心理并非只是单纯的心理或生理问题,同时还深受维多利亚时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赵惠珠 《考试周刊》2013,(62):19-20
《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一部著名小说。本文通过细读文本,将小说中的家庭教育进行了整理,并分析了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研究家庭教育在《简·爱》中的体现,深化对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自1847《简·爱》出版以来,众多的文学研究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夏洛蒂及其《简·爱》做出了相关研究。不论是读者还是文学批评家都比较倾向于认为夏洛蒂是一位独立、自尊、自强的维多利亚时代新女性形象,然而却少有人注意到夏洛蒂独立自强的背后其实纠缠着她自身强烈的自卑心理,尤其是外表的自卑心理。本文将主要运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解析夏洛蒂的外表自卑心理及其在小说《简·爱》中的投射,进而揭示这种自卑心理形成的文化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4.
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学中有关梦的解析理论,结合作者的文艺观,论述了夏洛蒂的小说《简·爱》其实是作者潜意识里的焦困和欲望的升华。通过小说的修辞语言的分析,揭示了投射在作品中的夏洛蒂性格的两面,对人间爱的不息探求以及桀骜不驯的叛逆性。  相似文献   

15.
库切的小说《耻》以南非殖民生活和冲突为背景,揭露了黑人和白人之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主人公卢里态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卢里对狗的态度的变化,卢里和露西之间关系的变化,卢里和佩特鲁斯之间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福斯特把小说的女主人公露西置于英国文化与意大利文化的冲突中,直接导致了这个中产阶级女性文化身份的分裂及嬗变:露西在意大利文化的影响下,文化身份分裂为渴望融入意大利世界、享受美好生活的露西与被英国中产阶级男权意识牢牢束缚的露西;最终在爱默生父子的影响下,露西抛弃了她中产阶级的文化身份,与英国下层阶级的男子结合,成为了边缘化的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17.
蒋曼贞 《高教论坛》2013,(8):115-117,121
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细致、精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主人公露西的内心世界。本文从意大利、音乐、房间与风景三个方面对小说中象征技巧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张珺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56-57
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和叙事声音三方面对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的叙事策略进行比较分析,表明除新颖奇特的内容外,别具特色的叙事手法同样是使勃朗特姐妹的小说长久不衰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一部优秀女性题材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简·爱虽然出身贫寒、身体娇柔、外表平凡,但是她却以自己一系列的反抗行动告诉世人自己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女性意识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而《简·爱》这部作品也随处都在体现着女性意识。本文主要对《简·爱》这部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针对性的研究,首先会介绍这部作品大致的内容梗概,接下来把简.爱这个女性形象与作者夏洛蒂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后笔者将以具体的实例对《简·爱》中女性意识的体现进行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20.
《简·爱》与《白衣女人》分别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与威尔基.柯林斯的作品。这两部小说各塑造了两位女性形象,《简·爱》里的简爱与疯女人伯莎以及《白衣女人》中的劳娜与安妮,也正由于这几个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小说在一些叙事规律上具有某些相似性,比如两部小说在情节发展、意象等方面呈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得出两部小说中的两位女性人物其实是同一个人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