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人认为: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故又称主题思想。”(《文学的基本原理》,以群主编)。这种观点完全抹煞了文学作品主题中的情感因素,是不符合文学创作的实践的。我们认为:情感是构成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主题的涵义应当包含情感。茅盾在谈《幻灭》三部曲的写作时说:“《追求》的基调是极端的悲观……我承认这极端悲观的基调是我自己的,虽然书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与秋天结下了不解之缘。秋的萧杀,秋的清凉,秋的丰硕,令一代代文人的心为之悸动。欧阳修的《秋声赋》,庐隐的《异国秋思》,叶圣陶的《没有秋虫的地方》,鲁迅的《秋夜》等,都点滴地记录了文人们对秋的独特感受。可以说,秋天是中国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也因此而在中国文学长河中形成了一种“悲秋文化”。本文拟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说起,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对北国之秋的竭力描绘,使我想到了高一时我们学过的钱钟书《读<伊索寓言>。其中讲到: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愚拙说是老实,狡猾说是聪明……你读《故都的秋》越入境,就越会有这种体会。“北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讲得难听一点,就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犹如一潭死水。我们认为的缺点却成了作者笔下的优点,这难道不是一种补偿吗?而江南之秋却与北国之秋截然不同,“草木凋得慢”,给人以温馨、亲切之感,你还可以觉得江南之秋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空气来得润”,它的特点是耐人寻味,像个温柔的女子。说到这里,我又忍不住为江南之…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讨论了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短篇名作《人妖之母》在艺术上的“得”与“失”。《人妖之母》之“得”在于其选材、人物形象、风格方面的成功;而其“失”则在主题的分裂,即“金钱的恶果”与“虚荣的恶果”两个主题的出现破坏了作品的整一性,也有悖于短篇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这是莫泊桑以创作中的“败笔”为我们提供的教益。  相似文献   

5.
《琵琶行》中诗人座中哭泣,泪湿青衫,伤感至极。本文从“江头伤秋伤离别”“同沦天涯自伤情”“犯官贬途最惊心”“盛衰感时且伤世”四个层面进行解读,分析“泣”中的深意,体悟白居易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清初洪升创作的《长生殿》,是中国古典戏剧名著,但对其主题却说法不一。虽然古典文学界目前大多承认了这个剧本的爱情主题,但仅此还是不够的,《长生殿》的真正主题是宣扬具有启蒙思想色彩的“至情”说,此说是对汤显祖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草木何尝无情?顾况诗云:“故人行迹灭,秋草向南悲。”这“秋草”就很有感情。大概从《楚辞·招隐士》中出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萎”这一名句以后,草——这种平凡的事物,就成了迁客骚人寄托离情别意的物象。比如,谢眺在《酬王晋安》诗中写道:“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江淹在《别赋》中写道:“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相似文献   

8.
《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两剧的悲剧主题和“情结”郑丽娜看过易卜生《群鬼》的都会感觉到,我国现代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所表达的内容与其是那样的相似。的确,曹高自己也承认对他创作影响最大的外国戏剧家首推易卜生.但我们还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精...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2017,(4)
尘衣(主持人):本期青春悦读沙龙,主题是“魅力‘四大名著’”.除了主办、承办和协办单位代表,还有部分特邀代表——小学生.我们一起来“悦”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四大名著”,通常来讲,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也有说“五大名著”的,但并未得到承认.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几朵小浪花、几颗珍宝,“四大名著”的历史地位至今未被撼动,真是魅力无限.特别是其中的《红楼梦》,还衍生出专门研究此书的“红学”,各种注释版本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0.
周红 《湖南教育》2007,(5):34-34
是与非相对,不能混而为一,可语言中“习非成是”的现象却得承认。“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秋水》。旧注云:“仰视貌。”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独领30年代咏秋散文的风骚。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郁达夫是颂秋,这其中的“秋”味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日本小说《源氏物语》所揭示的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悲惨命运及贵族间矛盾斗争的重大主题主要借助于“物哀”母题来呈现。“物哀”伴随着主题一道贯穿作品的始终。其中那悲切的秋愁使我们感受到了作源于心灵的深沉感叹,而这深沉感叹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悲秋化传统和心理的体验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以梦、幻为切入点.探讨《红楼梦》的“立意本旨”。剖析“伤时骂世”主题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4.
古今中外的文人作家,对秋或歌或悲,要么直抒胸臆、热情颂秋,如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要么写得萧瑟暗淡、愁情悲秋,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瑾的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而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相似文献   

15.
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文章,历来是中国散文的“主力军”。文学史上,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隽永的图画: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被誉为千古绝句,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为后人传唱;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尽了北平之秋的清静悲凉,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画绝了世外小屋的美轮美奂。  相似文献   

16.
在小说《药》中,鲁迅以爱憎分明的感情,塑造了夏瑜、华老栓和康大叔等几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作者在给人物命名上也是煞费苦心,匠心独运的。 《教参》中只为人们揭示了两点。 一是“华、夏合指中国”。也就是说华夏的两家的悲剧,就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二是“夏瑜暗指秋瑾”,因为“夏”和“秋”即是姓氏,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题材和主题都很单纯的长篇历史叙事诗。这是谁都承认的事实。但是,人们一讨论到它的主题时,则主讽谕说者有之,倡爱情说者有之,提双重主题说者有之,真是群雄并立,鼎足而三,谁也说服不了谁。一篇题材和主题都很单纯的诗歌,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不同的看法呢?我们从作品的本身和参加讨论的文章中悟出,原来《长恨歌》虽然写得单纯,却并不简单,而是蕴藉含蓄,足  相似文献   

18.
“老子庄周吾之师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路上有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陶潜《拟古九首》) “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 “庄生之玄,……终身以为师资。”(章炳麟《汉微言》) “我爱我国的庄子, 因为我爱他的Pantheiqm 因为我爱他是靠打草鞋吃饭的人。”郭沫若《三个汛神论者》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故都的秋》点明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三个特征。历来赏析文章对“清”“静”特点的阐释比较清晰,而对“悲凉”的阐释多是从景物描写中去理解和概括,深层原因有待我们更深入探究。从“生命认同”“文化认同”“审美认同”三个角度来探讨“悲凉”产生的原因,解答作者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疑问。  相似文献   

20.
秋思,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主题之一。自屈原在《离骚》中发出“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嗟叹起,秋思情绪便在诗人的作品中萦绕不去。几千年来。诗人对这一主题滋生出的无数感慨。使秋恩这一主题凝聚着思索自然之秋和人生之秋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