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飘》反映了19世纪关国南北战争前后波澜壮阔的历史,思嘉和艾希礼的形象非常具有代表}生,体现出小说超强的现实主义精神。思嘉在任何变化发生后都积极选择应对,勇敢面对现实,代表生机勃勃的“明天”;而艾希礼留恋往昔,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代表的是已逝去的“昨天”。思嘉与艾希礼的感情纠葛贯穿小说,展现了思嘉和艾希礼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反映出残酷而真实的社会与人生。  相似文献   

2.
郝思嘉的现实主义性格特征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飘》这部经久不衰的作品 ,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贯穿整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为背景 ,着重描述了思嘉———塔拉农场主的女儿在战争前后的生活 ,同时通过思嘉与艾希礼、瑞德等人的感情纠葛为线索 ,逼真地刻画了一幅壮阔而又生动的南方社会的生活画面。玛格丽特·米切尔成功地塑造的众多富有特色的人物 ,最成功的就是集矛盾、复杂、多面于一体的核心人物———思嘉。  相似文献   

3.
论思嘉的现实主义性格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飘》中主人公思嘉兼具虚荣心、叛逆性、独立性、自私性的集矛盾性和复杂性为一体的独具一格的强烈的现实主义性格特征;第二部分通过对瑞德、爱伦、艾希礼等与之有密切关联的人物与其共性及反差的分析,间接地体现了思嘉的性格特征;第三部分具体阐述了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外部条件以及促使其形象丰富的内部条件——与艾希礼及瑞德的感情线索。这三部分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思嘉现实主义性格的特征及其成因,从而展示了这一形象所赋予作品的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小说《飘》的真正持久魅力并不在于其思想倾向,而在于对当时人性的充分挖掘和完美表现,白瑞德与郝思嘉之间的爱情及其结局也是小说艺术美价值的完整体现。郝思嘉与白瑞德的爱情发展不过是贯穿全书的线索,而"随风而逝",逝去的是那个随南北战争的炮火化为灰烬的南方奴隶主庄园世界,逝去的是一种文明,一个传说。  相似文献   

5.
小说《飘》的真正持久魅力并不在于其思想倾向,而在于对当时人性的充分挖掘和完美表现,白瑞德与郝思嘉之间的爱情及其结局也是小说艺术美价值的完整体现。郝思嘉与白瑞德的爱情发展不过是贯穿全书的线索,而"随风而逝",逝去的是那个随南北战争的炮火化为灰烬的南方奴隶主庄园世界,逝去的是一种文明,一个传说。  相似文献   

6.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利特·米切尔1936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美国内战及战后重建时期为背景,以斯佳丽、白瑞德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一幅壮阔而生动的南方社会的生活画面。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男主人公白瑞德的人物形象,展示这一人物形象所赋予作品的永恒魅力:一是白瑞德对旧道德的反叛精神,二是白瑞德对战争前后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三是白瑞德对斯佳丽爱情的执着精神。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的"女儿立场",从整体上表现为小说中所塑造的男人形象都是恶浊的"泥做的骨肉",女儿形象都是清纯的"水做的骨肉";从个体上看即便如贾宝玉这样的"男人形象",他的"善与美"也正体现在他不是一个"纯粹的男人",而是一个"女性化的男人";而如王熙凤这样的女性形象,她的"恶与丑"也正体现在她不是一个"完全的女人",而是一个"男人化的女人"。这种"女儿立场",正体现了作家对传统观念的反叛和独特之思。  相似文献   

8.
《无名的裘德》作为哈代最后一部饱受争议的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新型女性,淑·布莱德赫,她饱览群书,深受约翰·密尔等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思想影响而具备了一些新女性意识.《论自由》是在英国资产阶级已取得统治地位、追求利润的狂热呼声中产生的.哈代深受密尔自由主义的影响,他将这种影响刻画在他的小说人物形象中,淑·布莱德赫就是其中一例.通过对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的分析,让我们更深地了解了淑这一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9.
都说童年经历会对人成年以后的众多方面产生巨大影响,思嘉认为自己这50年的人生历程刚好验证了这一说法。儿时,自己的记忆当中最多的就是父母之间无休止的争吵,甚至吵不痛快时还会动手,也曾因此误伤过她。当心理课上老师谈及女孩子的恋父情结时,思嘉特别困惑,似乎自己从未体验过这种特殊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随笔,就是言说心底最随常的感悟,照此说来,它仿佛就成了最好写的一种体裁。但是,事实上,真正写好随笔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独特的深情、看似慵懒的深邃、入木三分的才情和绝不雷同他人的思考,尤其是学术随笔。好的随笔是对自我入思过程的全程纪录。一直觉得肖川老师所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就是昭展这种入思过程的一本好书,也因此一直期待着他新作的诞生。  相似文献   

11.
《飘》中思嘉的人物形象向来是评论的热点。从文学伦理学角度看,她当时的伦理环境对于女性是十分恶劣的:无论在爱情婚姻上、经济上,还是社会地位上女性都从属于男性,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利。然而,思嘉从这三个伦理困境中做出了与传统女性不同的选择:选择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婚姻,当家庭的经济支柱,当有社会地位的新女性。虽然从表面看这些选择都不符合当时对贤惠妇女的标准,但它们却都是以保全和发展家庭为前提的选择。思嘉的勇敢与坚强使塔拉庄园在战争中得以保存,她本人也在男权社会里争得一席之位。结合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思嘉是个敢于打破伦理困境,做出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伦理选择的女强人。  相似文献   

12.
学过声现象一章后,我们了解到响度是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事实上,响度是跟声强有关的,人耳能听到的最小声强是0分贝,能忍受的最大声强约为120分贝.但是,不同频率的声音,即使声强相同,响度也是不一致的,因此,不同频率的声音,听阈也不同.人耳对于频率为10’~3X10’赫的声音感觉最灵敏,但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赫到20干赫,而低于ZO赫或高于ZO千赫的声音,无论强度如何,人耳都不能听到(但声波仍对耳鼓有压力).在现代声学研究中,对10‘~20赫的次声波,ZO~2XIO’赫的可听声波,2X10‘~5XIO’赫的超声波以及…  相似文献   

13.
《套中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经典小说,"套中人"这一形象也因其个性鲜明而复杂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一形象,便可以读出不同"套中人",他可笑、可恶、可怜、可思,可以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相似文献   

14.
索尔·贝娄是20世纪美国文坛最负盛名的犹太作家,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受到传统犹太文化的影响,贝娄在《赫索格》一书中对马德琳进行了歪曲和改写,从而体现出作家贝娄也没能摆脱传统男性作家对女性形象刻画的圈子。本文就贝娄在其代表作《赫索格》中对马德琳的刻画而对贝娄本人的女性观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5.
正微言语有了高兴事,我找人分享。第一个人比我还高兴,第二个人流露出羡慕的神情,第三个人努力伪装出平静,内心却波澜起伏,恨不能让我的高兴瞬间化成轻风。从此,我便把这三个人分成了三种:知己,朋友,熟人。微言语在《飘》的结尾白瑞德有一段很著名的话:思嘉,我从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块碎片,把它们凑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一样东西破碎了  相似文献   

16.
    
1861年4月一个晴朗的下午,迷人的思嘉小姐和塔尔顿家的孪生兄弟坐在她父亲的塔拉农场阴凉的走廊里谈论时,斯图尔特告诉了思嘉艾希礼和媚兰即将订婚的消息,思嘉惊得嘴唇都发白了。但思嘉  相似文献   

17.
哥舒翰的形象多次出现在唐代诗人的诗歌里,从最开始对他的指责到中期对他的赞誉,到后来的痛斥乃至于最后变成一种怀念。这种感情的变化不仅是随着哥舒翰本身的事迹而变化,也是随着唐王朝的命运和诗人自身的生活体会和际遇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18.
查尔斯·卓别林是电影史上著名的明星之一。他的确是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喜剧演员。他的第一部电影拍摄于无声电影时代。他的有声电影都是他自己创作剧本、导演的。 卓别林1889年出生于伦敦。他的家庭贫寒,童年十分悲惨。他的父亲因饮酒过度而死,母亲也不能照顾他和他同母异父的哥哥思迪,因为他的妈妈神经经常不好,不得不住医院。1912年他离开伦敦去了美国。1914年他上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阵雨之间》,在电影里,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影片中。这一形象成为卓别林喜剧片的标志,风靡欧美20余年。  相似文献   

19.
擦肩而过     
正6月17日晴《飘》,一个甚是贴切的书名,一字中的,洞穿了故事的结局,让人由衷地佩服中文译者对于原著的理解和文字的把握。"飘",亦如白瑞德对斯佳丽的爱情,随风而逝,他多少年想守护的东西最终如指间沙滑落无痕,他们终于还是尘归尘,土归土,成了两个毫不不相干的陌路人。白瑞德和斯佳丽,如此相似的两个人。他们一样只听从于内心的召唤,一样敢于直面和挑战世俗的规范,他们身上最能吸引和打动读者的地方就是他们性格和处事的真实与鲜活。正因为他们骨子里是一类人,所以  相似文献   

20.
淤泥与费拉赫尼罗河水汤汤北流,沿河的土地覆盖上一层又一层淤积的沃土,世世代代在两岸劳作的费拉赫(定居的农民)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费拉赫是由淤泥造就的,也很难离舍淤泥。费拉赫就像母亲怀抱中的婴儿,总爱不断揉搓、挤压母亲那棕褐色的乳房,以便能源源不断地吮吸到生命的乳汁。费拉赫开挖运河,修筑道路,还用这种泥土制成砖坯以建造房舍和陵墓。还从未见过哪个孝子能如此细心地呵护、照料曾经赋予他生命的老母亲……”在19世纪法国作家泰奥菲尔·戈蒂埃这段颇有诗意的文字中,蕴含着尼罗河两岸珍贵而又朴实的生活真理,这种生活几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