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把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当做一部戏剧来看,剧中虽描写了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被华小栓吃掉、茶客们在茶馆谈论夏瑜,最后还描写了夏四奶奶为夏瑜上坟等情节,但直到整个戏剧落幕,也没有见到夏瑜上场,作者仅仅对其进行了侧面描写,且因为如此,有的人就认为夏瑜不是小说《药》中的主要人物。  相似文献   

2.
夏四奶奶,《药》众多人物中的一个着墨不多的次要“角色”,但窥此一斑,却可知当时社会全貌。细细咀嚼这一人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如能读懂夏四奶奶,对深入参透文章主旨极有帮助。夏四奶奶第一次出场是在“这一年清明”,她走在“小路上”,“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这纸锭告诉我们,她是前来上坟的。但当她看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夏四奶奶所以要“踌躇”“羞愧”,那是因为夏瑜的死并不正常,是因造反被砍头。“造反”在不觉悟、不反…  相似文献   

3.
对《药》的解读可以有多种样式,如按场景解读、按动静解读、按对立解读、按锁形解读、按扇形解读等。笔者认为按扇形解读这一作品对我们理解全文的思想内涵很有助益。我们可以以夏瑜为一条“试纸”来观照不同的人物,进而观照整个社会历史背景,揭示小说主题。首先看一下夏瑜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所谓“名著无闲笔”,凭一些细节我们就可以推知夏瑜的一些基本情况:夏四奶奶去上坟时“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一般人家有个篮子已经不错,而夏四奶奶用的是“朱漆”而“破旧”的圆篮。这样一件平常家具尚讲究上漆,而且是代表大富大贵的朱色,可见夏家…  相似文献   

4.
袁海燕老师的《浅谈夏四奶奶》(《中学语文教学》2001·11)通过分析鲁迅小说《药》中一个着墨不多的次要角色———夏四奶奶,来窥知当时社会全貌,更深刻地揭示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对我们理解小说的主旨确实极有帮助。不过其中有一个说法很值得商榷,现略陈管见。在《药》这篇小说的第四个场景“上坟”中,革命者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有这样一段话:“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袁老师认为夏四奶奶口中的“他们”指的就是那些“引导他(指夏瑜)走上革命道…  相似文献   

5.
一、揭示了病态社会中病态人群的病苦1.《药》写了群众的愚昧、迷信和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吃人。《药》里描写群众的愚昧是怵目惊心的,华老栓夫妇竟然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儿子的痨病,竟然将人血视为良药,将革命者夏瑜的血吃掉而“全忘了什么味”,全然不知革命者为谁而死;“看客”和“茶客”们把革命者的英勇就义只当作好奇的谈资;人们对“药”———人血馒头治病的神奇作用虔诚地相信,把夏瑜狱中的斗争批评为“疯了”;夏四奶奶对儿子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羞愧”及对乌鸦的祈祷……无不散发出群众的迷信愚昧。群众在吃人。明知是人,为什么还…  相似文献   

6.
《药》写于 1919年 4月,是鲁迅早期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小说通过革命者夏瑜被杀,鲜血被贫民华老栓买去给儿子吃掉治病的故事,来“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思考,对中国革命、中国社会的深深的绝望。   这种绝望意识首先表现在作者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安排上。   《药》叙写了华、夏两家的故事,塑造了革命者、看客、刽子手三类人物。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而进行革命斗争,被自己的家人夏三爷出卖,遭反动政府杀害,他…  相似文献   

7.
《药》这篇小说教过多次,每教一次都会有一点新的体会。经典作品,的确是常读常新的。这次上课,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夏四奶奶为什么会认为是“他们”“冤枉”了夏瑜?——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8.
《药》这篇小说教过多次,每教一次都会有一点新的体会。经典作品,的确是常读常新的。这次上课,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夏四奶奶为什么会认为是“他们”“冤枉”了夏瑜?——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在小说《药》中,鲁迅以爱憎分明的感情,塑造了夏瑜、华老栓和康大叔等几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作者在给人物命名上也是煞费苦心,匠心独运的。 《教参》中只为人们揭示了两点。 一是“华、夏合指中国”。也就是说华夏的两家的悲剧,就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二是“夏瑜暗指秋瑾”,因为“夏”和“秋”即是姓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老栓、夏瑜、茶客们(康大叔、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花白胡子等)及夏三爷、夏四奶奶、红眼睛阿义等人姓名分析的独特角度,来理解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药》的第四部分,夏四奶奶看到了一圈红白的花围着夏瑜的坟顶,便流下泪来,大声说道:“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对此,一般读者都不甚在意,以为没有深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在《药》的最后一个场面中,华大妈与夏瑜母亲坟场相遇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 现将学生讨论时的发言整理如下: 甲:清明节上坟是我国古老的风俗习惯,这便是两位老大妈坟场相遇的主要原因。(清明节上坟必然会相遇吗?) 乙:清明节有一整天,只有在一天中的同一时刻去上坟,才会相遇。两位大妈都在凌晨上坟,所以相遇了。(为什么两位大妈要在一大早去上坟呢?)  相似文献   

13.
刘昕同学问:《药》结尾处写到夏瑜的坟顶上围着“一圈红白的花”,写“花环”这细节究竟有些什么作用?为什么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这花环是“平空添上”的? “花环”细节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药》这一悲剧的最深刻处在于它准确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围绕这个主题,作者在“上坟”情节中除了着力描写华、夏两母亲坟场邂逅的神态动作外,还设计了“乌鸦”和“花环”两细节,以突出她们的愚昧。夏四奶奶对儿子的革命工作丝毫不理解,对儿子的英勇献身不以为荣,反感到“羞愧”,所以看到坟上的“花环”,就以为是儿子的阴魂来“显灵”了,并希望由乌鸦飞上坟顶来证实。设计“花环”细节有力地反衬  相似文献   

14.
让我们先看两道高考试题:其一: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校拟在校园网页增设"辛亥英烈"专栏。请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并为该专栏写一段不超过25个字的按语。(江苏省2011年,第5题)其二:鲁迅的《药》中,花白胡子等说夏瑜"发了疯了";夏四奶奶大声说道:"瑜儿,他们都冤枉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为《呐喊》写的《自序》里叙及他早年中止学医的经历,其中说了这样的话:“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然而,小说《药》里的夏瑜,决非“愚弱的国民”,却不仅做了“示众的材料”,而且做了给人“治病”的人血馒头的材料。这当然是小说人物夏瑜始料所不及的,可正是小说作者鲁迅构思的深意所在。作为悲剧形象,夏瑜的思想意义在哪里?在小说中又是怎样得到体现的?对此,学术界的看法颇有异同。这里,我们不揣浅陋,也来说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中,虽然他有时有意采用繁笔,甚至借重“啰嗦”,但总体看来,简练含蓄仍不失为鲁迅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他的小说,不但语言含有丰富的意蕴,而且往往既没有繁复冗长的描写也看不到枝枝蔓蔓的情节,总是在十分简洁的写人叙事中,给读者留下艺术再创造的广阔空间,正像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药》中“夏瑜就义”这一场面描写就堪为这种典范:  相似文献   

17.
一、为学生架设走近作品、作者和编者的立交桥高中语文教材多选古今中外名家篇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编者选编的要求 ,与学生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都有一定的距离。为此 ,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引导他们穿越时空 ,分层次设计问题 ,安排教学程序 ,为他们架设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和编者的立交桥。教学鲁迅小说《药》时 ,笔者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给小说的四部分各拟一个标题 ,走进“茶馆” ,找出明暗并行的两条线索 :明写华家 ,老栓买“药” ,小栓吃“药” ,茶客谈“药” ,华大妈上坟 ;暗写夏家 ,夏瑜就义 ,夏瑜血被…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写华大妈自私的一面,是通过写她隐秘的心理活动加以揭示的。当夏四奶奶让她看夏瑜坟头那一圈红白的花的时候,她“便觉得心里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根究”,这里她感到“不足和空虚”,是因为夏瑜坟头有一圈红白的花,而她儿子小栓坟头只有“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她“不愿意根究”,是怕人家的儿子显灵而她的儿子却没有显灵。这一“怕”,便有了自私的成分。  相似文献   

19.
人物是小说的重要因素,给人物命名是小说家体现其艺术才华的一个重要环节。“讲到鲁迅的著名短篇小说《药》,人们通常都能看出夏瑜这一形象显然是影射秋瑾而写的;取姓为‘夏’,是和老栓姓‘华’连成‘华夏’,指中国;华夏两家的悲剧,也就是中国的悲剧。但是,如果说《药》的人物命名艺术仅此而已,那鲁迅的艺术才华也未免太小家子气了。因此,现在就让我们对此进行讨论,希望踊跃提出自己的见解,来探究一下鲁迅的大家风范究竟如何。”首先,我指导学生把小说中的人物得名分成这样几类:一、有名有姓者:夏瑜,华老栓,华小栓;二、表…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小说《药》中,深刻而又全面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并全方位、多侧面地以革命者夏瑜的悲剧命运揭示出民众与革命和革命党人的隔阂及民众的愚昧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使得夏瑜这一形象蕴含了深邃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