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石涛友人及其流派传承石涛以禅会友、以诗会友、以画会友,结识了许多文化名流。如黄山画派的梅庚、戴本孝,新安画派的查士标,金陵八家的龚贤,虞山派的王,娄东派的王原祁,诗文家施闰章等。石涛的绘画,既善于吸收众家之长,又注重外师造化,融禅理于诗画之中,并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从而  相似文献   

2.
胡相洋 《文教资料》2012,(26):36-38
程抱一说石涛所经历的人生悲剧是"三重丧父"。一是丧失了他的生身之父,二是丧失了他与之相连的王朝,三是最终丧失了他的精神之师,向上一大涤,"背弃"了法门佛老。这种种的丧失让石涛一生都游走在无尽的漂泊之中,皈依感总是在身份失去后才显得尤为强烈。石涛的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问,无数的追问中,他试图寻找的是一种身份的确认,并显示出一种永恒的期待精神。在身份追问中所形之于笔的画作,不同于其一贯的"排奡纵横"、"大气滂沱"的风格,这部分画作如午后含着春愁一般,延展着娇人的婉约。  相似文献   

3.
石涛是清初力主革新的艺术大师,他杰出的艺术成就对他所处的时代及其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除了绘画书法本身的影响之外,主要体现在他的艺术思想上。他的艺术理论《苦瓜和尚画语录》是我国传统美学理论的重要著作,辩证地看待石涛的影响,全面地理解石涛的绘画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从而能够正确指导我们的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4.
正徽商是明清经济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群体。远离黄山的徽州人长期在外行商,有的数年不归,但故乡永远是他们心中魂牵梦绕的地方。于是,很多徽商都喜欢请人绘制黄山图,以寄托乡思。1666年,24岁的石涛刚刚移居宣城,就与客居宣城的吴惊远交好,这一交就是半辈子。后来,他还和吴惊远的父亲吴尔纯、吴惊远的儿子吴承夏成为朋友,并有书画往来,可谓"与君父子交三代"。石涛在宣城住了  相似文献   

5.
石涛与大涤山有着深厚的因缘,正如明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所说:“山性是我性,山情是我情”.大涤山对石涛绘画思想、绘画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石涛对大涤山的眷顾,深深体现了他的生命精神,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审美世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对于石涛的艺术及其影响的研究,有清以来已经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理论与学说.但是,一些西方现代艺术家"发现"石涛之后,又从他们的角度进行了新颖的、富有意义的解读.面对新意识的冲击,如何把我们的传统认识与这些外来的、新鲜的理解相比较、相融合,就意味着如何让传统在今天的世界重新获得活力的课题摆在了面前.  相似文献   

7.
正八大和石涛,都是大明的后裔。他们处境相似,内心世界复杂,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们的禀性和为人处世却不尽相同。八大和石涛虽处同一时代,却非同辈人。据年谱和史料研究,八大应该辈长于石涛,年龄相差16岁。过去有不少人认为八大和石涛是叔侄关系,其实不然。八大是嫡系皇族,而石涛则为旁出。按照宗族辈分来看,应该相差四辈。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同宗兄弟。不管他们在宗族中是什么关系,他们的交往虽然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但他们毕竟还是心心相印,相互推崇,  相似文献   

8.
石涛的绘画艺术是辉煌的,从他的的影响范畴来看,他不仅以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画家,又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和绘画理论的丰富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石涛晚年绘画作品的墨法、笔法、构图、书法等方面的梳理与总结,可以看到石涛的画风"笔无定姿",他能够根据客观物质的各种形态、质地、面貌的不同,画出各种物象的变化且不为俗套.  相似文献   

9.
正"搜尽奇峰打草稿"句,见于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第八章"山川"一门,颇为人所乐道。我认为句中"奇"字是中心问题,因为奇的标准很难界定。一般而言,通过大量观察来发现形象独特的东西或有别种感觉特征的东西,称之为"奇"。但是在这里有一个比较问题,这个问题取决于人的见识。然则石涛眼里的"奇"究竟怎样决定的?是由他主观上来决定,还是他在自然界里通过大量观察后把不同的峰峦形象加以一个"奇"字?在此,根据个人理解,  相似文献   

10.
石涛的"一画"理论一直受到艺术家们的关注,就是因为他用道家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理论,在认识上更进一步接近了艺术的本体。同时,在怎样对待"成法"以及如何做到"脱俗"两方面,石涛本着"无为"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主观性,要求艺术家自由发挥,不能拘泥于成法,必须自主创作,否则会出现"法障"。  相似文献   

11.
石涛,中国明末清初的大画家。他是明王室第十世嘉靖王嫡子,当时清兵入关石涛还是幼年便国破,后全家逃往南方,父亲因明王室内部权力斗争而被杀便家亡。青年的石涛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出了家。号“苦瓜和尚”,写下了至今仍闪烁思想光芒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他认为绘画是为了表达自我,而不是复制自然。他纵情于南方山水,画下很多山水画精品,初中课本介绍过的《华阳山居图》。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高度评价石涛,他说:西方公认塞尚是现代绘画之父而石涛才应是真正的现代绘画之父。在他的绘画理论及作品中都表达了现代绘画的观点,塞尚主张不要…  相似文献   

12.
在石涛的画语录中,对"自我"极为重视,强调极为频繁,在笔者看来,石涛的"一画"论是建立在对"自我"肯定、超越的前提下的。本文旨在分析石涛对"自我"凸显的原因及其对石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清以后,中国画坛盛行"复古"之风,以石涛为代表的"非院体派"画家却隐居山林,对传统文人画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尝试,极富鲜明个性,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艺术主张。本文认为石涛凭借自身辉煌的艺术成就和精妙艺术理论以及勇于破格创新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不愧为一代继往开来的山水画大师。  相似文献   

14.
石涛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的绘画美学理论家。从艺术发展论的角度,他认为“墨笔当随时代”与“师古而化之”.展现出其美学思想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强烈个性要求的近代绘画精神,其美学思想中关于艺术发展论方面的“近代倾向”也就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明朝大画家石涛的画论,极大地影响着当时的画坛和他以后各代画坛。本文论述了石涛关于“一画”、“皴法”、“似与不似”等理论。  相似文献   

16.
石涛姓朱,名若极,法名原济,又作道济,是我国清初的一位伟大艺术家.一九六七年秋,美国安娜堡密之根大学艾瑞兹教授从九个国家、十五个地区的收藏名画者手中,搜集而展出石涛的作品一百八十余幅,曾轰动一时.尔后,在东京、伦敦相继举行过国际性的石涛艺术座谈会.可是,对于这样一位蜚声于海内外的伟大画家的属籍,长期以来却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最初,与石涛同时的江阴陈鼎在其所著《瞎尊者传》中说:瞎尊者,失其族名,广西梧州人.前朝靖藩裔也.——引见《留溪外传》这一说,就开启了历时二百余年的争端.稍后,雍正时,张庚著《画征续录·道济传》,说:  相似文献   

17.
石涛不仅在绘画创作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绘画理论领域也别具慧眼。他的画论主要见于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以及一些题画文字。在他的绘画理论中,最具特点也最难以捉摸的应该要算他在《画语录》中的“一画”论了。而有关他“法”与“化”的理论则是“一画”论的具体体现。因而,我们可以从他的“法、化”理论来看他的“一画”说。石涛认为,中国山水画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基督徒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本色化运动,其目的是消除基督教的"洋教"色彩,使之适应中国化的处境.在华的西方传教士始终参与了这一过程.部分开明的传教士检讨自身存在的问题,主张在传教方式与态度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提出了建立本色教会的主张;但也有部分传教士对此表示忧虑与抵制.他们的这场讨论在某种程度上确立了本色化教会的底线,对中国教会的本色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石涛在南京     
石涛是我国清代初期的著名大画家,也是中国最优秀的画家。石涛原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号苦瓜和尚、枝下人、大涤子等,法名原济,明代靖江王朱赞仪第十世孙。他青少年时期客居武昌,流寓苏、皖;中年时期客居南京长达八年之久,后去北京,晚年定居扬州。石涛擅长山水、花鸟,兼工诗、书、印,著  相似文献   

20.
石涛,姓来各若极,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等,明清江王朱亨嘉的长子,崇份三年(1630)生于桂林靖江王府,雍正二年(1724)在江苏扬州逝世,终年95岁。石涛生于明末,活动于清初,这个时代,绘画创作的总趋势,一是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为代表的正统派,创作思想力求摹古,另一系是石涛、八大、石现、弘七、梅清、龚贤等人.他们或为明朝宗室,或为先前遗民,因此在政治上,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在画风上,一反正统派之所为,主张抒发个性,强调笔墨逸情为创作的主导思想。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