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935年梁实秋通过王平陵介绍,与正中书局商量《学文》月刊继续出版事宜。《学文》月刊与《新月》月刊有承继关系。梁实秋拟创办《学文季刊》,以接续《学文》月刊。梁实秋与正中书局的四封来往信函,表明其自由主义文人的立场,也反映出左翼文人与自由主义文人在文艺和政治观点上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胡适作为中国现代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在中国文化进程中,起着不容低估的作用。从“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运动直至临终,他始终坚持着文化上的改良主义,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哲学上的实验主义。胡适中西舍璧的文人气质影响了“五四”后一代青年,被大批文人拥为精神界导师。他关心国家、社会的命运以及前途而激发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凸显了其鲜明的政治人格。本文在分析胡适思想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其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李白、苏轼等都是具有政治情结的性情诗人。天生的"性情"本质决定了其政治仕途的必然失意。知其不可为仍为之,性情文人的政治关怀具有悲剧色彩。性情文人悲剧式的政治关怀反作用于其文学创作,无意中增添了其作品的厚重感,增强了其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对于一个真正的性情文人而言,生命的要旨应是保持其醇真质朴的性情本色,深刻地思考政治,穿越政治,有意或无意地实现自己的艺术人生。  相似文献   

4.
纵观莫洛亚的一系列传记作品可以发现,他在传记中勾勒出一幅文人群像,这些文人既是无愧天才称誉的文人英雄,又是在19世纪的各种社会浪潮中成长的知识分子。为了刻画这些文人的形象,莫洛亚一方面通过巧妙的叙事技巧弥合传主的生活与创作之间的裂缝,剖析了传主的文学创造力,使传主作为文人英雄的形象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他着重分析了这些文人在政治活动中的不同表现,从更加深刻的角度来理解传主的政治选择。由此可以看出,莫洛亚在他的传记作品中不仅表达出他对传主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他深刻的现实关切。  相似文献   

5.
古代文人在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文人为文,也须从大千世界汲取创作的养分,但其性格、兴趣、追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往往构成他们创作的内在动因。几千年来,由于自身、政治、文化、社会等种种原因,文人与山结下了深厚的情结。  相似文献   

6.
出于文学情结和政治需要,曾国藩利用桐城派这面旗帜招揽天下英才,为其政治利益服务,表现出对桐城文人特别关爱和培养,赢得桐城文人对他的信任。与此同时,桐城文人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振兴桐城派三祖的文学事业,也必须追随曾国藩,借助其声望,扩大桐城派的影响。曾国藩看重桐城文人,桐城文人愿为曾氏效力,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8,(1):115-124
文人群体的交往折射出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在1930年代的北平,以沈从文、林徽因、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京派"后期文人群体,凭借着《大公报·文艺副刊》、"太太的客厅"、"读诗会"等"公共空间网络"的构筑和交往,在复杂动荡的时局下,以"远离政治"的政治态度追求着独立自由的文学态度和文人品格,从而展现出了该群体所抱持的自由主义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8.
从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到1933年5月丁玲被捕,《现代》与丁玲的关系是一个文学刊物和一个知名作家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现代》及时报道了丁玲的文艺活动,刊发了有关丁玲的书讯,多次向丁玲约稿并发表了丁玲的作品;另一方面,丁玲也以自己的作品和批评表现出了对《现代》的关注和重视。从1933年5月至1934年11月,因丁玲的被囚失语,二者的关系演变为单向的授受关系:《现代》通过及时报道丁玲被捕消息、精心编发(搜集)丁玲相关资料、多次刊登丁玲著作广告和组织刊发丁玲创作评论,一再表现出了对丁玲的关注、声援与追念。二者这一“互动一授受”关系,呈现出了30年代“自由主义文人”与“左翼文人”这两个文人群体关系之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一位诗人是谢灵运.谢灵运一生精神困顿,他屡屡试图在山水中寻求精神解脱,其诗中所表现的那颗诗人的寂寞心引发了后代很多读者的共鸣,并产生莫大的影响,其中柳宗元是受其影响非常深刻的一位诗人.前人已有不少关于他们的诗歌研究,但把两人放在历史政治中来衡量和比较的却很少.本文拟从这点出发,来观照历史中相同处境的文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唐代安史之乱后,科举改革者对当时仕进文人的素质提出质疑。礼官杨绾彻底废除科举制度的动议,引发了整个思想领域的重整。尽管之后科举试诗赋取士仍时有反复,但经义取士的趋势在中唐明显强化。中唐礼官的科举革废之争对中唐文人的政治情感、政治价值取向、政治行为模式的冲击是巨大的,促成了中唐文人由文词空言治道向文学与政治结合的素质转型。  相似文献   

11.
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之诗文传到朝鲜后,朝鲜文人以阅读其诗文、次其韵等方式表达了对其作品关注和欢迎,同时也对他的诗文及理论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批评。多数人对他的复古理论、创作风格、总体成就持赞誉态度,肯定其在明代文坛的领袖地位,也有少数人对他的理论和创作提出指责。虽然朝鲜文人的评价多受中国文人的影响,但这些褒贬不一的批评是对中国李攀龙研究的有益补充和丰富,对李攀龙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的作品最晚于12世纪中期传到了朝鲜,在那里广泛传播。文人们从形式与内容方面吸收、借鉴其文艺理论;批评家们对其文学创作展开了以赞誉为主的各种形式的评价。此外,欧阳修的品格以及生活态度和情趣也对朝鲜文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渔小说文人意识的增强,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与叙事干预,主要表现为三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入话中富于个性色彩的议论;二是对故事叙事节奏和人物描写的操纵;三是虚拟叙事情境,虚化现实内容。  相似文献   

14.
明代军事史上,文人将兵是一个重要现象,这一现象极大地推进了自先秦以来就存在的兵儒融合的进程。在此过程中大批儒将做出了卓越贡献,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王阳明在其一生中始终把儒家思想奉为圭臬,但其用兵实践中又屡以兵家思想胜敌。他很好地把握了兵儒冲突的核心:"诈"与"仁"的关系问题,从儒家思想中吸取"仁"的精华,从兵家理论中领会"诈"的实在,区分二者的适用范围,以"仁"为体,以"诈"为用,切实做到了兵儒合一,使儒家思想和兵家思想在他的军事实践中得以融合和体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创作过大量的庭园诗歌,并在其中寄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杨万里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庭园诗人,他一生酷爱园林,在游园、造园和写园中,通过想象、建筑和书写,建构起了"图景式庭园"、"实体庭园"和"书写中的庭园"三重与自己知音相契的文人庭园,在庭园中数次拒仕不出,"笔落而逝",殉于精神的清野。而庭园作为文人士大夫与政治的触媒,不仅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可居可游的知音场域,保全其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坚守,而且通过文人士大夫的书写得以留存,记录并延续了千古文人在仕与隐的矛盾中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执着的姿态。  相似文献   

16.
嵇康清峻的文化品格,透射出文人的独特气质,对中国文人精神的陶铸有着重要的思想意义。这位竹林领袖、魏晋人望、魏晋风度的引领者,用文字、思想与生命共同完成了对理想与人格的坚守。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极看重人的品格的锻炼和修养的。古代文人至少多数人是把理想品格当作自己的倾仰对象、当作值得自己为之追求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目标的。在理想品格的某些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的人,就如天上繁星,数不胜数,陶渊明、李白、苏轼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理想品格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传统、思想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我们民族不断前进和发展的一个精神支柱、一个思想基础。后代的人们在设计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格理想时,在构建自己时代的理想品格时,不可避免地会把眼光投向它们,从中吸取营养,寻求借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明清时期淄川士人社会交往基础和交往形式等问题的探讨,反映处于不同空间层次之士由于经济基础、政治因素等影响,其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但是他们认同的基础要素是共同的历史记忆、生活遭遇和共同的志趣,而社会交往正是这种认同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9.
《阅微草堂笔记》展示了文人丰富的梦幻世界。梦是文人人生追求和高雅情趣的表现:有追求科举与官禄的科名梦,有反映乾嘉学风的学术梦,有思考人生的哲理梦,有神秘灵感的诗歌梦,还有梦寐以求的古董梦。梦也是文人浪漫风流的感情世界的表现:有凄婉惆怅的爱情梦,有人欲放纵的艳遇梦,还有浸染男风的相思梦。梦表现出当时文人独特的人生追求和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