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宋诗》资料丰富,浩如烟海,对研究楚汉人物刘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宋代诗歌中描写刘邦的诗句能够突出刘邦个性的独特性、时代性与可接受性。宋诗里描写的刘邦,他布衣提剑取天下,能够知人善任、统领全局、宽容仁义,但也有自身的性格缺陷,如狎侮、无赖、猜忌、记旧怨等。宋诗对他的描写,展现了宋代文人在特定环境下对刘邦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2.
汉高祖刘邦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史记》的记载中.在元散曲家笔下,刘邦形象的一些方面得到了展现,在肯定刘邦功业的基础上,暴露了他德行上的问题以及屠杀功臣的事实.元散曲家将散曲中的刘邦形象作为自我表现的载体,他们选取的这些角度实际上蕴含着他们自己的价值取向,即对统治者的质疑、对功名的厌弃和对归隐的向...  相似文献   

3.
王勇  唐俐 《天中学刊》2005,20(1):100-103
政治流氓惯用的欺骗伎俩以及不守信义、六亲不认的无赖习气,多次帮助刘邦取得了战场上的先机,从而为其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之所以出现这种道德与功业完全脱节的情况,主要由于秦汉之际社会道德的沦丧,使刘邦的不道德行为逃脱了社会成员的谴责。  相似文献   

4.
刘邦布衣集团经历秦末变迁与动荡后,以帝王将相身份掌控天下,占有并重新分配社会资源,拥有令人望尘莫及的权力和声望。出身卑微的布衣们通过艰苦奋斗成为高贵的帝王将相,攀龙附凤的皇亲国戚与功臣子侯和异姓王子侯同样获得莫大荣耀。从社会流动角度探讨刘邦布衣集团成员由布衣而将相的途径,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汉高祖刘邦,本是一介布衣,最终却能一举蹑足九五,这与他的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本文旨在从人力资源测评的角度,分析刘邦选拔和任用韩信的两个过程:对于人才的选拔,主要分析其战略高度,借力于人以及测评的针对性;对于人才的任用,主要分析角色定位,虚怀纳言、敢于放权以及适时激励.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开掘作为反秦革命风暴中涌现出的一代群众领袖、布衣皇帝刘邦身上所具有的新质素:他思想的开放,他与群众的联系,他的政治艺术,他随着形势发展不断更新观念的品格等等。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对人物形象进行立体真实的刻画,汉朝开国君主刘邦是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代表。司马迁在塑造刘邦这一形象的时候给予独特的视角与关注点——"大骂",同时他敏锐地感知并分析了刘邦"骂"这一情绪背后所隐含的复杂的精神世界,这使得刘邦的"骂"起到了"统御术"的政治功用。在司马迁的笔下,这一系列的举动,体现出刘邦理性地掌控和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司马迁对刘邦形象的塑造,体现出他理性思辨的高度,表达了自己对刘邦这一特质的辩证性的理解,有其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西周世卿世禄制度在春秋战国之世逐渐被诸侯国实施的功勋授爵制度所取代,"封侯"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愿望。秦国商鞅变法,所颁二十等爵制中多有以功勋授爵之爵级。反秦战争爆发后,陈胜以"黔首"自立为王,激起了社会各阶层对"封王"的渴望。随后项羽分封,不论出身,只论军功,自"西楚霸王"而下所封王、侯中多有平民,此即所谓"布衣王侯之局"。刘邦在与项羽的对抗过程中,因以弱敌强之形势所迫,不得不继续分封王、侯以争揽人才,韩信、彭越等遂以布衣封王。楚汉战争结束时,刘邦一方"布衣王侯之局"已成,受封王侯者治国理政,终开赵翼所谓"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相似文献   

9.
刘邦布衣集团与西汉政权的建立曹家齐刘邦为什么能建立起统一的西汉政权?学术界论述颇多。概而言之,主要从刘邦能与天下同利、得民心、善于用人、策略正确等几方面来论证刘胜项败的必然性。有人侧重一面,有人全面立论,可谓阐论精辟,说服力强。但若细加思索,似乎感到...  相似文献   

10.
<正>汉得天下,与夏商周秦不同,没有积德过程。刘邦以布衣起事,三年亡秦,五年亡楚称帝,时间之短,前所未有。由于汉以武力得天下,所以,出现了一大批战将、功臣。怎样对待这些与他共取天下,“皆陛下故等夷”的诸将,是刘邦面临的棘手问题。迫于形势,他改变秦制,“瓜分天下”,造就了一批功臣贵族。封王有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等。此外还有一大批侯。从功臣贵族诞生的第一天,皇室就与他们存在尖锐矛盾,预示一场新的厮杀即将爆发。刘邦名为皇帝,仅辖“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史记》卷17)大片土地被功臣贵族割占,这对于“定一尊”的刘邦,当然不能容忍。所以,消灭功臣贵族便成为进一步统一的客观要求,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鸿门宴是项羽兵临咸阳时与刘邦的初次较量,暴露了他缺乏远见的弱点,失去了消灭刘邦的一次大好机会,是他的事业走向衰落的预兆,同时,也显示了他作为大英雄不屑于暗算人的磊落胸怀。有人说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而我却认为这是他的君子风度。刘邦向项羽道歉,项羽不记先前之怨恨,邀请刘邦与之同饮,是君子风度;项王认为曹无伤是小人奸细,就应当告诉刘邦,他想要光明正大地战胜刘邦,赢也要赢得光明磊落,同样也是君子风度;范增想借项庄舞剑刺杀刘邦,项羽本无杀刘邦之意,他对于这种营中暗杀的做法不欣赏,所以对项伯“翼蔽沛公”也不反对,…  相似文献   

12.
徐鸣谦先生是我国二十世纪的学术大家,他的道德、功业、文章永昭国史。今年是他百岁诞辰,我们应该纪念这位为国家、为民族、为学术作过重大贡献的学者。  相似文献   

13.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自题金山画像》苏东坡对他一生功业所作的自我评价是恰切的。功业是指功绩和事业。就他一生来说,功业就是指的:在政治方面,有远大的抱负和卓越的才能,有改革朝政的强烈愿望;在出仕朝廷或贬官期间,关心民间疾苦,注重农耕、救灾、治病、办学事宜;在  相似文献   

14.
左右手     
萧何与刘邦同乡,刘邦非常信任、倚重他。后来,韩信投奔了刘邦,刘邦只让他做了一名管粮的小官。萧何与韩信交谈过,知道他有奇才。刘邦的军队到南郑时,手下很多人都逃跑了,韩信因为得不到重用也  相似文献   

15.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以布衣出身,在秦末揭竿而起,投身于农民起义的大潮中,历经风险,建立起西汉王朝,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其本人善于纳谏、敢于纳谏,纳谏的特征亮点纷呈,作用显著。纳谏也成为刘邦用人、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治国手段。  相似文献   

16.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康德建构了他的道德王国,提出了道德命令。并且,论证了道德命令的可能性。他认为处于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人,由于具备了自由和理性,因此能够排除经验因素而获得道德价值。本文以自由和理性为切入点,试图分析康德的道德命令对于人如何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刘邦从一介布衣到成功登上帝皇之位,其军事上和政治上必有过人之处毋庸置疑。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多次采用互见手法,使刘邦的负面形象在《项羽本纪》、《季布栾布列传》等诸多篇什中都有所展现,而这种展现应该出于特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庄子从揭示人的道德认识的本质出发,对世俗的道德知识,即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范畴进行分析和批判;通过怀疑、乃至否定人的现世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来寻究生活之真意与人生之终极价值,并依之建构起“依乎天理”、与道为一的道德理想人格。在这一过程中,他触及到了诸如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生之终极价值、事实与价值之关系、人的存在及其活动等等许多重要的伦理理论问题,这自有其深刻的地方。因此,虽就其思想表层来看,不乏消极成份,但究其实质,其根本精神与中国传统伦理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道德责任是指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道德主体以社会客观道德价值为评价标准,履行对他者(包括人、事、物)的责任,并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道德责任具有范围的广泛性与有限性、目标的现实性与理想性、实现的自律性与强制性等特征.道德责任作为道德本然与实然的同一、伦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个体走向道德完善的必然通道,其逻辑体系由公民对...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开启了理学的本体转向,他将天理的依据回归自然本心,提出此心即理,通过修炼本心,即能达到体认天理的目的。在对心与性、情、身的关系的论述上,可以看出王阳明对于完善理学体系的努力。他力图使成圣的依据、道德对规范与主体的道德自觉性及意愿相融合,从而将超然的天理拉回现实世界,构建属于人的意义世界,突出了主体意识和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