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地球科学论文中,与中国地名关联的地理和地质等地学名称的英译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特点和性质,从六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每个方面都列举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实例,指出了需注意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英译建议。  相似文献   

2.
庞佩利与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传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人庞佩利是一位在中国进行地质考察的西方地质学家而为中国地学史所熟知,该文作者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庞佩利的学术成就,深入研究了庞佩利在考察及其成果,尤其是重点分析了庞氏提出的“震旦上升系”文章指出“震旦上升系”所表述的不仅是通常所理解的山系的走向,而且具有构造运动意义,该文作者还讨论了庞佩利在华的地质考察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发展不同阶段的学科兴趣中心转移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出中国地质科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其变迁的趋势:学科体系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总趋势上与世界地质科学学科体系的发展具有趋同性。  相似文献   

4.
李宁 《科研管理》2019,40(1):1-11
本文利用Scopus数据库收录的1996-2015年科研论文数据分析中国科研产出的学科分布。通过回归分析和差异分析,着重研究中国科研产出学科分布的历史演化特征,并探讨其成因机制。研究发现,在科研产出的学科分布方面,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科间失衡严重。历史演化分析表明中国的科学分布逐渐与世界水平趋同,但尚未达到主流科技大国的均衡水平。本文从历史事件、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制度安排、文化因素等方面分析了上述特征的成因机制,特别强调路径依赖的主要作用,并探讨了相关的科技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5.
竺可桢与东南大学地学系——兼论竺可桢地学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地学的主要开创者中,竺可桢以学术权威和学术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了创造一个适当的发展环境,竺可桢在地学体制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他创建的第一个地学系——东南大学地学系,培养了几代中国早期的近代地学人才。中国地理学界和气象学界的莫基者,多出自竺可桢门下。中国学者在引进西方地学的同时也在努力创造一个适合中国的近代地学体系。竺可桢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正是近代地学在中国形成、发展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对竺可桢所受教育背景和学术思想形成过程的分析,研究了近代地学在中国的发展及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大道院士负责的重点项目“中国区域发展地学基础的综合研究”历时3年,对我国区域发展要素进行了综合集成研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明了地学要素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系统总结了我国区域发展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发展了区域综合集成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8.
试论创建中国特色的旅游科学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化旅游和旅游科学的发展均方兴未艾,世界和中国旅游发展的迅猛与旅游科学研究滞后已构成矛盾,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旅游研究范围狭隘,层次低下,理论匮乏与我国旅游发展的片面性、短视性、盲目性密切相关。建设我国旅游科学应从旅游的客观性质、快速发展和空间差异出发,遵循全面性、超前性、区域性原则。在我国,应建立旅游科学一级学科,建设旅游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旅游基础科学研究与教育机构,突出中国旅游科学的特色。新世纪的旅游已成为重要的经济环节、公民义务和权利、世界和平和国家统一的纽带,创建中国特色的旅游科学学科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在世纪之交科学技术大发展的现阶段,中国地质科学也必将兴盛,因为它具备了社会需求,科学问题和社会支撑基础3个科学发展的条件。由于中国地质学奠基者的远见卓识,中国地质这在本世纪20-30年代已建立了世界声誉。新中国建立后50-70年代中国地质科学取得迅速的进展,自70年代末至今的开放时期,更取得了全面的发展,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概念为广大地质学者所接受,地质学各分支学科必将相互交融合,开展综合的和协调  相似文献   

10.
11.
到了21世纪中叶,中国极可能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科技强国。一、1400—1600年——中国落后于西方古代许多重要的发明都起源于中国,这是人所共知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和造纸。极力推崇这些重大发明的不是别人,正是欧洲近代科学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虽然他并不知道它们是源自中国的:“纵观今日社会,许多发明的作用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铁。这些都是近代的发明,但是来源不详。这三种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和一切事物。印刷术使文学改观,火药使战争改观,磁铁使航海改观。可以说,没有一个王朝,没有一支宗教派别,没有任何伟人曾产生过比这些发明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郝平生 《科教文汇》2011,(22):24-25
本文拟以中国20世纪前期的学制演变入手,通过对中国近代大学学科设置和发展的具体考察,探讨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的特点,借机理顺其发展轨迹,以期揭示近代中国整个大学群体学科体系的近代化之路,并对其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得失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以中国20世纪前期的学制演变入手,通过对中国近代大学学科设置和发展的具体考察,探讨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的特点,借机理顺其发展轨迹,以期揭示近代中国整个大学群体学科体系的近代化之路,并对其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得失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质量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分析了质量管理、质量科学、质量工程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认为质量管理应是规范的学科名称。重点对其学科定位和学术地位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质量管理学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中国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和谐社会,必须重视质量管理学科,重视社会经济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国人在探究“中国科学为什么落后”这一问题的答案历程中,充分认识到“实用理性”是阻碍科学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也认识到为学术而学术是科学理性的本质特征。但在“富国强种”的救国重任后,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历程却时时受制于“实用理性”,科学工作者们往往不能抵挡名利的诱惑,或彷徨于学术与名利之间,或弃学术而就名利。科学工作者科学理性的缺陷,也是学术体制之外制约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综合环境与中国科学的未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大社会历史事件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的综合反映。只有这些事件的意义超越了国度,处于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并且成为整个人类近现代史的里程碑,才成为发生这些事件的国家进入科学活动中心的前导。近百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经历了历史上最急剧的变革。但是,这些变革基本上都属于追赶世界文明主流性质的,除了特殊的国度因素之外,在性质上还谈不上构成影响人类历史主流的里程碑。1978年以来我国进行的社会改革实践,如果能够发展成为在性质上影响世界并且标志人类历史主流进程的里程碑,则中国进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才有一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梁立明 《科研管理》2000,21(3):95-101
本文介绍了第七届国际科学计量与住处计量学大会的基本情况,对当前该学科世界总体发展形势,重点研究领域和前沿课题,以及一些国家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作了简单评价,尝试指出我国该领域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主要差距,并对我国学科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ES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从学科相对产出和相对引文影响比较分析了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科研论文产出,并进一步考虑论文产出和引文影响在学科之间的非均衡分布,从学科专业化和标准引文影响两个维度刻画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科研论文产出的相对位置。发现中国科研论文总数虽已居世界第二,但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科研论文质量存在较大差距,学科结构布局也存在一定差异。当前,中国正处于从学科专业化指标值=0.5、标准引文影响指标值=0.6向学科专业化指标值=0.35、标准引文影响指标值=1.2双重跃迁的关键时期。本文研究方法及结论对于认清中国在世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具有一定的补充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佳  陆菊  刘宁 《资源科学》2015,37(12):2381-2393
“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明确“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的战略部署。本文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1999-2012年沿海11省市区旅游产业效率进行测度,揭示其时序变化与空间差异特征,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分析该时间段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而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其旅游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999-2012年,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综合效率整体上呈螺旋状上升态势,其中长三角地区呈现出领先优势,环渤海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不相上下,呈平稳变化态势;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保持快速的增长,年均增长率为8.6%,其中技术进步是引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城市化水平对旅游产业效率的影响呈显著正效应,推动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提升城市化水平是提高沿海地区旅游产业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