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思妇原型源自《诗经》中的情爱诗,是当时社会男女恋爱婚姻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思想情感艺术的折光。因为从她们身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局限于封建社会初期的周代,而是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很有代表性。所以说,她们具有深刻的社会与现实意义。《诗经》中的这些处于婚姻爱情家庭中的女性形象,既是对当时现实社会中的女性一定程度上的再现与升华,同时又反映了时人对至情至爱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子形象,从她们身上不难看出《诗经》时代女性的生存景观。由于人内心世界具有复杂性、深刻性、变动性等特征,所以,对于女性精神世界的探索仍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本文拟从《诗经》中女子之忧的角度来对当时女性的精神世界作一分析,以进一步了解那一时期中国女性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3.
自《诗经》以来,以妇女为题材的古典诗歌所描绘的悲妇形象主要有思妇、弃妇、怨妇三类。思妇:这是最常见的古代妇女形象。她们或思念久役于外的丈夫,如《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诗经·卫风·伯兮》中的“我”因丈夫在外打仗,竟无心修饰容貌,弄得“首  相似文献   

4.
女书:女性生存焦虑的集中表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书的写作抛开了传统中国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标准,她充满悲喜之情,聚散之迹,单刀直入的是生殖以及生离死别的主题,超出了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女性写作狭小的个人情感圈子,她们不写“闺怨”、“思妇”,不写女子不得金榜题名。她们走出男权文化的视野。大声疾呼的是“已是朝廷制错礼,世煞不由跟礼当”,这使得女书写作有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她的批判现实的意义和境界,大大超出了同时代主流社会中妇女写作。  相似文献   

5.
在约占《诗经》总数的婚恋诗中,描写思妇的诗歌约有10首左右,如:《卷耳》、《君子于役》等;描写弃妇的诗歌亦有10首左右,如:《卫风·氓》、《邯风·谷风)等,从数量上看,仅次于恋歌。这两类诗都以女性的生活、心态为描写对象,写思妇的愁苦,写弃妇的悲愤,无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可谓我国思妇诗与奔妇诗的进简。但这些诗歌所描写的思妇与奔妇,又与后世不同,不仅保留着那个时代的痕迹,也保留着周代妇女朴素的思想感情及其诗作的艺术特色.一、《诗经》中的思妇(一)《诗经》中思妇的类型与后世不同。在周代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6.
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为我们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有美丽活泼的少女,有哀伤悲切的弃妇,有哀怨凄切的思妇,有爱国如家的贵夫人等,在塑造女性形象美时,作者采用了借助外物、或用赋手法,表现她们的美态,这是我国女性形象群体美的最早展现。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其产生时代的风貌。《诗经·国风》诗中的怀“归”一方面指女子怀春思嫁,另一方面指出嫁女子思归娘家。通过《诗经·国风》中反映女子怀“归”情思,可以探知《诗经》时期已进入了以礼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既是一种行为规范,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分析《诗经·国风》中的女子怀“归”情思,不仅有助于了解《诗经》时期的婚恋习俗和礼法要求,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诗经》“发乎情,止乎礼”这一抒情特点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8.
《诗经》与《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因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想文化氛围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本文首先拟从人的精神觉醒层次理论去深入剖析她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不同时代女性不同的精神风貌。其次从周礼文化和汉末儒学式微视野分别探讨形成思妇精神觉醒不同层次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张广顺 《语文知识》2000,(11):15-15
“女士”源于《诗经》“尼尔女士”一语,即“女而有士行者”之意,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是对有知识、有修养的女子的尊称。“女郎”源自《木兰辞》“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一句,寓有“女中之郎”之意,也是对有壮志的年轻女子的代称。“巾帼”源于《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称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始终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性。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  相似文献   

10.
《伯兮》是《诗经》中思妇诗的名篇,它因描绘了独特的女性形象和不同的创作视角而与《诗经》中其他的闺怨、思妇诗相区别。本文借用女性主义批评中关于女性写作和女性阅读的一些理论来重新分析解读《伯兮》,并试图从中国上古伏羲女娲的神话和历代文人诗词中的女性形象中找寻文学中关于两性关系、女性地位等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古巴比伦时期,女祭司阶层开始兴起。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称为“特殊的妇女”。在家庭中她们摆脱了“父权”、“夫权”和“子权”的控制,享有和男性平等的权利。她们不能被丈夫随意抛弃,享有财产继承权,可以独立自由处理家庭中的不动产。女祭司具有的宗教职能、高贵出身及具有的丰厚嫁妆是其在家庭中享有极高地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家庭关系是近代江南烈女现象依旧存在的重要原因。无论婚配与否,女性能通过某些特定的方式与丈夫产生深厚的感情,她们为救治丈夫不惜牺牲自己,丈夫的去世对她们的打击极为沉重,为了追随丈夫于地下,她们选择殉夫;某些亲属单薄且无子嗣的女子在丈夫去世后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殉夫便成了她们无奈的选择。然而,更多的女性是被逼迫而死,娘家或夫家令其改嫁违背了其"不适二夫"的志向;家庭成员的凌辱让其饱受失节的威胁和心灵的伤害,自杀反而成了她们守护贞节的武器和最后的解脱。  相似文献   

13.
在周代,女子远嫁异国他乡,且受到当时礼制的约束,但她们的归属感仍很强烈,不想放弃“归宁父母”的仅有机会。因为家是生命的起点和摇篮,对于生她养她的娘家,仍保持着深切的思念和依恋之情。因此,这些诗中弥漫着浓浓的乡愁,在她们的心灵深处,乡情始终不散,反映了人伦的天性。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部分诗歌为女性所作,它们是研究文学萌芽时期女性作品的宝贵资料。但鉴于《诗经》中大多诗篇的作者并无可考,今人只能从诗作本身判断其作者是否为女性,并将此类诗歌定名为“女性口吻诗歌”,以区别现已通用“女性诗歌”之概念。以诗歌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诗中所用的词汇等判定《诗经》中的女性口吻诗歌,并兼及其在《诗经》各部分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的情歌描写了男女之间爱慕、相思、相会、追求等感情经历 ,热情赞颂了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生活。纵观全部《诗经》情歌 ,女性是主角 ,男性是配角。  相似文献   

16.
"女祸"一词是女子亡家祸国的省略,归纳起来有妇言是用、妻妾易位、女乐亡国、美女不祥、女子淫通等五个方面,由此导致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权威观念——女祸论。"女祸"这一文化现象产生于中国古代男外女内的社会结构,无论男女,符合结构的行为是福,违背结构的行为是祸。女祸的反面是贤妻良母,因为后者恪守了女性主内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7.
《诗经》婚恋诗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广阔而复杂的礼仪制度、婚恋习俗及婚恋生活状况。由于婚俗在民间有一定的传承性,《诗经》婚恋诗中存在着一些对远古自由婚恋风俗和母系社会婚姻遗迹的描写,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女性在母系社会曾居于崇高地位。同时,通过《诗经》婚恋诗对女性婚恋无自主权、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沦为生育工具等男尊女卑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我们也能看到周代的女性地位已由崇高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8.
月亮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极为常见,且尤以思妇诗中出现次数最为频繁.月亮虽然只是自然界中的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并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怀人思远的情感寄托流程及其鲜明的"哀而不伤"的审美趋向.论文从思妇诗的缘起及其诗中有关月亮的情境融合,来论述月亮成为思妇诗中一个重要意象的缘由.  相似文献   

19.
清代女性诗人呈密集型人才结构,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她们获得了一定的教育地位,也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其主要因素来自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出嫁前父母重视她们的早期教育,出嫁后与夫君的吟咏酬唱以及对后代的倾心教育,使女性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当今社会应为女性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使"母亲"从繁重的劳动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教育子女。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诗经》分类中“雅”之本义及其特点的争论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了。其实“雅”本为鸟名,音同“夏”,后又成为一种特殊的乐器名。周人常自称“夏人”,因此将自己的音乐命名为“夏”乐,体现了一种对祖先的景仰。“雅”作为一种乐器与《诗》中的“夏”乐演奏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大夏"乃古乐名,为示区别,因此改“夏”乐为“雅”乐。《孔子诗论》的出土对于《诗经》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它对于《诗》的分类依次是:讼、大夏、少夏、邦风。这就从客观上证明了“雅”通“夏”,“雅乐”即“夏乐”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