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美国新闻史上最有名的一篇社论。虽然距今已有98年,但是,在美国,每当圣诞节来临,“各地的报纸、杂志,总要重新刊登一次。”记者先生:我8岁。我的朋友里边,有的小孩说:“圣诞老人是没有的”。我问爸爸,爸爸说,“去问问《太阳报》看,报社说有,那就真的有了。”因此,拜托了,请告诉我,圣诞老人真的有吗?帕吉尼娅·欧汉劳恩纽约市西95街115号帕吉尼娅,让我们来回答你的问题。你的朋友说没有圣诞老人,那是错的。在那个孩子的心中,肯定是染上了现时流行的什么都怀疑的习性。什么都怀疑的人,只相信眼睛看得见的东西。什么都怀疑的人,是心地狭窄…  相似文献   

2.
2004年末,我到美国讲学,闲来无事,和美国马里兰州的朋友杰克一起去接他上幼儿园的儿子,发现他儿子面黄肌瘦,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这让我大吃一惊:杰克在美国属于中产阶层,怎么孩子会面有菜色? “我在幼儿园里做‘乞丐’,”孩子神气地说.“因为我足够幸运。”“是啊,他正在做‘乞丐’,”杰克笑着说。“这可是抽签抽出来的。”“做乞丐?”我怀疑自己听错了,“孩子上  相似文献   

3.
“怀疑一切,察其所由”,这是伦敦经济学院院长霍华德·戴维斯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反复强调的“怀疑精神”。只有8000人的伦敦经济学院曾培养出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4.
美国当代名剧《怀疑》有一个典型的悬疑剧躯壳:女主角因怀疑男主角神父弗林对黑人少年唐纳德实施了性侵犯而展开了多方面调查,带领我们不断地逼近真相。但它有一个非典型结局:剧本中的中心悬疑始终没有明确的答案。这样的结构以及故事本身的暧昧,引导我们将它作为一个哲理剧来解读,诱使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沉重的肉身”未必沉重,它能给认知及心灵带来高翔的翅膀;如果“有罪”的肉身带来“高尚”的善行,那么我们有理由怀疑对“罪恶”的传统定义,无论这个定义来自宗教还是法律;反过来,既然“高尚”的善行可能源于身体的“罪孽”,我们也有理由怀疑“善行”的圣洁。  相似文献   

5.
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怀疑与学问》中告诉我们要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顾先生先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了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接下来的3、4两段论述怎样对待传说;第5段论述怎样对待书本和学问: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  相似文献   

6.
“怀疑一切,察其所由”。伦敦经济学院院长霍华德·戴维斯在2004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反复强调“怀疑精神”。然而,中国大学校长对“怀疑一切”本身产生了“怀疑”。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怀疑一切”属于一种西方的狭隘经验主义的观点。当然,中方校长并未全盘否定戴维斯的观点,朱清时就认为“怀疑”可以培养“独立思考”,中国人可以改良西方的怀疑精神。面对外国校长在“怀疑”上的“投怀送抱”,向来迷信舶来品的中国校长所以表现出了罕有的拒绝,大抵出于对那些停留于流俗层次大众怀疑的警惕吧。街头巷尾流行着老婆怀疑老公外遇的破事…  相似文献   

7.
本期主角:邓中翰神奇咒语:现在我们做出来的这颗“芯”真正属于中国。行动故事:1.勇于怀疑敢于探索邓中翰从小就想做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中国科技大学上二年级时,他对课本上的一个理论产生怀疑,经过反复试验后,向老师递交了一份长达8页的报告,并附上可以证明自己观点的5种实验  相似文献   

8.
美国在台湾长远利益是扶植美式民主。若一党既获总统、又获“立法院”多数,必然危及民主制衡原则,破坏美国长远大计。美国需要岛内出现能够具有足够抗衡力量的反对党,必须“扶弱抑强”。2000年时美国打压台湾军方助陈水扁当选即是此心理作崇。此次为防绿营坐大,美转而产生“扶蓝”倾向。这是根本原因。除此以外,美国对陈水扁善变特质渐生怀疑。陈水扁为了拉抬选情,不顾美国多次私下警告,不惜孤注一掷,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阅读》2007,(10):27-27
美国130名专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9·11”事件是美国自导自演的大骗局。他们组成了一个专家小组,9月11日聚集加州的一个音乐厅向美国国会宣读请愿书。这事发生在“9·11”恐怖袭击6周年纪念日这个敏感的日子里。这让一直对“9·11”事件持怀疑态度的美国社会议论纷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李白《静夜思》(六年制第四册13课)有句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望庐山瀑布》又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疑”作何解?翻阅手头上的教参,均解为“怀疑”。诗人既知“床前”洒落的是银白色的月光,为何还要“怀疑”它是“地上霜”呢?而《望庐山瀑布》一诗,从诗题到诗句已两次出现“瀑布”一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自然是“瀑布”,又为什么要“怀疑”呢?因此,“疑”之解释有疑。我认为这两处之“疑”,均应解为“像”、“似”、这样解才理通情顺,并且合乎比喻修辞格:“床前明  相似文献   

11.
我疑故我在     
<正>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或有浮浅庸俗的泡沫淹没过脖颈,“先怀疑、后攻击”像是写在基因里的癌,因怀疑而生的丑闻层出不穷。追求公理和正义的道路上有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唯有“键盘侠”持“怀疑”之毒匕喈喈怪笑,自以为是。于是我们麻木了、颓丧了,不断怀疑:精神真的还有救吗?有没有人振臂高呼、掷地有声“我愿做一名真正的怀疑者”?  相似文献   

12.
怀疑是认识现象。它在真理生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不容怀疑的。然而,每当人们记忆起“十年浩劫”中声名狼藉的“怀疑一切”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打倒一切”,进而对怀疑的必要性发生了怀疑。可是,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对怀疑的认识价值一贯予以肯定、从不怀疑。鲁迅认为“怀疑不是缺点”。马克思更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最喜欢的箴言。人们对怀疑的价值评价应褒还是应贬?那就需要探讨一下怀疑在科学发现、推进真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人的认识中有谬误、有真理,对谬误产生怀疑,才能促使谬误向真理转化。19世纪德国工人哲学家狄兹根认为认识是“由谬误到正确所经历的由可疑到正确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贺年永 《语文知识》2000,(12):16-17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中的“疑是”至今无确解。多数人讲成“怀疑是”,另有一些人释“疑”为怀疑,疑心,疑惑,以为,未注“是”为何义。这两种解释都未落实“是”为“这”的指代义。在有的语言环境中,“疑是”是可以讲成“怀疑这”的。例如唐代张渭的《早梅》诗: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师大都有过这样的历程:先作为学生凭借教材随着老师识文断字、谋篇布局、知书达理,由此奔赴考场或是社会;而后作为教师凭依教材迎来送往,引领学生走进语文。教材为谁而编——身份转换之间从未思考更无怀疑。何须问?何必问?然而笔者有机会读到同心出版社的推出的“中英文对照”的《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确乎为我国教材与这套美国语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随便”一词的两处运用,笔者认为有待斟酌。第一处在第四自然段:“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第二处在第五自然段:“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轻信。”从意义方面说,查《现代汉语词典》,“随便”(suíbiàn)一词的意思是:1、不在范围、数量等方面加限制。2、怎么方便就怎么做,不多考虑。3、任凭;无论。再看“随便”修饰的几个词:“轻信”的“轻”是“轻率”之意,“盲从”的“盲”是“盲目,不问是非”之意,“迷信…  相似文献   

16.
释疑·博采     
《静夜思》(六年制四册第13课)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秋夜月色勾起思乡之情时所写下的不朽篇章,字字平实如白话。正因如此,教者往往忽视了对词语的细细咀嚼。就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吧,我曾听到有位老师这样教学生:“疑”就是“怀疑”,“怀疑”就是“不相信”。于是得出: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白了,诗人不相信这是一层秋霜。殊不知,这种简单解释,不只是淡化了诗味,简直可以说歪曲了诗意。是的,这个“疑”字能释为“怀疑”,但“疑”  相似文献   

17.
开心词典     
《中等职业教育》2004,(21):36-36
谁的孩子 儿子回家后兴高采烈地告诉大家:“今天上课时老师说,一个孩子吃河马的奶,一个月长了二十多斤。” 爸爸大声吼道:“胡说八道,哪有这回事,是谁家的孩子?” 儿子认真地回答:“就是河马的孩子啊。” 美国人鄙夷地说:“这种玩艺在美国只用10年就足够了!” 经过爱丽舍宫时,美国人问司机:“这是什么?”司机自豪地说:“这是爱丽舍宫,我们用了20年才建好。”美国人鄙夷地说:“这种玩艺在美国只用5年就足够了!” 经过埃菲尔铁塔时,美国人问司机:“这是什么?”司机说:“这个我不知道,10分钟前我从这经过时,这儿还什么都没有…  相似文献   

18.
小学古诗中有些疑难词语,教学释义时常有分歧。给正确理解诗意带来一定困难,这儿择要举例试作辨释。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疑:教参释作“怀疑”。近来有人提出异议,认为“疑”应作“象”、“好象”,理由是从上句看出诗人已知道“床前”的地上是“月光”,怎会再“怀疑”它是“地上霜”  相似文献   

19.
“疑”,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怀疑感”。怀疑就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的体验。朱熹说过:“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得骤进。”可见知识的长进离不开“疑”字。有疑则有问,有问则有学,有学则有知。怀疑是探索的动力,创新的前提。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时常注意培养学生“见疑、解疑、善疑”的能力。如学习《在炮兵阵地上》这篇课文时,当教到彭总对团长说的话时,学生问:“彭总是国防部长了,为什么还老说错话?”显然,这样的  相似文献   

20.
时下,在月球轨道开展研究工作的欧洲宇航局“SMART-1”号探测器正在对美国和前苏联曾经登月的地点进行拍照,以期用事实说服那些怀疑人类登月真实性的人们,并为日后人类征月之旅作好准备。此次“SMART-1”号太空船探测目的之一,即是要查出“阿波罗”登月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