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话的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要有所准备,有了准备方能成功,否则胜算的把握殆尽。采访,从汉字方面考证:"采",手于木上,即用手摘取树上的叶子,它是有目的、有选择的行动。"访",  相似文献   

2.
近日,看了一篇以《采访被拒怎么办?》的文章。将采访被拒的原因完全归咎于被采访者的不合作。并总结出了被采访者不合作的四个原因:怕露富怕出头;怕泄露商业机密;采访对象有难言之隐;采访对象太忙,没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说的就是采访的重要性。成功的采访离不开技巧,尤其是人物采访更是如此。记者要想挖掘出生动鲜活的感人细节、采访出富有深度的稿件,采访前准备工作十分必要,笔者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深深体味到:细节决定成败!一个没有经验的记者做人物报道,一般会花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4.
都说记者这行是七分采三分写。而对一个煤炭企业报的新闻记者来说,采就更为重要了,也更加困难,所以,掌握采访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  相似文献   

5.
蔚莉 《新闻采编》2012,(5):27-28
提到"记者",大众对这一职业的认知不外乎三点:第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第二,忠实地去报道事实;第三,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广大的民众前往事情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透过探索与报道呈现于媒体,从而同媒体一道发挥解释、揭示、讨论、教育、娱乐等功能。对记者这一看似简单的定义背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在很多时候都是很不顺利的,各种拒绝采访的情形都有。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该怎么办呢?当面临一项艰巨而重大的新闻采访任务时,无论是新闻事业使命使然,还是职业素质的约束和要求,面对困难,面对危机采访,一名光荣而神圣的新闻记者都应该迎难而上,对困难说yes。本文从四个方面剖析了被拒采访的几种情形和几种应对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7.
所谓采访现场,即采访者采访被采访者的地方。由于采访大都要进行谈话,因此采访时,一般只要找个能谈话的地方就满足了。的确,许多采访我们就是在这种谈话场所中完成的。但是,有的采访我们却完成得不够好,甚至碰到了"卡壳",有的自以为完成得很好,但如果换个采访场所,我们也许能获得更精彩的材料。试想,《林海雪原》中杨子荣在林海雪原中唱"穿林海—",和在客厅里唱,效果肯定不一样。因此,注重采访场所对采访  相似文献   

8.
李刚 《记者摇篮》2012,(3):19-20
如何创造出全新的参与环境和轻松的交流氛围,以求对整个采访过程自如的驾驭和高质量的完成,这是对记者工作能力的体现,也是值得每个新闻工作者去深究和探索的最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篇成功的典型人物新闻作品,要让受众在感知其真实性的基础上对报道对象产生可感、可信、可学的第一印象。因此,典型人物的采访需要技巧,记者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作为一名广播记者,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就典型人物采访的技巧谈一些自己的观点。采访前做足准备工作采访前的准备是记者采访活动的关键环节。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确定好采访对象,运用各种手段查找采访对象的所有资料,了解采访对象的相关背景。只有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才能保证采访思路清晰,报道主题明确。广播采访是一对一的采访,记者要录下采访对象的声音,一般采访时间都比较长,因此需要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根据已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结合自己的采访目的,制作采访提纲,精心设计最切中要害的提问。对于专业性领域典型人  相似文献   

10.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采访突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访对象不配合怎么办?调查类报道记者一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市场化媒体兴起后,上述情况更加突出.如今媒体的报道理念与以往那种"人家提供什么,我就报道什么"不同,而是"就要得到我想要的".于是,"采访突破"便成为记者经常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隐性采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暗访,是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以及隐瞒记者的身份等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我们进行隐性采访,是因为正常公开的采访在面对各种需要监督的行为时容易产生抗拒,从而难以获得全面、真实的材料,如果采用非公开的隐性采访手段,则较易达到采访取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已经故去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曾成功地采访了许多世界知名人物,她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善于恰如其分地运用情感因素,即采访伊始,便引起被采访者的谈话兴趣,使整个采访过程顺利进行,从而获得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下面是法拉奇在上世纪80年代初对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采访开头:  相似文献   

13.
大儿子注射乙脑疫苗后,得了乙脑;小儿子喝了三鹿奶粉后,患了结石。这是山西省交口县回龙乡一个家庭的遭遇。遭遇曝光后,各路记者蜂拥  相似文献   

14.
对于新闻工作来说,采访是报道的前提;对于记者工作来说,掌握采访技巧是必需具备的工作本领。一个采访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优与劣。因而,采访技巧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本领之一。就如何提高新闻工作中的采访技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试论采访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采访?笔者认为,采访即通过发问来获取事实真相,有些时候,因种种原因,我们的提问不仅不精彩,甚至有问题。一、不恰当的提问方式1.欠考虑式提问。一次自然灾害导致一位老人家里平房倒塌,保险公司给予500元赔款,有位记者去采访时问她这笔钱作用大不大。相对于一座平房的摧毁,500元的补偿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只要对钱稍有概念的人都会知道,但记者急于让老人表达对这笔钱的正面反应,结果问出了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闻采访中提问方式和技巧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说采访是一门学问,那么提问则是艺术,它是采访的核心内容,如何在有限时间里从不同采访对象那里获取有效新闻事实,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是新闻采访中的技巧之所在。一、从读者角度出发,最先提出最想知道、非问不可  相似文献   

17.
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怎样能将共享的新闻资源做出独家角度?怎样能挖掘出新闻人物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令被采访者面对镜头放松而健谈,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这都需要记者在采访中具备提问的技巧。得体的提问,当会使采访事半功倍,创造一种良好的对话氛围;但如果记者东拉西扯,或姿态强势,就很容易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对采访带来阻碍。因此,采访过程中的提问技巧是对记者业务水平和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一、采访时应遵循的原则1.把握采访的主动权威廉·梅茨曾经说:"采访的含义,就是具有既定目  相似文献   

18.
采访,搜集寻访的意思.涉及到记者、受访者及双方之间的沟通三大方面.本质上,采访活动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双方互动,目的是为了完成记者既定采访目标. 记者在整个采访活动中是一个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以及同被采访者交流时获得具有新闻价值信息的行为主体.记者的采访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受访者是千差万别的,而记者本身也是个性各异.  相似文献   

19.
提问是新闻采访最常见的形式.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如果说采访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了。提出的问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采访意图、报道效果能否顺利实现。当然.新闻采访中的提问并不是简单的你说我记、你问我答,其中大有技巧。比如记者在采访时遇到的对象中.有的人情感外露.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谈起话来滔滔不绝,有的人却沉默寡言: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却拙于言辞。面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记者只有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切实做到问之有理、问之有趣、问之有物,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藏自己的身份和采访目的,在被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素材获取的一种采访形式。这种采访形式又被人们称为“暗访”,多用于曝光性的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