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1957-2004年中国大陆740个代表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分离热带气旋(TC)降水的客观天气图方法(OSAT)从该降水资料中分离出影响华南地区的热带气旋降水(TCP).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小波变换和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对分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五十年来华南区TCP呈下降趋势,而且比全国下降趋势更显著。(2)TCP极值呈准12年的周期振荡,比华北区极值出现的时间提早2—4年,华南、华北两区TCP极值呈反位相关系。(3)增暖环境下华南区TCP的落区更趋于集中,TCP的周期比增暖前大2~5年,但TCP要比增暖前减少,且比华北区TCP减少出现的时间提早10余年。(4)TCP的变化与影响华南的热带气旋频数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梁伟杰 《科技风》2013,(3):19-20
利用1950~200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本资料,对进入北部湾海域热带气旋的源地、路径、强度变化、频数等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进入北部湾海域的热带气旋来源于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洋面的占45.6%,来源于南海海面的占54.4%;进入路径主要有三种:登陆雷州半岛后偏西或偏西北移动进入北部湾、登陆海南岛后偏西或西北移动进入北部湾、从北部湾南部海域或者擦过海南岛南部沿海向北西北或西北移动进入北部湾;南海海面生成的热带气旋在进入北部湾后具有强度多变的特征;TC频数存在显著的月际和年代际差异。  相似文献   

3.
热带气旋活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它直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开展热带气旋的监测预报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TBB资料可以揭示云的存在和云所处演变阶段中的一些显著特征。近年来,TBB资料在热带气旋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分别从TBB资料在热带气旋风雨区、热带气旋强度及其他各个方面中的应用进行综合论述,同时提出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为热带气旋监测预报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1998年热带气旋特少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开热带气旋偏少的秘密,对今后的预报起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1998年热带气旋特少的诸种原因,并着重讨论了7~9月500hPa副热带高压各个特征量 变化的异常与热带气旋特少之间的关系,对其它一些影响热带气旋的外界条件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SVM回归法在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相关分析,提取影响热带气旋路径的气候学和持续性因子,然后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和逐步回归方法建立西太平洋地区24,、48、72、96、120 h热带气旋路径中期预报模型.通过对2006-2010年的试报,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无论在历史样本拟合的精度上还是在实际预报的能力上都优于逐步回归模型,而且这种优势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运用改进后的台风降水分离客观方法,利用华东地区1957—2004年129个台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对48a间影响该地区的热带气旋降水(Tropical Cyclone Precipitation,TCP)进行分离。在此基础上,利用小波分析、带通滤波、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不同时期的TCP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华东地区TCP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因子不同。年际变化的影响因子与热带中东太平洋SST有关,西北太平洋TC的生成数量也是影响TCP年际变化的原因;年代际变化的影响因子与副热带北太平洋SST和东亚地区位势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1950~2005年<台风年鉴><热带气旋年鉴>所给出的有关资料,对近56年来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时间间隔的非规则性做了初步研究.先统计了每年热带气旋之间的时间间隔,得到56个时间间隔序列,然后做回归方程求趋势,将原序列减去趋势项,得到的剩余序列再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每年的时间间隔序列存在一定的趋势,有的年份还存在周期.之后计算了时间间隔序列的关联维数,并建立自回归模型,采用选点法,对时间间隔序列进行预报及检验.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用于测量红外云图中热带气旋边缘线分形数的计算方法。该方法主要建立在轮廓编码的基础上进行。首先利用闽值分割法对红外图像进行分割,提取出云图中的对流像素。对分割后的图像二值化,然后进行轮廓编码.在编码过程中,识别出符合条件的连续区域(即连成片的对流云系),计算区域对应的周长、面积以及重心坐标等,根据台风年鉴中的记录查询出对应时刻云图中反映热带气旋的云系,通过周长-面积法,计算出热带气旋边缘线的分形数。  相似文献   

9.
刘欢  刘荣高 《资源科学》2012,34(2):242-247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数据资料,建立了以每次热带气旋6h间隔中心位置为基础的西北太平洋地区1°×1°经纬度格网,统计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地区1990年-2009年热带气旋的路径变化、发生频数、频率的年际分布和季节分布等。结果表明:①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影响的区域大概为100°-180°E,3.5°-51°N,主要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有:菲律宾群岛,中南半岛,中国东部沿海各省、海南省、台湾省,朝鲜半岛及日本三岛;②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发生次数有减少趋势,2000年-2009年年均发生次数比1990年-1999年年均少3次;③7月-10月热带气旋发生频繁,其中8月占到20年各月累计的21%;④热带气旋频数分布密集区为南海中北部以东、菲律宾吕宋岛以东,整体呈抛物线向东辐射减少;⑤热带气旋路径频率值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突出表现为频率最高值中心位置的规律性移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天气图、台风年鉴、GMS卫星图资料等分析1999年南海热带风暴活动特点,并对西藏东南部的影响做了天气气候背景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雨涝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浙江省63个站点逐日降水量,采用"降水集中期"的雨涝指标对浙江省1971-2006年的降水资料统计分析.进行雨涝等级评估.分析了浙江省近36 a雨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雨涝等级在时间尺度上,有逐步加强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中北部地区弱而东南、西南及南部强.且"降水集中期"相对于其他的雨涝指标.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客观有效.  相似文献   

12.
浙江降水量场时空分布变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EOF方法对浙江省38个气象观测站43年(1961.1~2003.12)的月、季降水量距平场的时空分布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降水量场的空间分布主要有南北分布型和东西分布型,春、冬季节以南北分布为主,夏、秋季节以东西分布为主。冬季降水场的空间分布尺度比夏季大;夏季降水场空间分布的年际变化比冬季大。秋季降水场空间分布变化的显著周期为9~14年,冬季降水场空间分布变化的显著周期为3.5~4.7年,而春季和夏季降水场空间分布则无显著周期存在。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技术的浙江省酸雨区分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牟永铭  朱光良 《科技通报》2005,21(3):356-359
酸雨问题已经成为浙江省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本文在浙江省酸雨监测已有数据的基础上,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通过空间插值、空间统计,模拟全省范围内酸雨的pH值分布情况,最后得出浙江省酸雨区分布现状,从而使酸雨的分布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和定位,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0-2008年浙江省秋季降水资料计算了秋季区域降水指数,基于NCEP/NCAR全球多个再分析资料、SST资料,采用相关分析、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浙江省秋季降水的长期气候特征、水汽输送通道、秋季降水对SST的响应以及和500 hPa高度场的遥相关。结果表明:近49年来浙江秋季降水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1990年前后发生突变;太平洋、南海以及孟加拉湾地区是浙江秋季降水的水汽来源;影响浙江省秋季降水的SST关键区域是中太平洋海盆西南部海区,关键期是当年的6~8月,该区域SST突变前后,秋季500 hPa高度场变化显著;青藏高压、东亚大槽、西太平洋副高和印缅槽是影响浙江省秋季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5.
利用金华市1953-2005年逐日20~08时、08~20时降水资料,采用第2、3类距平、最大熵谱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汛期降水的基本特征及年际年代际差异。结果表明:金华市降水季节变化呈单峰型,主峰在6月;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降水集中期;汛期降水总体呈略减少趋势,降水异常偏多年多发生在多雨时段,异常偏少年多发生在少雨时段;汛期降水稳定存在18~20a、2~3a周期,不同时段还存在不同周期;暴雨开始的迟早、长短和暴雨降水集中期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差异,暴雨降水稳定存在18~20a周期,不同时段还存在不同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暖冬的特点与汛期降水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媛  孙彭龄 《科技通报》2003,19(5):399-402
利用1951年以来的冬季(12月~2月)气温资料,对暖冬年进行划分,发现暖冬年西风带亚洲地区常出现纬向环流,低纬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偏西,暖冬年份与浙江省进人汛期后的总降水量和台风次数,都有较好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朱丹  肖天贵  谌芸 《资源科学》2010,32(10):1910-1917
利用四川地区1960年-2004年121个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运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定义,以及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区域对四川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960年-2004年,四川地区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够定量的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匀性。整个四川地区降水的降水集中度呈减小趋势。东部盆地和西部高原的局部地区,枯水年出现旱涝的可能性很大,南部地区降水的可预报性较强。四川东部降水逐年减少,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转人干旱时期,西部降水短期内逐年有所增加,南部将转人干旱时期。  相似文献   

18.
福建沿海70米高度风能资源分布特点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福建省沿海地区18座测风塔70m高度的观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风能资源储量丰富,其中福州中南部至泉州南部沿海一带风能资源最为丰富,年有效风功率密度介于(516.7~930.4)W/m2之间,平潭岛的风功率密度更是高达930.4W/m2;此外,位于福建南部的漳浦县赤湖镇一带的风能资源也非常丰富,年有效风功率密度超过509.9W/m2。风功率密度的计算结果与模拟结果分布特点相一致。福建沿海地区年平均有效风能时数及其百分率分别为7837.3h、82.9%。依据国标(GB/T18710-2002)对福建沿海风资源等级进行划分,福州中南部至泉州南部沿海一带应用于风力发电等级为"很好",其余地区介于"较好"和"好"之间。另外,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风向稳定,各地区主导风向明显,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地区的主导风向风别为N-NE、N-NNE和NNE-ENE,风能密度分布特点与风向一致。  相似文献   

19.
蔺雪芹  方创琳 《资源科学》2008,30(11):1612-1621
随着能源危机、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不断重视,中国风能资源开发和风电产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风电逐步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转化。氯碱化工产业是高耗能行业,目前面临着能源短缺的发展瓶颈,将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和高耗能氯碱化工产业进行链合布局,构建“风电-烧碱-化纤、造纸”、“风电-氯产品-PVC”产业链,建设无碳型高耗能氯碱化工产业基地,对于风能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氯碱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2006年我国社会经济、风电产业发展数据,确定我国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空间布局概率图谱,并与2020年我国氯碱产业空间布局进行叠加,对2020年我国基于大型非并网风电场建设的无碳型高耗能氯碱产业空间布局框架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未来我国非并网风电产业和高耗能氯碱化工产业的联动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基于大型非并网风电场建设布局,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江苏、山东、浙江、辽宁、新疆、内蒙古、山西、宁夏和青海九大无碳型高耗能氯碱化工产业基地。这些无碳型高耗能氯碱化工产业基地的建设,每年将发电1 713.94×108kWh,节约2 149.84×104t原煤,减少因燃煤而排放的粉尘202.82×104t,CO2约4 056.31×104t,氮氧化物约20.28×104t,SO2约32.45×104t,实现很好的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带来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