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它为作家赢得了世界性的伟大声誉,获得了世界人民的注目崇拜和热爱。小说的基本主题是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人生及命运,这一主题是通过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一生坎坷曲折的遭遇揭示出来的。整的来说,克利斯朵夫是一个贝多芬式的人物,一个才华横溢天赋极高的音乐家。在他身上,寄托了作家的全部热情和理想,包含着作家本人对艺术的使命、人生的目的和社会前途等一系列哲理问题的深边思考。同时,克里斯朵夫又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严肃正直的艺术家的基本…  相似文献   

2.
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曾说:"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其实,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也是有精神的。譬如,河流的精神是长流不息,音乐的精神是灵动与和谐,黎明的精神则是朝气蓬勃。被世人盛赞为"欧洲精神宝典"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正是因为对莱茵河、音乐和黎明的绝妙而富有诗意的描绘,对三者的精神实质淋漓尽致的表现,才备受世人的喜爱。上世纪上半叶,翻译大师傅雷先生将这部小说翻译到我国,引发了许多读者对自然以及人类生命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四元玉鉴》是元朝杰出的数学家朱世杰所撰写的一部划时代的数学巨著。该书卷首载《<四元玉鉴>前序》有云: 燕山松庭朱先生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矣。四方之来学者日众,先生遂发明《九章》之妙,以淑后学,为书三卷,分门二十有四,立问二百八十有八,名目《四元玉鉴》。  相似文献   

4.
那一套行头     
那是陪伴你一生的行头.我知道你舍不得丢下.所以远方的你不要担心;我会替你保存。——题记 我还记得那天夕阳西下,金色的余光洒在你的身上。我坐在你的旁边,看着你认真地给鞋帮穿孔,给绳子打蜡,然后把鞋的裂痕修好。我还记得.你身边的法国梧桐婆娑摇曳,身边有车流在涌,而你在那里一如既往地干着你手中的活,似乎身边的繁华和你无关。你的神态,你的动作,被我深深地刻在脑海中.成了记忆里永恒的一帧剪影。  相似文献   

5.
我不知道别人穿校服的感受是怎样的,我那套校服可是给我带来过很大的烦恼。别人也许认为穿校服是一种光荣一种美丽一种享受,而我,唉!我们的校服是一套单薄的长袖长裤,夏天穿着又捂又热,冬天因为套不了棉袄,穿上又冷,所以,我认为校服根本不实用。冬天一次校服大检查,我没按要求穿,因为校服太小,根本套不了我那厚厚的羽绒大衣,天那么冷,单穿校服不冻感冒才怪呢。结果我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通。因为我,我们班没得到流动红旗,老师还把我的纪律委员一职撤了。这套可恨的校服,我恨不得把它扔了!还有一次,老师通知我们校领导要来听课,为了看着整齐,…  相似文献   

6.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克里斯朵夫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克里斯朵夫身上昂扬着强奋精神和道德力量,寄托了作家的梦想和希望。克里斯朵夫英雄行为的表现是多方面而不是单一的,它对旧世界的批判精神和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使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相似文献   

7.
牛华 《语文天地》2012,(1):12-14
有一位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有一位散文家,时常举目望星天,作逍遥之游;有一位评论家,拿起锐利的笔,声称要剪掉散文的辫子。这个人就是余光中。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创作,又兼做评论和翻译工作,以此构筑成自身创作的四度空间。  相似文献   

8.
菁灵姐姐:最近我去算过一次命,算命先生说我很忠厚,还说我无需读书,即使读了很多书也没有用。这使我想起自己的学习。最近两次考试我都考得很糟,这样的成绩我都不敢告诉父母。一想到这些,我就督促自己要努力学习,可就是难以做到,因为我一拿起书本就想睡觉,难道我真的像算命先生说的那样,与读书无缘吗?我好害怕,害怕让爸妈再次失望,请你一定要帮助我!徐志芳首先我劝你千万不要相信算命先生的胡言乱语。能给别人算命的人,按理说应该是高人。可这样的高人连自己的命都算不准(如果他真是有本事的高人,也不会在街头巷尾摆摊设点,靠给别人算命混口…  相似文献   

9.
假设 T=ABC 是一个三角形,它的边满足 AB相似文献   

10.
《相士如相马》等《杂诗四首》早在宋、金、蒙古对立时期已收入元好问的诗集,清代乾隆年间,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里辑出了宋人汪藻的《浮溪集》,四首诗又出现在《浮溪集》中。对此四诗的二属情况,学术界尚乏深入的考辨。从汪、元二人各自诗文集的版本情况以及诗文内证两方面来看,四首诗应为元好问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苏启平 《高中生》2011,(12):10-11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写的一篇怡人心脾的美文,一直备受读者的关注与喜爱。文章描写了春寒料峭中漫长的雨季,生动地勾画出一位于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含蓄隐约地传达出一个流落异地、漂泊流离者的思乡之情,体现了一位远离“母亲怀抱”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故土的深情依恋和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12.
《 山的那一边》疑难解答宋子江一这个题目有什么含意?点明那是一个山区,暗示那是一个非常闭塞,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贫困地区。二“既然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也就这么心安理得地住下去。”这是一种什么心态?造成这种心态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心态就是因袭守旧?..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首深情而质朴的颂歌,它颂扬了人民子弟兵帮助山区小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透过这一幅生动的画面,我们也看到了党的开放政策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的有说服力的事实。〔内容简析〕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山村的原貌(1-3节)。用一个字概括——“穷”、“没有地,没有树,一年里大半光景是冬季”。这是形成“穷”的自然条件。“收几颗粮食”,“养些牛羊”;“缺地少羊的人  相似文献   

14.
最近翻阅刚出版的第三期《中国校园文学》,看到一首新诗,大有“似曾相识”之感,细读品赏,渐觉它既吸收了古诗中的精华,又增补了现代诗的营养,可谓校园诗歌的上乘之作。这首题为《那六月》的新诗,共3节18行:“那六月/麦地成熟的季节/母亲挥动手中的镰/在季节深处/火烧火燎的阳光/被一顶隔年的草帽遮挡/清凉的陶罐/一只鹰远处在飞翔母亲的腰总是弯着/偶尔伸直/用手揩去额头的汗滴/一阵风/母亲胸前涌起金色的麦浪/那时的母亲/多像一个赶海的人我在母亲身后的麦地/拾着麦穗/幸福颗粒归仓”第1节8行,写了母亲劳动时的季节、地点、动作及其所在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西方美学和艺术观,傅雷译介到中国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以及译介过程中所体现的东西方美学差异作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二册的《山的那一边》,以其开门见山的标题,典型细节的捕捉,含蓄简明的语言,主题意义的开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有如一股清新凉爽的风,从山沟沟里向我们吹来,耐人寻味。开门见山的标题标题“山的那一边”使读者一下子开门见了“山”,作者又把它作...  相似文献   

17.
孙莹  康静涵 《小学语文》2008,(12):29-32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相似文献   

18.
<正>余光中是蜚声文坛的诗人与散文家。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文学成就——"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余光中在用右手写诗的同时,又用左手打开了一方散文的新天地,他丰富的情感、卓越的才华、独特的风格、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都在散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听听那冷雨》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充盈着作者灵动的情思和智慧。在这篇散文里,作者调动了听、视、嗅、触等多种感  相似文献   

19.
声韵美是散文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散文的音义兼美、情文并茂的结晶,是散文的音律美、韵律美、神韵美的融合。《听听那冷雨》这篇抒情散文,是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下面就从《听听那冷雨》的音律美、韵律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