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多年前,单位竞争上岗,一位老同事发表竞争演讲时说:“我在这个岗位上摸爬滚打十几年,下基层搞采访,跑单位联系业务,没有压力,没有竞争,工作干得得心应手,顺风顺水.但是今年不行了,走哪儿都会有人说,你们单位谁谁已经来过了.不止一家单位这样说,是好多家,所以我有很大的压力,因为我感到‘狼来了’.”那是我第一次在从业道路上听到“有狼”说,很新鲜.对这种说法,不光是我,大家全当笑话听.  相似文献   

2.
那是1966年入伍后不久的一天,我正在操场上和战友们一起汗流浃背练格斗,连长一声吼,把我“请”出了队列:“团里召开通讯员学习班,我看你的小字歪歪扭扭写得还不错,你就去当咱连‘小兵记者’吧!”“我?不行不行……”当时震惊得我也记不清一连说了几个“不行”了,直逗得大伙轰堂大笑。可连长硬是虎眼一瞪:“军人的天职是什么?给我去!”我只好跑步赶到了团  相似文献   

3.
当首长和群众在一起的时候,一个新闻摄影记者该怎样选择自己的镜头!这是我们经常碰到而目前又没有完全解决的一个问题。周总理对这个问题,有多次的指示。让我们来温故而知新。一九五八年七月二日,周总理在广东新会视察工作。摄影记者抓住难得的机会,把镜头对着周总理拍照。周总理对他们说:“不要老是照我嘛,要有群众观点,给大家照照嘛!”中旬,周总理从新会转到上钢一厂视察,在工人食堂同大家一起吃饭,有记者想拍照,被总理阻止了。周总理说:“你们不要照我,要多照工人。”  相似文献   

4.
一位参加某新闻写作学习班的青年,选了两个实习报道题目:一是某印刷厂工人创造的水调油墨,一是某特殊灯具厂完成生产任务的先进事迹。她问我这种消息该怎么写,我叫她抓住事物的特点,每篇写两三百字就行。几天以后,她愁眉苦脸地跟我说,不行,打回来  相似文献   

5.
“投稿派”     
叶圣陶老先生说自己是个“投稿派”,他不轻易答应编辑的约稿,有了合适的稿件却会主动给你送上门来。有次我随丁景唐先生一起,专程到他府上拜访,请他就三十年代的新文学写篇东西,他连连拱手说“不行,不行”。我们再三恳请,他还是婉言推辞:“我可以考虑考虑,但不能接受约稿。”直到送我们出门时,叶老还风趣地说:“我可是一个铜板也不欠呵!要是答应下  相似文献   

6.
“聪明记者”和老实丈夫s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林雪年轻时候找对象,一而再,再而三,直至若干。师傅和厂里的小姐妹们终于忿然作色,问你到底要找个什么“标准”?我说标准其实很简单。毛主席说,人要老实加聪明。人不老实不可靠,老实过于了又近乎于傻;人不聪明更不行,可...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一个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小儿子和他在一起,父子相依为命。 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你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 老头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你  相似文献   

8.
基本功     
很小的时候听说一个故事,山东一个武师将10岁的儿子送到师兄处学艺.师傅拿出一双铁筷子交给拜过师的徒弟说:"学武先练基本功.你到茅坑边夹苍蝇吧,什么时候夹住了,我再教你下一招."可怜的徒弟不敢多问,只好天天蹲在臭哄哄的茅坑边夹苍蝇.这一夹就是3年,终于夹住趴在地上的苍蝇.小徒弟高兴坏了,马上表演给师傅看.师傅只一看便说:"不行.还得夹住飞动的苍蝇."徒弟噘着嘴离开了.又是3年过去了,徒弟可以随心夹住乱飞的苍蝇.师傅看到后又拿出一只瓢扣在水缸里说:"第二招是单手抓瓢,什么时候只扣住瓢的光面抓离水面,我开始教你套路."徒弟再也忍不住了,坚决要求回家.  相似文献   

9.
有位出家人,聪明慧智,在庙里勤读苦攻,却终是不得悟醒,一同离家的僧者,大都醒开后到了他寺,做了住持,只有他还在那庙里捧经敲木,日复一日。终于有天,他问高僧师傅:“我为何不能成佛?”师傅答:“你太聪明了。”又问:“如何才能笨些?”师傅说:“种地去吧。”出家的聪明和尚就丢下经书,开始到庙旁种地。  相似文献   

10.
去年夏天,一位刚到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对我说:有一位作者写了一本社会科学方面的专著,在他们出版社出版了。作者拿到样书后,一看印数只有几万册,便要求出版社马上重印。出版社的同志认为印数已经不少了,不同意马上重印。作者便说:“你们不同意,我可以请××出版社另出一版。这本书是我个人写的,我享有版权。”出版社的同志说:“不行,这本书的版权是我们的,著作权才是你的。”作者说:  相似文献   

11.
我是江苏《苏钢报》记者。11年来,我初步探索到讴歌工人有“十招”。由于我运用了这“十招”,每年约有100多篇稿件被市以上新闻单位录用,我也多次被《冶金报》、《江苏工人报》、《苏州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招数之一——逢年过节写现场新闻。过年过节是万家团聚合家欢乐的时刻,坚守在生产岗位的工人都有思乡思家、思亲之情。为了感谢这些工人们放弃休息坚持生产,各级领导上炉看望、慰问是一种形式,作  相似文献   

12.
我很佩服人民银行,他们取销“托收承付”,实行一年一看不行,马上恢复“托收承付”。对改革应取这种态度:改得好的要坚持;需要配套的,予以完善;某些方面做法不行的,要坚决把它改过来。这不是否定改革,因为大家都没有经验,改革过程中必然有这样  相似文献   

13.
1999年的“两会”是我平生第一次正式上会采访,因而格外珍惜这次机会。也许是运气好,正赶上卢跃刚当编辑。他问我:“能不能写一篇《1503亿赤字预算意味什么》?这是报社领导点的题!不行我就另外找人。”跃刚布置工作的方式是“激”,这一激,让我“非干好不可”了。  相似文献   

14.
经常向社会呼吁、或“提醒”别人的新闻记者,如今也需要被别人“提醒”一下了。看了新华社1991年11月12日的电讯《提醒记者》(见11月13日羊城晚报)后,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感到这个“醒”实在提得好,可谓振聋发聩! 提醒记者的是大连的一群工人——他们说:“请给记者提个醒,写稿时千万把咱工人捎上一笔。”他们又说:“现在有些记者就爱跟着领导转。在工地上常听说来记者了,就是见不到记者的影子。”他们还说:“请给所有记者捎个信,常到工人中走走……多反映工人的苦辣酸甜。”  相似文献   

15.
十三、“说”这个词后面用什么样标点,根据它在句中的位置和引用话语,应有所不同。例如:1.林小姐哭丧着脸说:“妈呀,全东洋货!明儿叫我穿什么衣服?”2.“妈呀,全是东洋货!”林小姐丧着脸说,“明儿叫我穿什么衣服?”3.“妈呀,全是东洋货!明儿叫我什么衣服?”林小姐哭丧着脸说。4.我跟老工人聊了一会儿,老工对我说:“我儿子是个工人,出来好几了,这次出了一点儿事故,他们单位领导通知我,让我来看看他。我们单的工会领导也特别关照我,专门给我了火车票。我是第一次到杭州。”5.我跟老工人聊了一会儿,老工对我说,他儿子是个工人,出来好几了,这次…  相似文献   

16.
湖北沙市报记者王家绵写的本报专访,在读者中有一定声誉。来沙市的名人他几乎都采访过。尽管他是一名小报的记者,在专访知名的“大人物”的时候,却从来没有畏缩过。 1984年12月,全国人大四川、湖北视察组来沙市,王家绵得知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在此行之列。他找到曹禺下塌的房间,刚敲门,便被省里派来的保卫人员拦住。他说:“我是沙市报记者。”“省里人”说:“省报、长江日报的记者采访我们都拒绝了。”“他回故乡来了,见他一面也不行吗全”“不行!”王家绵只好暂时离  相似文献   

17.
岁末年底,报纸上“送温暖”报道渐渐多了起来。但我发现,多年来,“送温暖”照片似乎都是一个样子:“送温暖”的领导一手端着慰问物品,面向镜头,一脸笑意,作深情慰问状。而被慰问者双手捧着慰问物品,感激地看着领导。照片中,领导大都是“正面形象”,而被慰问者多是“侧面形象”。我就禁不住想,“送温暖”的照片为啥年年一样?记者们为什么就不能换个角度呢?记者可能会抱怨:拍摄“送温暖”照片,多是奉命行事,而且往往要“突出领导”,也只能那样拍。但是为什么每张照片都拍成那个样子呢?这一是记者有了固定思维模式,虽然镜头里的人不一样,但也不…  相似文献   

18.
在编纂传记丛书《新闻人》过程中,使我陷入敬重、感激心绪而深切怀念的,莫过于我的新闻启蒙老师邵红叶。在1948年末平津战役中,我被调到天津日报后,是邵红叶分配我当记者的。在房东的东屋里,他操着上海口音问我想做什么工作?我说:“服从组织分配。”他说:“好,你做文字记者怎样?”我说:“那可不行。我不会。”他问我会做什么?我说:“我会摄影,冲卷、洗印放大照片都会点儿。”他说:“摄影,以后再说,你先搞一段文字记者试试,好不好?”我说“不行”,他却说:“就这样定了!”从那时起,我和从华北局城工部调来的十几个…  相似文献   

19.
“告状”(一等奖)1988年8月4日清晨,当上海市市长朱镕基一行来到上海九龙路垃圾码头慰问环卫生工人并准备参加劳动时,突然从路旁走出几位与码头为邻的居民,大声向他告状:“朱市长,知道您来视察,我们特意请了假在这等您。今天垃圾码头这么干净,是他们加班突击打扫做给您看的……”朱市长看着湿淋淋的路面,说:“是呀,这都冲洗干净了,我还打扫什么?这不是做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总编辑,可不是‘新闻官’!”江西日报参加华东报纸协作会的同志都这么说。报社的干部和工人都习惯地叫他“老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听到摄影记者周勇说,他常跟随总编辑姜惠龙同志下乡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