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其酷爱于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藏在其第七代孙的弟子辩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要。辩才和尚知道那是稀世珍品,皇帝拿去了必是有去无回,便推说不知真迹的下落。  相似文献   

2.
<正>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其酷爱王羲(xī)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藏在其第七代孙的弟子辩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要。辩才和尚知道那是稀世珍品,皇帝拿去必是有去无回,便推说不知真迹的下落。  相似文献   

3.
敦煌本《辩才家教》系托名中唐时代的能觉大师,但从其求法经历与写卷的行文风格考察,它真正的作者应为某底层僧侣。从其抄本于北宋初期964年仍旧得见可以推知,《辩才家教》在沙州敦煌的传布经历吐蕃与归义军统治。《辩才家教》是一部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蒙书,它超越了传统儒家“经典撰述”的范围,具有鲜明的礼俗教育属性。又因其编纂方式与内容具有佛家的宗教元素,成为敦煌蒙书中兼具世俗与佛教宣传的一种。《辩才家教》的写卷性质与敦煌地域文化属性相互契合,它的成书与传布当是中原汉地与敦煌社会文化联结的重要写照。  相似文献   

4.
梁永超 《现代语文》2013,(10):41-42
2013年4月13—14日,在书法圣地兰亭,由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语文学习》编辑部联合主办了"场景课堂——在兰亭上《兰亭集序》"主题研讨活动。13日下午是名师课堂,分别由三位名师执教《兰亭集序》,其中第三堂课由特级教师黄玉峰先生执教。  相似文献   

5.
一《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梁惠王上》当中的一章。这篇文章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辩才,是《孟子》中很有代表性的、脍炙人口的篇章。孟子要说服齐宣王放弃霸业,以王道统一天下,难度是很大的。因为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本来就是诸侯之间争战不息、兼并不已的时期,而齐宣王即位的第二年,就大败魏军,杀庞涓,俘魏太子申,韩、赵、魏的国君都朝齐于博望。此时的齐国,已是东方的强国。齐宣王一心想要效法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称霸于诸侯。而孟子是这一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的是行仁政,以“德”服人,反对兼并战争,用王道…  相似文献   

6.
<正>一列写作提纲《书法圣地——兰亭》提纲(逻辑顺序)1.写兰亭的地理位置、兰亭的来历和《兰亭序》的产生背景。2.总写兰亭的"三碑"。兰亭碑的历史地位、发生的故事和人们对兰亭碑的喜爱。3.写兰亭"御碑"的由来,以及所经历的历史事件。4.写兰亭的最后一碑"鹅池碑"上"鹅池"千古佳话的由来。5.写兰亭的另一特色——兰亭"十一景"以及"十一景"中最受民众青睐的"三景"。  相似文献   

7.
"文字禅"一词虽由黄庭坚在元祐三年(1088)首次在诗歌中使用,但真正与诗歌有关的"文字禅"观念的揭橥实际上是由天台宗高僧辩才元净在元祐五年(1090)完成的。元净在此时提出"文字禅"观念有着深刻的背景:一是与天台宗自身对经教文字的态度以及其本人的创作实践有关;二是与北宋禅宗"不离文字"的现象有关;三是与当时禅林出现的乱象有关。在辩才元净提出"文字禅"的观念十多年之后,黄龙派诗僧惠洪才提出"文字禅"的口号,并对之进行论证。"文字禅"对宋代诗歌、诗学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辩才元净结合天台宗教门经验以及针对禅宗内部出现的情况,在元祐年间首先提出"文字禅"这一观念,其功绩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禅师晚间出来练功,看到墙角下有堆垒起的石头,禅师知道这是徒弟违反寺规跳出寺院玩乐去了。正在这时,墙外有脚步声,禅师知道是徒弟回来了,于是他躬下身子,趴在石头上,让翻墙的徒弟踩着他的背下了墙头。徒弟发现自己踏着的居然是师傅的脊背,羞悔交加,无言以对。禅师用宽容的行动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台阶以警醒贪玩的徒弟。听过《第六枚戒指》的故事吗?说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有位姑娘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在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一天,店里来了一个满脸哀愁的贫民顾客,他用一种不可企及的目光盯着那些高级首饰。姑娘去接电…  相似文献   

9.
闫学 《教师》2010,(25)
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讲过一个禅宗里的故事:有一位禅师,每当被问及佛教的"道"如何解释时,他便竖起大拇指,一句话不说,只让人看他的大拇指.服侍他的小和尚也学会了这样做.一天,禅师看到小和尚也这样做,就飞快地拿刀砍掉了小和尚的手指.小和尚哭着跑开去.这时,禅师喊他,他刚回头,禅师又竖起了自己的大拇指.据说,小和尚得到了"顿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在达到哲学的单纯之前,必须经过复杂的思辨之林.  相似文献   

10.
《兰亭十三跋》又称《定武兰亭跋》,是赵孟頫跋在定武本兰亭拓片之后的十三段跋文。该文包括了赵孟对《定武兰亭贴》的真伪审定、鉴赏感悟、研习体会,及由此而生发出的书学理论,为后世学者考证《定武兰亭帖》,研究赵孟頫的书学思想及元人的书法审美观都提供了重要的佐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兰亭十三跋》的内容加以梳理,大致综合为以下几个方面:宋元人对《定武兰亭帖》的高度重视;赵孟頫对《兰亭帖》拓本的审定;除却对真赝的辨别、对拓本的审定,《兰亭十三跋》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是赵孟頫提出了“用笔千古不易》等重要书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读了《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年第3期邴光力老师的《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一文,很受启发。宽容确实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效果,但我们在肯定宽容教育的独特效应时,对其也要作全面、具体、辩证地分析。邴老师在文章开头讲了老禅师对小和尚宽容施教的故事。意思是说:宽容是老禅师不记“小过”,对小和尚施以教育,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于是人们会问:对“大过”,老禅师当做何处置?如果小和尚的行为不是“跳墙”而是“杀人”,那么“老禅师还会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吗?如果小和尚视老禅师的宽容为软弱,而放纵自己的行为,且不知改过,那么老禅师又将如何?  相似文献   

12.
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讲过一个禅宗里的故事:有一位禅师,每当被问及佛教的"道"如何解释时,他便竖起大拇指,一句话不说,只让人看他的大拇指。久之,服侍他的小和尚也学会了这样做。一天,禅师看到小和尚也这样做,就飞快地拿刀砍掉了小和尚的手指。小和尚哭着跑  相似文献   

13.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这样一个故事——《送一轮明月》,说的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一位老禅师在草地上散步。空着手正要离开的小偷刚跨出门便遇见了仿佛飘然而至的老禅师。老禅师知道小偷找不到任何东西,早就把自己身上的外衣脱了拿在手上。小偷见了慈  相似文献   

14.
为上苏教版第12册《碧螺春》公开课,我在几个星期前便开始备课。我花工夫最多的是读课文,反反复复地读,每读一次,都有一些新的收获。有一次读课文时,偶然想起—个故事:一个人问禅师如何参禅,禅师说:“去喝茶。”这人以为禅师没有听清楚,又问一次,禅师依旧如是回答。由此可见茶文化是如此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5.
造句     
曾经读到过这么一则故事:一位在山中茅屋里修行的老禅师月夜散步归来,发现一个小偷在他的茅屋里偷东西。老禅师知道小偷在屋里不会找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从容走进屋里,脱下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并平静地说道:“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望着消失在夜色中的小偷的背影,老禅师感慨地说:“但愿我能送他一轮明月,照亮他在夜晚的前程。”第二天早上,老禅师一睁开眼睛,发现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大衣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门口。老禅师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了一轮明月。”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福…  相似文献   

16.
熊少华先生《破山禅师评传》由宗教化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该书真实再现了350多年前中国佛坛宗师破山海明传奇的一生,高度评价了破山的杰出贡献,全面描述了破山禅师所处时代的历史化背景。  相似文献   

17.
近日,读到这样一则故事《送一轮明月》: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老禅师在一片草地上散步。空着手正要离开的小偷刚跨出门便遇见了仿佛飘然而至的老禅师。皎洁的月光下,老禅师的头上反射出一片明亮的光芒。他知道小偷找不到任何东西,早就把自己身上的那件外套脱了拿在手上。小偷看见慈眉善目的老禅师,惊恐得全身发抖。老禅师双手合十。  相似文献   

18.
老师领进门     
《师恩难忘》这篇课文改编自现代著名乡土作家刘绍棠先生的散文《老师领进门》。文中刘绍棠先生深情回忆了给他启蒙教育的田老师。田老师的教学方法极其特别,他能将教学的全部内容巧妙地编成一个个故事。刘绍棠先生在田老师的门下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也正是这些故事在刘先生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后来成为中国重量级作家。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主任之友》曾刊登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位老禅师,一天晚上在院里散步,发现有人不守寺规——翻出去游玩了,因为墙角有一张椅子。老禅师想了想,把椅子搬开,自己蹲在原处等小和尚回寺。不多久,果然有人翻墙而入,在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落地时,小和尚发现刚才踩  相似文献   

20.
<正>寒冬,禅师和弟子见路边有一条冻僵的蛇,禅师要上前去救它,弟子拦阻道:"师父,你忘了《农夫与蛇》的故事吗?""当然没忘。"禅师说。"那你为什么还要去救它呢?"弟子问。"救它,就一定要跟农夫那样,把蛇放进怀里吗?"禅师说完,便找来些柴火,在冻僵的蛇旁燃起了一堆火。在火的温暖下,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