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读南宋吉水(现属江西吉水县)学者罗大经所撰《鹤林玉露》一书,发现“后门”、“走后门”这一词语在其甲编卷六中初次出现,其文曰:“今若直前,万一蹉跌,退将安托?要须留后门,则庶几进取有据。”这里所说的“留后门”,是指“办事留退路”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张亚凌 《幼儿教育》2001,(12):32-32
上幼儿园中班的儿子小笃行,有段时间情绪很不好。写字时,写着写着就不耐烦了,铅笔一摔:“我不写了,我写不好。人家小朋友都得了‘100分加红旗’,还贴在墙上。”画画时,他更没有耐心了,常常将圆形画成三角形,不给小朋友画头发,不让小树长叶子,嘴里还自言自语:“我就要把画画坏,我又得不到‘100分加红旗’。”原来,老师给字写得好的或画画得好的小朋友打100分,还要加个红彩笔画的小红旗。为了鼓励孩子,老师还将这些作业贴在教室前面的墙壁上。  相似文献   

3.
走后门     
秋月 《学子》2003,(2):53-53
用不正当手段拉关系达到个人目的的行为,被人们称作“走后门”。“走后门”一词最早用于宋代。北宋年间,宋哲宗死后宋徽宗继位,徽宗任蔡京为相。蔡京上任后,排斥元祐哲宗年号的旧吏,规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连他们的诗文也不准流传。蔡京的做法引起了民间的强烈不满。当时有一些聪明的艺人,在朝廷宴会上演出了这样一幕用以表达不满情绪的戏。有个大官升堂断事:一个和尚请求离京出游,由于这个和尚持的是元祐年间的戒牒,结果被令还俗:  相似文献   

4.
捷高中四年,绝大部分事情是他自己解决,他的英语说得比我流利,对学校的事比我通晓。不过,我还是出面帮了他一次,找校长给他"开后门"。那是10年级下半期,捷报考11年级APEnglish Class,可是评卷的Mrs.Smith说他不够合格,没让他进那个班。捷找了现任英文老师替他和Mrs.Smith"说情",无效。  相似文献   

5.
2007年3月初,刚完成开学工作,学校就接到教育局紧急通知,马上组织教师召开2006年度专业技术考核。我踌躇满志,一边得意着自己的教学成绩(期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奋斗终生,其勋业劳绩永远不可磨灭。1912年10月,袁世凯授予他大勋位,他一再谦辞,其德行为时人所称道,为后世所景仰。但他在1912年12月17日向袁世凯递交的《固辞大勋位书》,(见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54页,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中,却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  相似文献   

7.
“真想不到,在中职类学校敞开大门招生的今天,我却要为儿子入读技校到处托关系”。一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刚刚把儿子送入广州某高级技校入读的刘姓家长向笔者大倒苦水。据刘先生说,前几年入读技校很容易,往往10月份以后去报名都能入学,可今年8月中旬他带儿子去相中的技校报名,却发现来迟了,学校的招生名额已满。无奈,儿子执意要读这家学校,刘先生只好四处活动,费了一番周折后才办妥了入学手续。在广东,招生像上述学校一样火暴的技校今年有很多。据有关人士初步统计,到9月初,广东省各技工学校招生人数超过9万人,这是该省历年来技校招生的最…  相似文献   

8.
<正>"考驾照"的直接目的是获得驾驶执照,最终目的是能够具有驾车的资质与能力。很少有人专门是为了考取驾照去学车的(个别情况也有),都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光明正大从容不迫安全平稳地驾驶汽车。写作也是如此。平时的训练是为了获得写作的能力,考试只是对能力水平的检验,终极目的还是获得走向社会必需的写作能力。通过考试是短期利益,满足人的生活与工作的需求才是长远目标。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不少老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9.
或许是跟实行绩效工资有关,很多学校在管理上更加严格了。最近,常听教师朋友们抱怨"学校的考勤抓得越来越紧了,都让人喘不过气来了,早知道我就不要这绩效工资了。"话说到这份上,可见教师对部分学校考勤的反感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考勤制度  相似文献   

10.
“长铗”考     
"铗",朱熹、王力等认为是"剑把"之义,值得商榷.通过考证可认为:"铗"即是剑,是"剑"的一音之转.  相似文献   

11.
考“试卷”     
试卷先生:你好!最近你又让哪个孩子受“皮肉之苦”了? 嘻,嘻……不好意思,由于本人天生聪明,这点小题难不倒我。所以你也别“图谋不轨”了。我们已经“全部武装”,等待您的又一次“袭击”——期末考试。在此我也为您出了一份试卷,请您过目,并劳您大驾,给俺答一答!判断题(30分) 某天,父亲看到经常考50多分的儿子手捧一张28分的语文测验卷,还笑容满面。于是便对儿子进行了一次“家庭暴力”,说:“这是怎么回事?考50分都嫌少了,还给我考了个28分!还笑,一点都不要强……”爸爸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爸爸……我……”儿子迟疑了一下,“…  相似文献   

12.
“桂阳”考     
“桂阳”作为古老的地名,由来已久,包括史书在内,对其多有误解。而此名如何产生,则更是众说纷纭,难以有统一的认识。本文参考众多古籍,从地名的源起,到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  相似文献   

13.
“望羊”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注家对“望羊”的解释几乎都是仰视貌或远视貌,其实是望文生训的解释。本文作者把“望羊”放在它的词义系统,并通过系联其同族词:望洋、望阳、望游、茫阳、芒羊、茫洋、芒洋、忙祥、仿佯、彷徉等,指出它们的义根是模糊不清,引申义项有:神情迷惘、辽阔无边、游荡不定(徘徊、翱翔、行动自如)等。认为“望羊”当为模糊不清之义,武王望羊,就是武王的眼睛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14.
“立”考     
从有关“立”的古文字结构来看,甲骨文像人站立的形体。其中,“大”符是人体的正面形象,其下面的一横就是指示着人体所立之处。常见的一批汉字,凡是由这个“立”符参与构造的,许多都和“站立”有关。像这个“站”字,就是以“立”符为偏旁的。成语“站立不安”中的立,使用的意义和站是相同的。当然,不限于人体的“站立”才称为立,  相似文献   

15.
“象戏”考     
史书记载,象戏为周武帝所创,并有《象经》记录其具体规则。但《象经》内容艰深,唐人已不能了其大意,象戏也因此未能流传。象戏为何物,今人已不能得知。有学者认为,象戏承弹棋类遗意而来。还有人以为象戏就是今象棋的前身,即古象棋。目前持这两种观点的学者不在少数,若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辨误,能进一步加深对象戏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6.
“奶奶”考     
在众多用于指称祖母或与之同辈或年纪相仿者的词汇中,“奶奶”不但是其中一种比较口语化的叫法,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杨花”考     
“杨花”一词经常出现于中国文学作品中,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意象,也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题材。“杨花”究竟是什么呢?大多数地方都把它解释为“柳絮”,那么“杨花”是不是“柳絮”?为什么把“杨花”称之为“柳絮”?为了解答这一系列问题,本文首先从杨、柳谈起,着重从文献学角度对“杨花”加以考释。  相似文献   

18.
“龙城”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对王昌龄这首《出塞》诗中第三句"龙城"一词,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看法.一九七八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作"但使卢城飞将在",注云:  相似文献   

19.
郑路 《华章》2012,(29)
本文从“金声玉振”的语源出发,通过研究该词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以及分析金、玉发声的主要特征,对“金声玉振”的构成理据及其所包蕴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方便”考     
文章对“方便”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生经》中的“方便”进行了共时描写。同时,对“方便”一词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方便”一词的研究还存在来源不明、历史演变不清楚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