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二战结束后,杜鲁门总统上台执政,开始了美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对外经济援助。1947年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进行重建援助,1949年出台"第四点计划"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发展援助。但是对于后院拉美国家,杜鲁门政府却背弃了战时罗斯福总统经济援助的承诺,推行"克莱顿计划",以自由贸易、自由企业、自由投资为主,辅之少量的经济援助。但是,美国对拉美国家并不是一概论之。其中,墨西哥得到了相当数量的经济援助,这有别于其他拉美国家。杜鲁门时期的拉美经济援助政策,基于冷战大格局下美国对拉美的战略定位,服务于美国国家经济利益,奠定了冷战时期美国对拉美经济政策的基调。  相似文献   

2.
对外经济援助是战后美国重要的外交工具。1945—1946年美国对捷的经济援助,其实质体现了战后美国对东欧政策的基调。战后美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供信贷与对美国财产的国有化赔偿问题和1946年大选的结果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试图从这些方面对1945—1946美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援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肯尼迪执政后应时而变,根据国际形势和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调整了美国的冷战策略;相对于前任,肯尼迪所采取的冷战策略更为务实和灵活;他主张强化经济援助、文化交流等非军事方式在对外政策中的作用。这种思路被运用到地处非洲大陆的加纳;美国政府积极开展对加纳的经济援助,力图消解苏联对加纳乃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随着冷战的进一步发展,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已经不仅局限在军事实力的较量,第三世界及发展中国家成为其争夺的焦点。对外援助成为美国外交的一个重要工具。肯尼迪上台后,把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放在发展中国家,制定新的《对外援助法案》,把外援重点由军事援助转向经济援助。以《1961年对外援助法案》为开端,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及美国外交政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对外经济援助是中国政府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76-1978年这一特殊时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对外经济援助的方针、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从总体而言,对受援国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富布赖特作为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其外交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具体体现在积极推动国际文化教育交流计划的实施以及《富布赖特法案》的通过;在核时代转变思维方式,放弃冷战思维,反对对外干涉,加强对外经济援助等方面,这些外交思想影响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局部调整。  相似文献   

7.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官方发展援助国,自二战后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并以此影响受援国的对外政策,以达到服务于美国对外政策目标。随着非洲战略地位的提升,应付新兴国家的挑战与竞争,美国有必要进一步巩固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并把对非发展援助放在其外交战略中更加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实行对外经济援助的典范,它的出台除了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关外,还有着深刻的国内背景.其中战略需要和经济利益是根本原因,而国内的重要人物则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结成同盟关系。苏联出于其国内国际政治需要,对中国提供低息贷款、援建重点工程、开办合资公司及开展双边贸易等大规模的经济援助。这些经济援助客观上帮助中国逐步建立了民族工业体系,也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布局也日趋合理。由于苏联的经济援助主要是出于政治因素考虑,两国政治关系出现裂痕势必影响经济关系,中苏同盟的基础实际上相当脆弱。  相似文献   

10.
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复兴计划,它成功地挽救了西欧濒于崩溃的经济,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中最成功的例子之一。美国实施这一计划不仅是为了西欧的经济复兴和美国的经济利益,而且还希望借助欧洲的经济复兴来遏制苏联,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与一般的经济援助计划相比,马歇尔计划首次提出了"欧洲一体化"的观念,为西欧的经济复兴指明了方向。西欧各国在马歇尔计划的促进下建立了一系列经济合作机构,为此后的西欧统一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安倍第二次组阁之后,在国内政策方面大力推动修改日本宪法,为解禁集体自卫权创造条件。而经济方面的"安倍经济学"在1年多的时间里为推动日本经济复苏作出极大努力的同时,也几乎释放了全部利好。其扩大日本债务规模,促进日元持续贬值等政策加深了日本与周边各国以及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矛盾。而外交与安保领域的重大变化,从价值观外交到地球仪外交,从钓鱼岛问题到"东海防空识别区",安倍新政权的诸多新举措对中国的外部安全形势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自明太祖建国后,明王朝遂步走向强盛。作为大国,其外交上的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周边国家。从洪武到宣德,明的外交一步步走向成熟理性化。期间,其外交既有连贯的一面,也存在不断调整变化的一面。明朝的外交通过不断的变化,充满着弹性且极富时代特点。有效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外交、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繁荣。文章从其外交政策的动态变化中,探讨其成功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埃尔多安就职土耳其总理以来在内政外交政策上做了很大的调整:对内打击军方势力,扩大新兴阶层的影响,调整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对外正发党政府实现了外交的多元化,其外交政策显示出更大的独立性;同时正发党政府以“零问题”外交方针改善了与中东各国的外交关系.中东剧变后,正发党政府适时调整自己的中东政策,巩固了土耳其的地区大国地位,使正发党政府的内外政策得到进一步施展.  相似文献   

14.
很多研究都试图评估海外援助在微观和宏观层面的效力。其中一个分支的研究就是试图衡量海外援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运用简单的回归分析分法,通过对83个发展中国家2000-2004年间经济情况的研究,检测了海外援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以往很多相关研究不同,我们发现了海外援助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均势观是产生于西方国家的重要国际政治理论,在洋务时期传入中国,对洋务时期的外交产生重大影响,实际上代表了中国近现代外交发展的方向。虽然均势外交的最后结果的确是失败的、屈辱的,但其运用的过程却有一定的进步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由于国力强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吸引了大批外国使节、商人、僧侣、留学生等来到中国.处理好与外国人的关系,保证唐朝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是唐朝制定涉外法律的一件大事,也是解决好唐朝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国内缺乏必要的政府规制。面对国际贸易摩擦增加、外国政府保护贸易主义抬头,中国出口产品经常受到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的阻击,以及屡受来自欧美等国的质疑和投诉。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加入WTO新形势双重背景下,在全球范围放松政府规制的今天,加强政府的涉外规制,对维护和保障国内经济利益尤为重要。本文首先简述政府规制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然后引出涉外规制的相关内容;最后尝试性地探讨在WTO规则下,中国政府在涉外规制中的具体操作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两千多年来,无论在界定人与自然还是人与社会,乃至对外关系层面,“和合”文化都规导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至今仍对我国的内政外交及纷繁复杂的世界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主义与现实中的中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主义”外交政策,是促使中俄关系稳步发展的关键要素。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主义基础是双方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即政治上有共识、经济上有互补、安全上有共同需要、外交上有战略一致等四个支柱。但双方的经贸合作进展不如人意,两国间在首脑会议上达成的协议,常常会由于各自政府强调其国家利益而不能实施;俄罗斯国内普遍流行“中国威胁”的宣传和认识;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的牵制影响;历史遗留问题上的分歧等因素却制约着中俄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活动。中国企业大规模的对外投资为国内的外语人才需求结构带来了各种变化。高校外语教学必须紧跟全球贸易发展的前沿趋势,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建设乃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多语种+”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战略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