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作     
贾琦 《贵州教育》2008,(3):36-44
复习断想   著名儿童文学家金波在一次讲座上这样说:小时我写了一篇作文,老师表扬了我,其实开头是抄的,由此我觉得看课外书太好了,后来老师还将我的这篇作文贴到了墙报上,于是我又写了一篇作文<在那面土墙上>.该文选进了香港的教材里.……  相似文献   

2.
习作     
贾琦 《贵州教育》2008,(4):36-44
复习断想   著名儿童文学家金波在一次讲座上这样说:小时我写了一篇作文,老师表扬了我,其实开头是抄的,由此我觉得看课外书太好了,后来老师还将我的这篇作文贴到了墙报上,于是我又写了一篇作文<在那面土墙上>.该文选进了香港的教材里.……  相似文献   

3.
有一年冬天.学校举行作文比赛.为了应付.我从表哥的初中作文中找了一篇.照样子画葫芦地搬到方格纸中,就交了上去。谁知.老师偏偏“相中”了我这篇抄袭文章.上交到评选办公室.  相似文献   

4.
我曾批阅过一篇习作,那篇习作写跑题了,连体裁也变了.但是里边有两句"我想摘下天上的星星,送给我的老师,可是我够不着.我想采朵天边的云彩,送给我的老师,可是我做不到"很有诗意.于是,我把他叫来,先肯定他的文句写得优美,再对照习作要求指出毛病所在,让他重写.  相似文献   

5.
“我写小说不多,低产.但写小说于我来说,是一桩令人神往的事.只是一个人的一生中,神往的时刻未必多见.我倒是佩服什么都能拿起来就写的作家.但同时又疑心,样样题材里,皆有生命的真血么?” 2005年,主持名人专访栏目“尘衣之约”时,专访过作家何立伟先生.当时,我给他贴的“标签”是“自由”,标题即《自由何立伟:自己创造条件》.十几年时间,“唰”的一下就过去了.去年我们特约了他一篇谈阅读的文章,本期又约了一篇他谈汉语的文章.说实话,他这两篇,我喜欢至极.在众多的名人谈阅读的文章里,我对他这两篇是更偏爱的.  相似文献   

6.
国庆节女儿下课回家,说到老师讲了一篇课文<一颗小豌豆>,是安徒生写的.我听了很感疑惑.我不记得安徒生写过这篇童话,我只记得有<豌豆公主>.我太太本科时专门写过安徒生童话的论文,她也没有印象.我家有一套叶君健先生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四卷本<安徒生童话>,翻找后,才发现这篇课文改编自<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相似文献   

7.
父与子     
父篇 我是一只羊.我活到了应该当父亲的年龄. 我渴望当父亲,渴望让生命中的一个单元通过我继续.  相似文献   

8.
我上初中时很爱看老师写的作文批语。那些批语既不是隔靴搔痒的批评,也不是廉价的表扬,而是一连串让我思考的问题.每次发下作文本来,我总是按照篇末的批语一条一条地对照着检查文中的问题,每次都恍然大悟似地得到不少启发.尽管老师一字也没改我的作文,我却从老师指出的问题中找到了修改的办法.我认为,这种在篇末一条条写批语的办法是一种“有的放矢”的办法.后来,我自己也当了语文教师.有一次,学校领导为了研究如何批改学生作文,要求每个语文教师认真批改一篇学生作文,交上去进行评比。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批改了一篇,唯恐别人说批改不  相似文献   

9.
指导老师点评 上学期 ,我在 1999年第 6期《读者》杂志上读到一篇题为“数学中的人性成分”的文章 ,觉得非常有趣 ,并意识到它不失为一篇素质教育的好材料 .我给我的初一学生读了这篇文章 ,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后来 ,我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成小论文 .其中 ,孟志民同学结合初一所学的有理数的知识 ,写出了三篇小论文 (这里发表的就是其中的一篇——编者注 ) .我觉得这些小论文 ,虽然还比较稚嫩 ,但从中可以发现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同时 ,我也深深地感到 ,在课本之外有着广泛的素质教育素材 ,在习题之外有着多种多样的活动空…  相似文献   

10.
背书之于学习,就好像土地之于农民.土地是农民的根,而背书是学习的根.于我,它真是既可爱又"可恨". 背书的"可恨"之处在于背.有一次背书经历,让我记忆犹新.暑假的一天早上,妈妈丢来一篇古文让我背,只剩下这最后一篇了.我和妈妈约定,背会这篇古文就买新书.我叹口气,迎着清风大声读起来.正音,查字,这古文佶屈聱牙,苦煞人也.读了不知几遍,抬头去背,脑中空白,仿佛被人删了记忆一般,狠心到一个字也不肯为我留下.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聆听了一位年轻教师执教<庄子>的<逍遥游(节选)>.   在此之前一二个星期,我曾多次与这位教师探讨这篇课文的教法.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引导学生思想远离低俗的有力抓手,要上得学生的眼睛发亮.   ……  相似文献   

12.
幸福的瞬间     
翻阅生活的记忆,一篇又一篇,是我的成长与欢乐.对了,就选这一篇吧. 那是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我在同学家玩到很晚才离开.我与父母一同搭公交车回家. 大街上,几乎没有车.夜晚黑漆漆的.雨点滴滴答答地顺着广告牌流下来,形成一个个小水坑. 不一会儿,雨下得大了,像鼓声一般震着我的心.我和妈妈举着一把小伞,缩在公交车站,不时探出头来,看看有没有公交车.而爸爸,就在不远处的路口,等待的士.他没有伞.  相似文献   

13.
儿子今年23岁了.他上小学二年级时,老师让他们班学生写过一篇作文,题为<我想成为这样的父亲>.这些作文被结集成册,送到了家长们手中.一篇篇文章幼稚可爱,多数孩子都以自己的父亲为榜样,描绘出了心目中理想父亲的形象.可翻到我儿子那页时,我惊呆了.妹尾太郎写道:"我想做一个平常的父亲."仅此一行.  相似文献   

14.
越狱     
昵称:夏日里的一阵风等级:钻石写手发表文章数:56篇精华文章数:47篇强力推荐数:2篇杂志采用数:2篇想找到我?恐怕没那么容易.因为我是行踪不定的风!1996年6月8日,随着一阵夏日的微风.我来到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5.
王洪斌 《班主任》2004,(8):40-41
一、一篇弥足珍贵的日记 在课堂上,我发现一个女生连续几天打瞌睡,觉得有些反常,于是找她作了一次长谈.之后就收到了这样一篇日记. "‘换一个周记本,换一种心情,除去所有消极的情绪,重新踏上理想的征程.'我这样对自己说.可是,我总是摆脱不了消极情绪的困扰.  相似文献   

16.
杨文娟 《班主任》2004,(7):36-38
李炎(化名),你还好吗?今天,当我身在外地,又翻看你给我写来的一叠书信时,师生之情充溢了我的心.你的形象--那个身材高挑、扎两条长长的辫子、常常会咬着辫梢、看上去整天乐呵呵的女孩又浮现在我眼前.此刻,你的日记本(那是我跟你分手时特意向你要的纪念品)正摆在我面前.一篇篇日记,让我想起了那段难忘的时光,让我想起了你和我的心灵之约.  相似文献   

17.
"杀鸡儆猴"     
同事让我看一篇学生习作,并为难地问我该怎么改.我笑着说,有这么难改的习作吗?我翻开看了起来.  相似文献   

18.
向浩 《特区教育》2011,(6):38-39
<散步>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是精读就韵味无穷、浅读却毫无美点.其间至纯至美的亲情,让我常常感动.以前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是感动得一塌糊涂,但学生却无动于衷,我也一直都找不到其中的问题所在.第四次执教<散步>这篇课文时,我干脆大胆地采取了"放"的教学方法,反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我的课外阅读历程,从小学三年级到现在已经有五六年的光景了.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写柳树的作文;因为前几天我在二叔的旧书摊上刚读过一篇《杨柳青青》的文章,脑子里还有较深的印象,便仿着那篇文章用了几个比喻句.没想到,后来老师郑重其事地将我的作文作为范文朗读了.看着同学们向我投来的羡慕、钦佩的目光,我的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九年伦敦经济事务研究院邀请我写一篇五百字左右的文章,谈谈"中国可能的变化".为此,我于当年访问了广东省.访问之后我就开始思考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问题.但是要写一篇只有五百字的文章来预测中国将来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我对他们说不行,我不愿意给你们写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