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除"市管县"体制弊端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求进行"省直管县"体制转型改革。相对于"市管县"体制来说,"省直管县"体制具有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及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有利于减少政府行政层级等体制优势;但是"省直管县"体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不一致,事权和财权不对称,催生了县与原来省辖市之间的矛盾;层级减少后管理幅度增大引起的问题等。因此,在从"市管县"到"省直管县"体制转型的改革中,需要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合理界定政府间的事权财权,调动市、县两个层面的积极性,适当调整省级行政区划和提高省级政府的治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   

2.
“市管县”体制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作为新旧体制交替阶段的一种过渡形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这种体制已逐渐成为限制县域经济发展的“紧箍咒”。“省直管县”成为地方呼唤权力获得更大生存与发展空间的一种美好愿望。少数省份的先行实践已经取得较大成就,“省直管县”逐渐被认为是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财政上省直管县改革试点的日趋成熟,"省直管县"体制的整体综合改革势在必行.地级市作为省县的中间层次,处于改革的焦点位置,利益流出在所难免,影响之大可想而知,这将极大地考验地级市及官员的承受度.因此,地级市应采取积极的态度,端正认识、统一思想,科学调整地级市行政区划,合理定位地级市功能,实现政府职能有效转变,发展地级市中心城市的竞争优势和优势产业,以品质提升中心城市品位,以期在"省直管县"的格局中取得新优势,谋求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省直管县改革给县域经济带来了活力,也存在许多问题。其研究方法不规范,政府间关系涉及不多;理论假设源于市管县的积弊,不构成省直管县的必要条件;制度设计缺乏法治理念,宪法界定"县"的类型不清。省直管县改革,要在宪法框架下着眼于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出符合各县实际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省直管县改革在一些省区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分析省直管县改革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介绍了五个省区省直管县改革的最新进展,提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省直管县改革应转到促进县域城镇化建设和中小城市发展上来。  相似文献   

6.
建国60年来,县级财政制度变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3年以前以"财政包干"为主;1994年以后比照中央与省级的分税制实行了分税的模式;2003农业税制度改革以后开始实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的体制调整.我们在考察县级财政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提出了县级财政制度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管县"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而"省直管县"体制逐渐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热点。但制约当前市县共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行政障碍,是未能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文章分析市县矛盾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省直管县"体制的运作下,打破市县之间的行政壁垒,采纳"复合行政"的新理念,建立多元化的区域合作治理结构,从而形成市与县新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8.
省直管县改革给县域经济带来了活力,也存在许多问题。其研究方法不规范,政府间关系涉及不多;理论假设源于市管县的积弊,不构成省直管县的必要条件;制度设计缺乏法治理念,宪法界定“县”的类型不清。省直管县改革,要在宪法框架下着眼于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出符合各县实际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管县"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而"省直管县"体制逐渐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热点.但制约当前市县共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行政障碍,是未能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文章分析市县矛盾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省直管县"体制的运作下,打破市县之间的行政壁垒,采纳"复合行政"的新理念,建立多元化的区域合作治理结构,从而形成市与县新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0.
行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从长远看是一种体制发展的回归: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已是世界主流,市管县体制在发达地区问题的暴露,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交通通信技术的长足进步等。但是现在全面推行行政省直管县体制的条件尚未完全成熟: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成、市管县体制在欠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传统官僚制远未转型成功、设省模式不具有普遍推广性、区域文化和数字演变规律的制约等。因此,我们目前不能急于推进行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而应积极创造条件,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进行理性改革:顶层设计改革方案,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组织,实现理性官僚制的转型,以有序推进行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1.
"省直管县"是近年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中最受关注的改革模式,也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目标之一。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完善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体系。其重点在于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科学划分地方政府间财力、积极推进参与式预算制度、加快财经工程建设、加强项目问责和绩效评估、改变相应人事制度。  相似文献   

12.
重构与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相适应的职责清晰、权责对等、收支平衡、管理有序的县乡财政体制,是增强县域经济活力与实力,提高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保障.要以现有事权格局为基础,逐步建立起基本支出以县为主、重点支出分级投入、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模式,创新县乡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县乡最低财力保障机制和引导财力向下转移的诱导激励机制,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建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农村公共投入决策机制,为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解决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完善我国的省以下财政体制。目前全阑已经有22个省、直辖市试点“省管县”,受到政策扶持的县(市)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省管县”在很多地区被证明是发展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战场。我国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已成为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虽然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较多,本文仅从经济体制、行政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相关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改革和完善体制、推行“一主三化“发展战略和制订各县域特色经济总体规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提供九年义务教育是县乡两级基层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而县乡财政支出的近四成来自于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因此,有必要研究转移支付对县乡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浙江、湖北、陕西2000年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3省转移支付都有效地增加了县乡财政教育支出,但以浙江的影响值最大,陕西其次,湖北居末。浙江的向县乡倾斜的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陕西获得较多的中央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是决定两省财政转移支付对县乡教育投入积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展程度反映了一个省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这就必然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我国现行的"市管县"体制越来越束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遵循我国渐进式改革的运行轨迹,客观上要求走扩权强县、扩权强镇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战场。我国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已成为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虽然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较多,本文仅从经济体制、行政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相关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改革和完善体制、推行“一主三化”发展战略和制订各县域特色经济总体规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强县扩权"、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对滕州与枣庄的府际矛盾关系考察,分析出利益是影响其府际关系的本质因素,事权和财权的不对应是影响府际关系的制度性因素,而多头领导是影响强县发展的机制性因素。在借鉴浙江金华与义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理顺各级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适度的扩大县(市)的经济管理权、增强其财政独立性,是省直管县改革政策得以继续推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市管县体制是我国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发展壮大的,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它曾经发挥了重要的功效,但随着社会制度背景的变迁,市管县体制已显现出明显的弊端.我们应结合国内外发展的实践经验,逐步构建省直管县公共行政体制,实现我国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向.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经历了相对曲折的历程。今后需从以下方面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实现财政职能的转变;明晰事权,合理配置财权,规范政府间的分配关系;深入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扩大“省直管县”改革试点范围;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预算制度改革,规范政府的收支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