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语文课程标准》把尊重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了新课程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笔者就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一些个人的初浅认识。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课教学中,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往往无法突破粗浅的认识。文学作品的意义有表层和深层之分,分析文学作品,应通过作品的叙述,透过政治、道德层面达到对人生意义的把握,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识,这样才能为审美人生教育确立方向与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无论是何种能力的考察,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考生能否读懂文本.高考文学作品的命题,不论是形式的,还是内容的,无不是从考查考生对作品主旨的正确把握的角度提出的.因此,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就成为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关键.小说的主旨往往是隐性的,更难把握,很多学生对此往往茫然无措.本文试就怎样迅速把握小说主旨问题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发现和构建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要为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可见,文学作品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  相似文献   

6.
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往往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体味不透作者的匠心所在,不能正确把握作品的精髓。解题答案要么以偏概全、丢漏要点;要么缺乏根据、牵强附会。要想解决阅读解题的困难,必须抓好一个根本,即整体把握文章。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的谋篇布局是指按主题的需要,对所选材料进行恰当的组织安排,使之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样不仅能使结构流畅自如,更主要的是还能确保主题的鲜明突出。同样,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把握好全文的结构,这样才能准确地掌握作品的主旨,  相似文献   

8.
阅读文学作品时 ,学生往往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 ,体味不透作者的匠心所在 ,不能正确把握作品的精髓。解题答案要么以偏概全、丢漏要点 ;要么缺乏根据、牵强附会。要想解决阅读解题的困难 ,必须抓好一个根本 ,即整体把握文章。整体把握就是指对文学作品要前后统观、整体感知作品的主旨、内容及结构 ,加深对作品具体问题的理解 ,从而达到全面地正确地回答所设问题。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十分注重整体内容设计 ,突出考查整体理解水平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树立整体阅读的观念。只有整体把握、整体认知 ,头脑中对文学作品有整体印象 ,解决具体问题才不…  相似文献   

9.
修辞格变异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潜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18(1):100-102,118
格式是修辞格的重要标志 ,人们在修辞活动中往往会根据表达需要改变某种辞格的格式 ,这就是辞格的变异。我们欣赏文学作品 ,可以从辞格变异现象揣摩作者的艺术构思 ,深刻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美学效应 ,以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研究辞格变异现象 ,还有助于把握辞格变化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要想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就一定要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背景。换言之,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背景,有助于全面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我们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范文,相当一部分属文学作品,有的是从较长篇的作品中节选的。因此,在教学中掌握和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一环节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的语言艺术当中,最重要最能发挥效力的,莫过于“比喻”了。好的比喻在人们的语言活动及文学作品中常常能以形传神,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具体性,一个精辟而正确的比喻往往使整篇作品生辉,从而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感染读者。  相似文献   

12.
一般文艺理论对文学形象的把握一般依靠的是“知人论世”,但与文学形象密切相关的创作主体的创作意识及在作品中呈现的情象结构,却往往被忽略。创作主体与其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之间会形成互相对应的形象体系,情象结构在文学作品中构成的文学形象体系,能为把握文学形象创造及内涵提供新的诠释角度和相对客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语文课程标准》把尊重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了新课程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笔者就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课…  相似文献   

14.
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内蕴往往具有丰富性,多义性,这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自由解读空间,也决定了对它的解读必然是多元的,另一方面,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具有两个极点,一个是作者,一个是读者,作品不帅作者单方面完成的,而是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再创作共同完成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5.
理解与鉴赏是中学文学作品学习的基本任务。理解把握作品思想内涵,感受鉴赏作品艺术魅力。学习中既要注重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也要重视作品细节的仔细品味。  相似文献   

16.
黄新 《中学文科》2006,(10):4-14
文学作品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欣赏文学作品的具体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对阅读文学作品的评价要求:“根据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抒情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洪静 《现代语文》2009,(5):44-45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18.
琚庆享 《考试周刊》2009,(12):57-58
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是完全正常的,读者就有一千  相似文献   

19.
燕南 《英语沙龙》2011,(3):24-25
词语的文化色彩 翻译文学作品,不仅是让读者欣赏其内容,也要让读者领略到异域的文化,所以译者在译介作品的同时,也有义务介绍该作品所依据的社会文化。这种介绍不是片言只语就能解决的,不能放在小说的正文中,于是译者便往往采取脚注的办法。现从Jane Eyre中摘例如下:  相似文献   

20.
梅仲蘅 《文教资料》2009,(31):54-55
本文结合文学作品中具体的描写事例,分别从绘形、绘影、绘声、绘色、绘味五个方面,对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进行了阐述,这对准确把握文章的内涵,丰富作品的意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