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佳丽 《语文知识》2014,(11):77-78
欧·亨利的小说享誉世界,备受读者激赏的一个重要原因,乃方家所谓“欧·亨利式结尾”。这种结尾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产生了石破天惊的叙事效果,令读者拍案叫绝,回味无穷。我们当然不会对这种情节设置的合理性产生訾议,但是,完全出乎人们意料的结尾,难道就是空穴来风,没有任何预兆吗?当然不是。高明的文学大师是不屑于以怪诞、生硬的故事情节来吊人胃口的。小说必须讲究构思严谨,严谨是小说艺术魅力、美学趣味的构成要素。那么,《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的严谨性是怎样展现的呢?或者说,小说是通过什么方式对读者作出预警,暗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庐山真面目的呢?那就是伏笔。  相似文献   

2.
一提起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小说精妙的结尾,原来拯救琼珊的最后一片叶子不是真的,而是贝尔曼画上去的。人们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这种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说“出人意料”,是指小说结尾没有给人平庸、直率之感,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的1、了解掌握"欧·亨利式"结尾的内容。2、体验鉴赏相濡以沫的无私之爱、人性之美。3、训练培养语言的概括能力。二、教学安排拟安排一课时。三、教学步骤设计  相似文献   

4.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主线及次线的安排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2.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3.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师生对话;媒体呈现(音乐、幻灯片、语言材料);反复朗读;充分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5.
6.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结尾展示了欧·亨利小说一贯的结尾特色,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作者没有正面描述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场景,只是在结尾以苏艾之口转述:"我有些话要告诉你……亲爱的(指琼珊),看看墙上最后一片叶子。你不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啊,亲爱  相似文献   

7.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结尾展示了欧·亨利小说一贯的结尾特色,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作者没有正面描述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场景,只是在结尾以苏艾之口转述:"我有些话要告诉你……亲爱的(指琼珊),看看墙上最后一片叶子。你不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啊,  相似文献   

8.
创意说明 本篇教学设计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围绕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人物、情节等,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有“草蛇灰线,浮脉千里”的说法,它是指文章处处埋伏笔,使前后照应、环环相扣的写作技巧。《斑羚飞渡》是一篇动物小说,虽然精短,却能巧用“草蛇灰线”,前呼而后应,使文势曲折而有波澜,成功刻画了镰刀头羊这个充满魅力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赏析文章精巧的构思。2.品味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3.探究"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精神内核。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一片普通的常春藤叶为我们讲述了几个平凡人物的感人故事,这片并不普通的叶子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它让我们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所以至今它还鲜活地存在于每一个心中有爱的人的心  相似文献   

11.
以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从故事情节、人物、中心主题思想入手,漫谈欧·亨利小说的讽刺艺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欧·亨利式结尾"的运用和讽刺艺术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葛洁钰 《语文天地》2012,(13):20-21
【学情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被安排在苏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必修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叙事性文本,《最后的常春藤叶》成功运用叙事反讽艺术,通过绝望/希望、绝情/温情、道德/艺术等悖论元素形成了强大的叙事张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为艺术而生"之艺术精神的无比崇尚。从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三个层面深入分析文本,读者能够比较清晰地透视作者隐藏于文本深处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14.
一.缘起一位朋友要上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客气地对我说,这文章该怎么上呢。对呀,该怎么上呢?以前,我总觉得这篇文章较浅,没有什么深度,人物形象一目了然,几乎就是什么脸谱式的,情节也很简单,几乎没什么跌宕起伏,讲什么呢?苦想之后,一无所得。走进教室,只见两位同学在为一道数学题争得面红耳赤,这样理解不对,不能离开原题目,走,问老师去。我们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对,自己的事自己解决,不能离开原题目。那就让学生自己没有禁忌地读,没有预设地走进文本,没有羁绊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吧。  相似文献   

15.
有人问我语文是什么?我想了想,说:"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故事。"我说的是实话。我当然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关语文的言说很多,它们有的散发着诗意的光芒,有的内蕴着深厚的学理,但我还是坚守着自  相似文献   

16.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的代表作品。欧·亨利的小说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作品中以写人性美的小说最为突出,尤其感人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正是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制高点,《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是这样一部彰显人性美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正>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银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这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作品中那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一片普通的叶子,它让一个人从死到生,让另一个人从生到死,这片叶子究竟有什么魅力?欧·亨利  相似文献   

18.
步新娜 《现代语文》2009,(12):103-104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文章通过几个极为普通的人物,演绎了一幕至诚至爱的真情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正因为如此,人教版四年制初中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9.
[设计思想]1.本板块的话题是精神支点,在主人公贝尔曼的身上闪耀着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人性的光辉,成为生命延续的精神支点。引导学生感受贝尔曼震撼人心的人性之美,是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课标”要求学生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最后的常春藤叶》属于第一专题“珍爱生命”,它与史铁生《我与地坛》共同构成了第一板块的“精神支柱”。编者说得很清楚,这一专题的所有文章“都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其目的是“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