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年謦欬犹在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前,吕叔湘先生的一篇《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如一声振聋发聩的“惊雷”,成为我国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先声”。如今重温先生的话语,依然謦欬在耳.深感先生对语文教学的关爱之切.对语文教学积弊认识之深,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难以估量。  相似文献   

2.
“回路”,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提出的“在文章中走个来回”的观点中的重要内容。先生说,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课文语言的阅读,理解、感  相似文献   

3.
洪镇涛先生主张“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变讲堂为学堂”;程少堂先生直接提出“语文味”,虽然两位先生提法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在对扭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语文课的“不正之风”的态度上是一致的,我想完全可以用“殊途同归”来概括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语文“瓶颈”哪里最窄?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曾尖锐指出:“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80年代周有光先生又大声疾呼:“我国今天的四个现代化的流水线遇到了教育的狭窄“瓶颈”,教育的流水线遇到了‘语文’的狭窄‘瓶颈’”(《汉语教育中的三个问题》)。近20年过去了,语文教学有了不少进步,但效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干什么?叶圣陶先生说得非常明白: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语文教学必须狠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语言教学,“两个基本点”就是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通过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根本,是重点。  相似文献   

6.
“生活化”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条基本理念。许多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论对“生活化”的内涵作出不同解说。李镇西先生理解的“生活语文”包括两个方面: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李海林先生理解的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语文教学本身的“生活化”,而在语文教学之外去寻找生活化的契机,其关于生活的基本理论是错误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可操作性.从而失去了语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已不是一个新话题,吕叔湘先生在1964年就提出“语文课的教学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1978年他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再一次提出:“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时至今日,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国家教委曾委托华东师大语文科学调查组作过一次全国性初中三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已不是一个新话题,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就提出:“是不是应该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时至今日,这个问题并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即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故合言之,称为语文。”  相似文献   

10.
一、两种工具说的合流   语文工具说在语文独立成科不久即产生了,而且从一开始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说。程其宝先生于 1931年指出:“语文为传达思想的工具。” 1932年穆济波先生又提出:“语文只是人类生存必有之一种工具。”这两个定义,从回答问题的方式看没有什么不同,其实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具说。传达思想的工具,是试图从本质特点上回答语文是什么;而生存工具则是撇开了本质特点,回答的完全是语文有什么作用,逻辑思维方向就是错误的。不过,从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上说,两种工具说都是不足取的。语文是传达思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语文教育方面有两个基本观点,其一便是“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共同承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普i酲i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不同的阅读境界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将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借鉴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我把阅读也分为四种境界。  相似文献   

12.
1978年3月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指出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现象。而几十年过去了,这种现象在许多教师的语文教学中依然如故。那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从“负效”“无效”“低效”到“有效”“高效”呢?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当年针对语文教学老、大、难问题,张庆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这在当时乃至现在对简化头绪、简明目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影响深远。“生活教育”思想有三个要点:第一,生活即教育;第二,社会就是学校;第三,教学做合一。本文将围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培养有“生活气”的学生所谓“回归生活”,从广义上来说就是,语文教学应注重联系生活,培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从狭义上来说就是,语文教学应精确到教科书中的每一篇课文、  相似文献   

15.
问:80年代初,张孝纯先生提出了“大语文教育”的主张;前几年,教学大纲规定要开设“语文活动课”。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的看法。答:张孝纯先生提出“大语文教育”主张,我是比较清楚的。除了在全国中语会年会上我  相似文献   

16.
<正>言语交际是至少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借助语言或文字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言语交际特指师生、生生之间的言语活动。正如李维鼎先生在《语文言意论》中提出“语文”即“言语”,“语文课”即“言语课”。语文的本质就是言语,语文教学是指向言语交际的。一、语境还原,增进学生言语交际的具体体验由言语作品到语境生长的逆向转换过程就叫“语境还原”。学生凭借作品中的语言描述,  相似文献   

17.
一、“种好一亩三分地”·父亲2000年5月,我在泰安参加“全国识字教育科学化与小学语文教育新体系研究”会议期间,与中央教科所戴汝潜先生和张田若先生作了两个晚上的长谈。两位小学语文研究专家在长谈中曾经问我是什么大学毕业,当听我说是“小中专的底子,滕州师范毕业”时,张田若先生握着我的手说:“难能可贵呀!”两位专家留下了他们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并要我多跟他们联系。我知道.这是两位专家对我的认可与希望。  相似文献   

18.
说到“点拨”,似乎有两个人绕不开。一个是两干多年前的孔子,他老人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名言应该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有关“点拨”的阐述:一个是二十多年前第一个提出“点拨法”的安徽省芜湖一中的语文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蔡先生的“点拨法”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坛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体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1927年我在湖北省立第五小学上学。秋季开始。我升入六年级,遇见了两个好老师,一个是教音乐、美术、体育和算术的舒恒圃先生,一个是教“国语”(现在叫“语文”)的邓精一先生。6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怀着对这两位先生的深深感激之情:如果说我还有些小小的长处和特点,我认为都是在这两位先生的帮助和鼓励之下才开始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一门社会性、文化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既姓“语”,又姓“文”,学生语文知识的习得,只靠课堂学习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张孝纯先生由此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观”,主张语文教学应突破语文课本和课堂教学的范围,把视线扩展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文环境中去,使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