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昔闻洞庭水,令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相似文献   

2.
本课题来源于杜甫晚年的代表作。这篇文章表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与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其写景雄伟壮阔,写身世孤苦凄凉抒情却心忧天下。  相似文献   

3.
4.
绳传冬 《职业技术》2006,(20):83-84
本文从李白、杜甫所生活的不同时期缘起,阐述了二人不同的创作道路,并以二诗为由,比较论证了同一题材所产生的“两种风格别样情”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陈嫦娥 《教学随笔》2016,(9):157-157
本课题来源于杜甫晚年的代表作。这篇文章表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与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其写景雄伟壮阔,写身世孤苦凄凉抒情却心忧天下。  相似文献   

6.
许多诗人面对岳阳楼吐露心声.历古常新,至今广泛传诵的首推杜甫的五律《登岳阳楼》。现将它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作一比较,以飨读。  相似文献   

7.
娄玉 《文学教育(上)》2022,(12):137-139
古代诗歌在语文教学中承担着重要任务,但目前的古代诗歌教学流于形式,将文论范畴的“辨体”理念转化为方法论能够改变这种现状,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中的《登岳阳楼》为例,能够清晰地展现这种辨体教学方法,古代诗歌辨体教学方法具体就是诵读点拨,明辨体制、炼字析句,辨识体貌、比较阅读,体察风格、运用写作,提高鉴赏。  相似文献   

8.
美术有留白艺术,音乐有以无声代有声,文学有言有尽意无穷。文章以杜甫的《登岳阳楼》为例剖析文学作品的留白效应,阐述了怎样从有形的"网"中捕到无形的"鱼"。  相似文献   

9.
留白作为文学创作手法,通过有意省略具体细节,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引导读者主动思考,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唐代诗人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采用了留白手法,其艺术效果在情感、意象和主题方面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设想杜甫是学生较熟悉的诗人 ,他一生虽颠沛流离 ,身处困厄 ,但感时伤世之情未易 ,忧国忧民之心不改 ,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等等。这些诗作读来哀婉低沉 ,沉郁顿挫。《登岳阳楼》一诗同样体现了上述诗风。为使学生能对本诗的意境、风格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 ,我拟定了如下两个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 ,走入诗境 ,体味诗情 ;2 .进一步认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完成教学目标的切入点首先为诵读 ,即让学生反复诵读 ,从而对全诗形成感性认识 ,为教学目标的推进打好基础。诵读采用集体…  相似文献   

11.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遭际、国家命运,将诗歌境界描绘得有大有小。这种大与小对称,绝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而是精神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2.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政治腐败,社稷不稳,国势衰微,民不聊生。759年秋,关辅大饥,杜甫弃官携家至成都,在川主要依靠严武等人的帮助,维持生计。765年,严武卒,杜甫失去依靠,不久便离开成都孤身东下,开始了辗转漂流,衣食危艰的生涯。767年寄寓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此时杜甫已是56岁的老人了,并且身患多种疾病。时年农历初九,即重阳节(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56岁的杜甫,  相似文献   

13.
陈国安 《教师博览》2012,(12):57-58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古代诗歌中高兴的作品历来很少,杜甫诗集中高兴的就更少了,这是一篇难得的高兴的诗。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非在761年,参见夏松凉《杜诗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李白、杜甫所生活的不同时期缘起,阐述了二人不同的创作道路,并以二诗为由,比较论证了同一题材所产生的"两种风格别样情"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适当运用比较,能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入解读文本,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以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两诗为例,可从知人论世、内容题旨、艺术造诣三个角度进行比较。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看,两诗都流露了孤独寂寥、凄凉忧伤之感;从内容题旨的角度来看,两诗既表现了雄奇壮阔的景色,也表达了深沉博大的情感;从艺术造诣的角度来看,两诗不仅是我国"登高"诗的压卷之作,更是古代诗歌中七律、五律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6.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盂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五律,都是吟咏洞庭湖的千古名篇。宋末元初的方回说:“予登岳阳楼,此诗(按:指盂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瀛奎律髓》卷一)可见,二诗皆美,且同中有异,各有千秋;含英咀华,启人良多。  相似文献   

18.
杜甫《登岳阳楼》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以意境的开阔宏丽历来为人激赏。殊不知,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尤有令人咀嚼之处,一“无”一“有”,词淡蕴意丰,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人常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与达,皆兼济天下。所以,他的情怀是动人的、高尚的。  相似文献   

20.
张振朝 《现代语文》2010,(2):134-135
鲁迅的《祝福》是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之一,由于鲁迅的深刻描绘,使得祥林嫂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形象,祥林嫂的悲剧故事引起了诸多读者的同情怜悯,然而在平常的阅读中,我们往往只是注意到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戕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