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贺的名篇《雁门太守行》,常被选入大学文科教材中学语文课本。近来备课,翻阅参考资料,接触了诸家解说,觉得其中有些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我想提出几点不同看法,为《雁门太守行》备一说。  相似文献   

2.
《雁门太守行》是中唐诗人李贺创作的战争诗歌。此诗拟乐府古题,全诗使用斑驳浑融、明灭变幻的色彩描绘了苍凉辽阔的边塞景色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传达出悲壮的效果和高昂的爱国情怀。同时,《雁门太守行》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也从侧面证明了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然而,《雁门太守行》的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乐府旧题诗。雁门,唐代郡名,在今山西省北部。太守,官名,秦设郡守,掌管一郡政事.汉景帝时始改为此名。隋唐时,以州刺史为郡行政长官.但有的诗仍沿用旧说.称一郡的行政长官为太守。行,为乐府  相似文献   

4.
李平 《现代语文》2009,(5):146-147
唐人张固的《幽闲鼓吹》中载有一则趣闻:李贺以歌诗谒韩吏部,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援带命邀之。  相似文献   

5.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这首诗 ,构思奇特 ,联想丰富 ,多用象征、暗示 ,意象组合的跳跃性很大 ,给读者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因此 ,在教读这首诗时 ,不能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分析上 ,更不能局限于《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 ,而应把教学重点放在体会这首诗的“言外之意”上。关于写作背景与诗题初四册《教师教学用书》在补充注释里这样写道 :“《雁门太守行》写作背景———姚文燮注《昌谷集》云 :‘元和九年 ( 81 4年 )冬 ,振武军乱 ,诏以张煦为节度使 ,将下州兵两千趣镇讨之。振武即雁门郡。贺当拟此以送之 ,言宜兼程而进 ,故诗皆言师旅晓征也。……  相似文献   

6.
中唐诗人李贺才气横溢,素有报国之心,可是家世衰落的李贺因有“家讳”而不能举进士,故而只有随波逐流,另寻仕途渠道,期望通过献诗之道,获得社会名流和有识之士的荐举。《雁门太守行》是李贺于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第一次谒识韩愈时的“自荐书”,也是诗人为仕途“垂翅”而写的“献诗”之作。李贺之所以“献诗”而不“明经”,是因为想直接成为“进士”而通向高官之路。《高轩过》写于《雁门太守行》之后,是李贺在元和四年秋(或秋后)写于河南昌谷的一首“垂翅”有望的感怀之作。  相似文献   

7.
1、城——郭古代城墙,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如: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 ②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管子·度地》) 2、墙——壁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李贺《雁门太守行》诗如何解读作了探讨,“前人的理解,今人的解释”真可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对“黑云”二字的理解,只要把“黑云”二字解释为敌人,全诗的疑点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起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历来作注者很多,然而诸说纷纭,各持己见,没有一个统一的见解。而且还不仅仅是在细微末节上有所差异,甚至在此诗的主题思想问题上,也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还有的连“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的第四字,到  相似文献   

10.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李贺以歌诗谒吏部韩愈,时为国子博士分司,时送客出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却插带,急命邀之。”“黑云压城城欲摧”这样大气磅礴的起句吸引了大文豪韩愈,以至忘记了疲劳,  相似文献   

11.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李贺以歌诗谒吏部韩愈,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出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插带,急命邀之。”“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大气磅礴的起句一下子吸引住了大文豪韩愈,使他忘记了疲劳,急忙邀见当时未出名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产生在汉代的乐府歌行体,《雁门太守行》虽然与边塞征战相联系,但是在唐代及以后的实际创作中,内容是广泛而丰富的:既有对将士的歌颂,也有对战争的沮丧和质疑,还有对仁者的颂扬和对酷吏的谴责.所以,它实际上成为了不同作者借题发挥的一个老题目.  相似文献   

13.
1.对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人手。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2.品读下面丘逢甲的一首诗,完成相关问题探究。…  相似文献   

14.
1.对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人手。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月旨”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2.品读下面丘逢甲的一首诗,完合诗成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贺(790—816)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人,是中唐时代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雁门太守行》一诗久经传诵,特别是首句,更是广为人知的千古名句。其诗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相似文献   

16.
《雁门太守行》是李贺的诗歌名篇。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存有争议。有人说是叙史,有人说是抒情。就在抒情中,又还有不同的观点。笔赞同是抒情,但却不认为是教参上所说的政治抒情,而是觉得把该诗看作理想抒情似乎更为顺合。  相似文献   

17.
书法观典     
<正>【作品概况】《鲜于璜碑》全称《东汉雁门太守鲜于君碑》,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十一月立,主要叙述鲜于璜的祖先世系及其生平仕历,均有界格。全碑包括碑座与碑身两部分,碑呈圭形,高242厘米,宽83厘米。碑身两面刻文,碑阳16行,行35字,碑阴15行,行25字,全碑共827字。隶书。1972年天津武清县出土,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雁门太守行》为例,从色彩运用的角度深入剖析诗中各样新奇浓重色彩的运用技巧,以及与所描绘事物间的关联。该诗以平叛战争为背景,在四联诗句中分别用到黑色、金色、胭脂色、紫色、玉白色等,准确描绘战争场面与边塞独特风光,并暗示作者自身的情感变化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一、语言积累及其运用(20分)根据积累,填写出相应的古诗句,完成1-5题。(14分,1-4题每空1分)1.“诗仙”李白在《行路难》中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2.“诗圣”杜甫《望岳》中点化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3.“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体现兵临城下,战云笼罩,战士整装待发,士气旺盛的诗句  相似文献   

20.
<正>八年级教材中的唐诗共有十五首。按时间划分,初唐诗歌两首,分别是八上《野望》和八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盛唐诗歌八首,分别是八上《黄鹤楼》《使至塞上》《春望》和八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唐诗歌四首,分别是八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雁门太守行》和八下《卖炭翁》;晚唐诗歌一首,为八上《赤壁》。本整体设计在课内唐诗的基础上,每一课段又补充了多首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诗歌进行对比阅读和补充阅读。学习这些诗歌,学生要了解诗歌基本内容、作者简介、不同时期唐诗的风格特点,进而掌握一些诗歌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