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选录了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课文62页写道:“他又叹了口气,想动身凯旋回府。”此处“凯旋”用得是否妥当,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新编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课本注释“宰严限追比”为:“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比,追征。”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收有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其中第二节谈到王道士刷白了敦煌石窟几个洞窟的洞壁,又看中座的塑雕不顺眼,于是,"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我以为,这里的"委曲"是"委屈"之误用.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全日制高中教科书(必修)第一册和第二册有几处瑕疵,笔列出与专家、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5.
“优双曲线”性质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二册(上)讲述了一般双曲线的性质,本文针对特殊的双曲线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为行文方便,我们规定:离心率e=√t+1/2的双曲线为优等双曲线,简称优双曲线.通过探究可以得出优双曲线的以下性质.  相似文献   

6.
一、红磷转变成白磷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二册第6页演示“红磷转变成白磷”,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二册(上)P31习题6:  相似文献   

8.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过秦论》中有句:“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对“百越”课本上注为:“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桂林、象郡”文中则注释为:“在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这两个注释明显是矛盾  相似文献   

9.
吴先进 《学语文》2014,(5):70-70
贾谊的《过秦论》,历来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一句的"瓮牖绳枢"如何理解,学术界一直争议颇多,且许多观点难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0.
逆伦理称谓是极具表现力的称谓之一。属于语言应用中“得体”的范畴。这种称谓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憎恶、无奈、痛心、溺爱、尊敬或是某种复杂的感情而采用的违反人类通常的伦理的称谓。例如:  相似文献   

11.
现人教版高中第二册语文教材中,《过秦论》一文未对“没”、“振”、“倔”三字作出注释,笔者对此存有疑议,现胪陈拙见,就教于大方之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熊俊然 《现代语文》2006,(1):123-123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中,选录了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其中有一句“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课下注释中对“媵”的解释是“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妃嫔媵嫱”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对于“妃、嫔、嫱”,我们并不陌生,而“媵”却不常见,课文注释中解释的也较为简略,“媵”制其实是我国古代一种“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3.
李荣军 《现代语文》2006,(1):125-12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霖铃》中有这样一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教材将“经年”注释为“一年”,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原因有二:一、林申请的《宋词三百首词典》将“经年”注释为“年复一年”,  相似文献   

14.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二册《过秦论》一文中有“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课本对“崤函”的注释为:  相似文献   

15.
潘美明 《现代语文》2005,(10):10-10
<氓>是<诗经>中的名篇,被选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一般认为它是一首弃妇的怨诗,笔者喜欢读这首诗歌,但发现教材上的注释有三处值得商榷,现考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阿房宫赋》一对其中的“几世几年,剽掠其人”一句作了这样的注解:“人,民。唐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下‘人亦念其家’、‘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人’,与此相同。”  相似文献   

18.
聂琪老师在《语文知识》2004年7期《高中语文教材指瑕》一文中指出:“《胡同文化》一文最后有一短语‘怅望低徊’,‘望’当为‘惘’字之误。”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过于武断。“怅惘”意为“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现代汉语词典》)“怅望”意为“怅然凝望、怀想”,使用频率不是太高,一般词典没有收录。但这个词在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19.
《归去来兮辞》(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中有一句“登东皋以舒啸”。课的注释是:“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长啸。皋,高敞之地。舒啸,高歌。”这里把“舒啸”具体解释为“高歌”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中的<兰亭集序>,给"曾不知老之将至"的"曾"注音为z(e)ng时,一是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如曾祖、曾孙;二是指人的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